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庄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村地处长埠岭,呈元宝形。村东为石家泉村,村西为杨庄镇凤凰官庄村,村南为鲁西村,村北为许小洼村。人口1380人,耕地1918亩。
据何氏谱碑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何赵两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原名赵庄,后何姓户数多,改称何家庄。何家庄现有何、李、刘、王、吴、靳6姓,以何、李占人口最多。
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辛兴保?何家庄。”1945年属鲁西区,1951年隶属方下区;1958年属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归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属方下办事处,1987年归属方下镇至今。
何家庄1951年有了变工组,1953年进入互助组,全村十几个互助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何培兰、何允连为社长。1956年秋后,全部进入高级合作社,1958年加人人民公社,与龙尾、大小桥沟、凤凰官庄、胡宅、太平官庄、梅家官庄划为四营。“大炼钢铁”时,何家庄分为9个小队,每队分支60个炼铁炉,当时称“一脚蹬”。要求进入四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思想革命化。全村9个队分5个食堂,每10天发一次票,大人小孩一样,吃公共食堂。这样坚持一年时间后改为家庭自炊。
何家庄历史悠久,名人名事颇多。相传明朝末年,何氏高祖何万羊,种地千顷,羊万只,当时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为保卫祖国,解放人类,英雄辈出。英雄何荣贵在齐鲁大地广泛传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就有8人。
何家庄自古经济较为发达。解放前,织布就已经成传统手艺,到50年代发展成集体副业,50多部织布机,成为邻村穿衣的主要来源,在莱芜属最大的织布中心地。1963年开始配酱油、食醋。一开始用毛驴作动力,后换上柴油机磨香油、轧棉花。1963年在村南建成马蹄形小饮窑l座,生产黑砖,经营甚好,年终村民分利人均5元。到1979年,迁到村北建起14门的大型窑厂,设计能力年产500万块,成为村庄集体收入的一大来源。三中全会以来,何家庄人依靠党的好政策,充分发挥地势条件,在村两委领导下调整农业结构,建起温室大棚50多个。1986年,开始在长埠岭上种西瓜,到现在已发展到500多亩。何家庄西瓜个大、沙瓤、润甜。1994年,开始养仔猪,到2000年底,全村已发展到280户,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全村年存栏量达到4万多头,近百户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3万元。
何家庄注重道路和水利建设。1970年建造起一座蓄水12万立方的水库,并配套完善了提水设施,后承包给个人养鱼浇地两用。1994年,修通了通往泰莱路的沥青路,1994年修筑起村东、村西两条混合土路。1997年通了南北大街。
何家庄人思想较为先进。20世纪60年代,全镇第一台8马力的拖拉机开进村里,1968年用上电,1976年建水塔,200户人家用上自来水。1994年被省畜牧局评为畜牧强村。1996年,全村挂牌十佳文明户370户。
何家庄,不愧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何家庄村附近有何氏家祠、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李封邱村邮编是多少
杨王后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东南距羊里村3公里处。西邻寨里镇,北界大王庄镇,O九路紧靠村西,地处平原,耕地面积863亩,272户,838口人。
据《杨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姓由莱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子东南有一石王庙,冠以姓氏取名为杨家王石,后简化为杨王石。1945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即杨王前、杨王后,该村居北,为杨王后村,先后由毕、张、陈、朱、孙迁入此地定居,其中杨姓最多。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羊里保?杨家王石。”民国初期,杨王后村属王石保;1941年至1945年,归莱北县八区;1951年至1956年,归羊里区汇河乡;1958年属羊里公社;后依次隶属寨里公社、羊里公社、羊里办事处、羊里镇。
杨王后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明朝时期曾有:少保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仓食官、北平府太守等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有:杨光德、杨光清、杨光本、杨永芝、毕研海、杨守硕、杨守武、杨光彪、陈义福、杨光年、杨永业、毕经芳等。其中陈义福、杨光彪在部队住团职以上干部;毕研海任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杨光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等残废军人,双目失明。他身残志不残,不靠国家的特殊照顾,立志回村报效家乡父老,1946年曾任联合村的支部书记,于1974年病故;杨光本从事教育几十年,是莱芜教育界的老前辈,现已80多岁,正县级。自高考制度恢复以后,该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近百人,其中一户两个以上大学生的有好几家,其中杨自玉的4个儿子全部大学毕业。杨东凯,太原机械学院毕业后,考研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现在新加坡工作,取得博士后学位,已于清华大学签订任教合同。杨彦,毕业于洛阳军事外国语学院,现留校任教,取得硕士学位。
杨王后的历史古迹有牛王庙、关帝庙。说起困龙河,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牛王庙,遗址在困龙河以南百余米处,古典小说《薛礼征东》中有“金鸡山、凤凰台、万丈高的舍身崖、牛王寺前挂甲槐”之说,据村民口碑相传,牛王寺就是传说的牛王庙。关帝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村中偏西位置。
困龙河原宽1000余米,40里长连绵不断,最终汇入汶河,是人们游玩消遣的好去处。因上游建水库拦水和农业学大寨改河造田,现河道仅有十几米宽,从村北、村西经过。
建国前后,杨王后的古装戏闻名莱芜,已故老艺人杨守民吹、拉、弹、唱、编导、生、旦、丑、脸样样精通。后莱芜梆子剧团的老艺人对他非常信服,以他为首编演的几十场古装戏在莱芜、泰安、新太、淄博等地影响颇大。其中他主编导演的《七错》曾先后获得省、地、县的表彰。他主演的莱芜梆子《豹头山》中的程咬金堪称莱芜一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莱芜轰动一时。至今杨王后还有一支20多人的演唱队伍,逢年过节唱大戏,弘杨美德,鞭鞑丑恶,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改革开