邮编:325000
位置、交通龙湾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原与洞头县隔海相望,现通过灵霓大堤与洞头县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鹿城二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龙湾区是温州市区的东大门,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横穿全区,将龙湾区中心与温州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龙湾区又是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龙湾区的灵昆岛扼居瓯江之入海口,地处温州市区、乐清市和洞头县三地交界的江海之中,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温州半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行政区划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1984年设区。经200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后,区域陆地面积279平方千米,至2010年底,总人口为337,540人。龙湾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政府管辖区域,其中永中、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6个镇(街道)都位于永强大道沿线。全区有15个居委会、147个村委会、1个渔业大队。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紧靠温州永强机场,距温州市中心18千米,距省会杭州390千米。
地形、地貌龙湾区的东部地形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西部是以岩体裸露为特征的大罗山,大罗山以西为温瑞平原。
①滨海平原:西起大罗山,东到海岸,北靠瓯江,南至瑞安市的莘塍平原,面积约有150平方千米。平原南北长,东西窄,永强塘河于平原西部纵贯南北。平原地区气候宜人、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②大罗山:大罗山位于温州市区东南,东近东海,北达瓯江口,南连瑞安市,西接瓯海区,山体面积114平方千米。大罗山,因其峰峦状似罗伞,又形如大箩,故名大罗山。大罗山顶海拔704米,位于龙湾、瓯海交界。大罗山岩石结构大多为花岗岩,山体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体大多裸露,山势婉约柔和。大罗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隽秀。山中有仙岩、茶山、瑶溪和天柱寺四大景区,其中瑶溪和天柱寺景区在龙湾区境内。
③河流水系:龙湾区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全区有主要河道267条,总长度为416千米,总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其中属温瑞塘河水系(蒲州、状元、海城)有42条河道,总长度为69千米,面积为173万平方米;永强塘河(永中、瑶溪、永兴、海滨、沙城、天河)有225条河道,长度为347千米,面积为664万平方米。轮船河、上横河、中横河、瑶溪河等为主要河流(道)。
④海涂:从卫星云图分析,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沿海岸共有涂滩资源面积19,600公顷,龙湾占有一半以上,约13,800公顷,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达10,953.33公顷。这些海涂将是龙湾经济发展非常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围垦约3480公顷,其中灵昆766.67公顷、丁山606.67公顷、永兴826.67公顷、天城626.67公顷、海城606.67公顷。
⑤灵昆岛:位于瓯江入海口,岛西有双昆、单昆、劈牌三座小山中流砥柱,小山东面成为缓冲地带,瓯江与海潮的泥沙淤淀逐成冲积平原。传说曾称淋干岛。岛上地势低平,海拔在2.6米~3.5米之间。地表物质组成为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或粉沙薄层。灵昆岛东与洞头百岛遥遥对视,南与温州工业园区和海滨街道隔江相望,北与乐清市七里港区一衣带水。全岛总面积为55.0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总面积2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0.05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833.33公顷,可利用滩涂面积3800公顷,东部的灵昆浅滩向东倾斜延伸到洞头海域,其面积因泥沙淤积而逐年扩大,土地后备资源相当丰富。全岛一片青翠,一年四季,花果不断,鱼鲜不绝,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有,确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龙湾区位列第55名。
2015年3月,龙湾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邮编:222000
赣榆县中心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07′。东滨黄海的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千米,北临山东省日照市和临沂市,西临江苏省徐州市,南靠连云港市区。总面积1408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107.09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邮编:222100。代码:320721。区号:0518。拼音:Ganyu Xian。
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高程在35米以上,最高364.4米;东濒海州湾,海岸线长47千米,沿海海积平原高程0.5~3米;过渡带为陇岗洼地和河湖堆积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历史沿革
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2国。赣榆县地名始见于秦,当时已置县。汉属赣榆、祝其、利城3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复名赣榆县,元、明、清、民初无变。民国34年(1945)曾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至今。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管辖。
赣榆县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2国,春秋属莒、郯,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都者所有。赣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赣揄”),当已置县,隶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晋时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县北部归魏,义塘戍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470)于赣榆县侨置青、冀2州。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县地置怀仁县,隶南北2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上鲜(郭下)、洛要2县属海州武陵郡;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归准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怀仁属准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准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赣榆县政府-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年2月,-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改隶连云港市至今。
金、元置镇、乡;明置4乡,15社,56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并为30镇;宣统二年(1910)合为8区,大称市,小称乡;民国23年(1934)编为8区,122乡镇,836保。民国31年初,撤销乡,村直隶于区,全县置为12个区。
建国初年,区划无变。1951年5月,改以序号名区。1956年2月,调整为8区,1镇,66乡。1957年8月始撤区并乡,至1958年4月,置为24乡、1镇,389个农业合作社。同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为25个人民公社,152个生产大队,1160个生产小队。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带队水库管理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队。
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共置10镇、19乡、一个乡级水库管理处,761个村民委员会、4个工区、8个居民委员会,3267个村民小组。
民国元年(1912)共有462888人,民国33年(1949)共有405656人。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7.1),全县共484243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7.1),全县共588729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7.1),全县共794893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7.1),全县共947520人。1990年全县共有247730户,951016人。
2000年,赣榆县辖15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43940人,其中: 青口镇 110417 海头镇 44927 赣马镇 85301 城头镇 47992 欢墩镇 39512 沙河镇 55229 墩尚镇 35972 石桥镇 39646 金山镇 45975 黑林镇 40962 厉庄镇 33772 大岭镇 30846 柘汪镇 20492 宋庄镇 32957 罗阳镇 34837 九里乡 25008 马站乡 30509 龙河乡 35225 土城乡 36781 门河乡 34482 夹山乡 22955 朱堵乡 43930 殷庄乡 26788 城南乡 36897 篮山乡 22178 班庄乡 30350
2013区划调整: 赣榆县 涉及6个镇
早在2001年,赣榆县就成功撤并了8个乡镇,日前在此基础上,赣榆县再撤3个镇,全县由18个镇减少到15个镇,各镇平均人口由6.11万人扩大到7.34万人,平均面积由76.78平方公里扩展到92.13平方公里。
撤销罗阳镇、墩尚镇,设立新的墩尚镇。两镇合并后,镇区面积128.55平方公里,人口7.7万人,辖29个村委会。
撤销门河镇、城头镇,设立新的城头镇。两镇合并后,人口规模将达到近8.8万人,镇区规模将达117.5平方公里,辖43个村委会。
撤销欢墩镇、班庄镇,设立新的班庄镇。两镇合并后,不但人口翻了一番,将近10万人,而且地域面积也将增加近一倍,达175.61平方公里,新的班庄镇也将成为赣榆全县面积最大的镇,辖44个村委会。
2014年区划调整,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
2020年8月24日,农业农村部推选赣榆区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6月,赣榆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山东片区)。
2019年11月13日,生态环境部授予赣榆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9年1月3日,农业农村部认定赣榆区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