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x0d\和amazon亚马逊的区别\x0d\\x0d\电商开放平台:亚马逊的未来\x0d\亚马逊是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电商企业,在平台开放方面,亚马逊早在1999年就开始布局,2001年正式上线Marketplace服务,2002把该服务扩展到英国、德国和日本,2003年增加了加拿大和法国,到目前其美国主站有近50%的交易量来自Marketplace,Markeplace也由当初的防御目的变成现在的战略核心。亚马逊Marketplace的发展历程亚马逊Marketplace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防御eBay阶段、FBA阶段、KDP阶段。防御eBay阶段(1999-2006):为了和eBay竞争,亚马逊于1999年3月上线亚马逊拍卖(Amazon\x0d\Auctions)业务;同年9月,亚马逊发布了zShop服务,将个人拍卖业务扩展至中小商家,允许他们在zShops\x0d\上开店,展示并出售他们的商品。2000年11月,亚马逊在拍卖和zShops业务整合的基础上,推出第三方开放平台Marketplace。第一阶段亚马逊仓促地开放,其中重要的目的是为防御发展更为迅猛的eBay,但亚马逊Marketplace缺乏配套设施的支撑,加上自身用户数量少,对商家的管理经验也不足,之后的好几年亚马逊Marketplace并没有发展起来。至于“2001年第四季度亚马逊Marketplace订单量已占到Amazon总体订单量的15%”的宣传,其中的水分相当大。FBA阶段(2006-2010):2006年亚马逊市值开始超过eBay,其坚持高质量的重模式开始取得了对eBay的优势;在平台开放方面,亚马逊于2006年9月上线了两项关键服务:WebStore\x0d\byAmazon和FBA(FulfillmentbyAmazon)。第一项服务允许商家利用亚马逊的技术创建自己独立的电商网站,采取的是POWEREDBY\x0d\Amazon和WEBSTOREBY\x0d\Amazon形式,亚马逊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有偿提供给第三方使用,其中就包括给第三方电商网站,这为开放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第二项措施对开放平台发展的作用更大,直接为卖家解决仓储物流的难题,亚马逊借助这项服务使其开放平台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KDP阶段(2010-至今):2010年1月亚马逊推出了KDP(Kindle\x0d\DirectPublishing)的前身DTP(KindleDigitalText\x0d\Platform),作者或出版机构可以直接在亚马逊平台售卖书籍;同年11月,亚马逊启动Amazon\x0d\Studios吸引制片人和编剧通过其平台售卖作品,这标志着亚马逊的开放平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实物商品扩张到了数字产品。与此同时,亚马逊的FBA服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使用这项服务。到2012年底,亚马逊大约有200万活跃商户;目前,亚马逊来自开放平台的交易额占其美国主站的比例接近50%。亚马逊Marketplace的交易额约为eBay平台的一半,但其商户质量明显更高,接下来几年有望超越eBay。亚马逊Marketplace“宽进严管”亚马逊Marketplace整体属于B2B2C模式,有别于eBay的C2C模式,除了最早期采取过拍卖方式外,其一直采取固定价格销售。对于亚马逊来说,其最初上线Marketplace多少是出于防御的考虑,但在发展过程中,Marketplace除了能给消费者更多更广的选择外,由于模式轻Marketplace也逐渐成为亚马逊改善毛利及盈利的最重要方向。整体说来,亚马逊Marketplace采取“宽进严管”的方式,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在其平台开店。企业商户需每月缴纳39.99美元的固定服务费,之后的佣金和其它费用和个人卖家一样,区别在于企业商户可以在更多的类目下卖更多的产品。对于每月卖少于40个商品的个人卖家来说,每月不需要缴纳固定的服务费,其只要为每个商品支付0.99美元“上架费”就能一直保持该商品的上线状态直到被卖出。应该说,亚马逊Marketplace的入驻门槛很低,其有20多个类目完全对外开放,对卖家没有任何资质要求;其它一些类目,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后向亚马逊申请,但整体要求也不高;而且,亚马逊还允许卖家售卖旧的或维修过的产品。亚马逊Marketplace的进入门槛低,但其对卖家管理并不松。无论是个人卖家还是企业卖家,都必须遵守亚马逊的全方位保障条款(A-to-z\x0d\Guarantee\x0d\program),买家权益受到侵害会得到亚马逊的全面支持。Marketplace确保与自营一致的品质自营B2C做开放平台的一个大问题是无法保障开放平台的质量与自营一致,从而降低消费者对整个平台的好感度。亚马逊从成立开始就极端地重视用户口碑,不愿意为了增加交易额而牺牲质量,为此亚马逊要求卖家提供A-Z保障服务,努力使开放平台达到自营业务的品质和品牌形象。有别于eBay和国内电商开放平台以店铺为中心不同,亚马逊的开放平台采取以产品为中心的结构。亚马逊不为卖家开辟专门的二级域名,大多数店铺的首页(Storefront)就是产品列表页,淡化店铺、确保亚马逊平台的统一品牌形象。另外,亚马逊Marketplace在展示产品信息时尽量去个性化,特别是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各卖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详情介绍页面,这个页面的信息一般遵循品牌厂商对该产品的介绍;有一个统一的产品详情页,可以节省卖家很大的工作量,也减少卖家通过不实介绍来促成交易的情况,引导卖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价格、配送、售后等内功方面。亚马逊Marketplace的发展优势普哥在以前的文章里面提到,决定开放平台能否做起来的关键因素包括网站流量、仓储物流、支付手段、技术实力、生态搭建等,亚马逊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当明显的优势。流量方面,亚马逊早在1996年就首创了网站联盟(Amazon\x0d\Associates),使别的网站为亚马逊导入流量进行分成,其联盟几乎包括主流的互联网网站;而亚马逊通过优质的服务可以把用户积累下来,逐渐形成正向循环;目前,亚马逊主站的网站流量世界排名第六位,而且其用户质量还相当好,这对第三方卖家来说极具吸引力。仓储物流方面,亚马逊的优势更加明显,2005年上线的Prime服务就能达到2天送达;随着仓储中心遍布全美,亚马逊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商品1天送达。其对卖家开放的FBA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卖家减少成本,另外还能确保亚马逊质量的一致性,无论是对卖家还是买家来说都相当具有吸引力。在支付手段、技术实力方面,亚马逊有自己的支付服务Amazon\x0d\Payment;技术方面更是优势明显,其推荐系统算法在电商领域无人能敌,AWS云计算服务使其成为云技术领域最重要参与者之一,而它先进的仓储系统技术一直是各大电商学习的对象。另外,亚马逊重视现金流,资金实力强大,它能做到14-21天完成和卖家的结算,账期较短,受到卖家欢迎。亚马逊Marketplace的挑战和eBay相比,亚马逊在支付和移动端发展方面稍微落后,eBay旗下的Paypal是使用更为普遍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特别在跨境电商方面Paypal优势更为明显。亚马逊的全球售卖(Globe\x0d\Selling)业务一直没真正发展起来,缺少良好的支付方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移动端方面,目前亚马逊主要是利用Kindle系列产品卖数字产品,其实物商品在移动端的销量占整体的比重不高;当用户购物行为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成大趋势的背景下,eBay利用移动端的业绩推高股价,而亚马逊在这一方面稍显暗淡。亚马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左右手互博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处理好和第三方卖家的关系。亚马逊Marketplace给卖家可操控的地方太少,卖家和卖家之间最后就剩价格的竞争;另外,亚马逊会根据开放平台的数据扩充自营业务的品类,这会导致自营业务和第三方卖家造成竞争,亚马逊既当选手又当裁判,难免会引起一些卖家的不满。eBay没有自营业务,它和线下零售商的竞争相对较小;在亚马逊迅速壮大之际,很多线下传统零售商对亚马逊不满,eBay借机向线下渗透。典型的例子是eBay旗下的本地购物搜索公司Milo导入线下零售商的数据帮它们进行在线销售,一旦有订单,eBay通过“eBay\x0d\Now”派人线下取货、提供当天送达服务,这样就和线下商户结成了利益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能威胁亚马逊。(完)
以小投入去尝试,然后如果实际结果好,再基于已有的经验,快速复制。哪怕你家里有矿,前期投入也只能是8-15万块钱,要么这些钱亏完了,你也没信心做了,撤退,做别的去要么,通过这些前期资金实现了盈利,滚动式发展,或者,如果资金量充足,盈利后再增加投入,进行扩张。
当你做任何一个产品时,首先问问自己,我对这个产品真的感兴趣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做,因为没有爱在其中,即便做了,也不会细致,也不会精益求精,那就注定必然失败。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做得好,还需要坚持。几乎没有任何人每天完全像废人似的什么也不干,但取得成功的人确实不多,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区别就在于,普通人每天忙碌着,挖出了很多坑。而成功者呢,执着于一个点,坚持下来,挖出了一口井。要坑还是要井,成为普通人还是成功者,这要看你自己的选择。这,也正是坚持的意义。
工厂适合进入亚马逊吗?这个问题可以与否看个人。首先领导要了解亚马逊运营的规律和要点,注重核心运营人才培养而非依赖于高薪引进。将心不稳则军心不齐。搭建和培养专业稳定的电商营销团队, 不仅要有善于做市场分析,数据研判,产品调研和制定营销计划的作战的干将;也要有执行力强,勤于学习和操作的业务尖兵。电商团队更注重团队协同作战。每个岗位有清晰明确的职责分配以及可预见的上升空间。注意核心运营团队的激励,要能留住关键核心人才。
开发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基于市场需求,走精品设计和开发路线,切勿只顾业绩,市场调研不足,操之过急,大量铺货。同时重视客户体验,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对客户反馈要及时改正。
工厂前身基本以代工出身,按企业客户的要求生产,达标即可。但是做亚马逊B2C,服务对象变成了个人消费者,用原来的那套标准是无法讨好他们的。产品美观、包装等等方面都要更加精致。
工厂因为受限于产品品类,SKU少,很多平台做不了,譬如以铺货争夺的流量的eBay、速卖通、Wish等平台。
此外,产品少,自然流量就会少,如果再走直发模式,体验差只会更没流量,做亚马逊的话只能考虑备货到FBA或者海外仓。
工厂进军亚马逊,确实有可能做好,但是长远来看,工厂更应该回归自身,发挥生产研发的原生优势,借助跨境电商的流量,分销会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但是目前很多分销玩不起来,是因为玩法太传统,没抓住重点。要是新型分销玩好了,以工厂的优势几乎可以称霸跨境电商。
我有几个工厂的朋友都开始做亚马逊了,总结下他们做亚马逊成功的原因
我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自有工厂,想做亚马逊, 怎么开始?
首先,亚马逊这个平台,其实特别欢迎工厂类型的卖家,为什么呢? 因为供应链有保障,产品质量也有保障, 工厂型卖家,价格有优势。那么作为一个传统的生产厂家应该怎么开始亚马逊之路呢?
首先,你应该开始注册亚马逊账号,建议从美国站点开始,虽然说现在注册很难,但是作为工厂型卖家,你的地址是真实的,营业执照也是有的,那问题不大,怎么审核都可以应付。就用营业执照去注册亚马逊账号,同时再注册一个美国商标,这些对于一个厂家来说,并不困难。
第二,有了账号,有了商标,你要招一个亚马逊运营,这个说实话有点困难,因为工厂一般地处比较偏僻,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交通便利的城市生活。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请原来的工厂里懂英语的外贸人员转做B2C,亚马逊也没有那么难,各大亚马逊论坛里面自学3个月,先从自发货开始,有了销量,再开始发小批量FBA,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熟悉亚马逊的规则。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找到你的对标的竞品,看看同行是怎么做的,每天观察他,观察他的,观察他的文案,观察他做的站外促销,站内在做什么优惠券。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有的,你都要有了,最重要的是参考同行怎么做,同行就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三点,注册账号注册商标,招人或者内部转岗,盯住同行。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先做一款产品,不要贪多,一款产品盈利之后,我们再尝试做第二第三款产品。假如听别人说爆单很,马上花3万块钱去报班,发一大批FBA货物过去,那么马上就会踩坑。
准备多少启动资金,这是和你的运营方向相关的,不同的打法需要不同的资金实力。
1、如果你是想做自发货,就是从国内发货给国外的客户,那么所需的资金量会小一些。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自发货的产品的权重越来越低,以后亚马逊上的自发货产品会越来越少。
2、如果你想走FBA的路线,也就是fuiifil by amazon,要先将商品发送到亚马逊的仓库,由亚马逊负责后续的打包、出仓、送货、客服等服务,所需的资金量就会大一些,风险也会大一些。
3、如果你想走精品化的运营路线,还可以向工厂进行私模定制,那需要的资金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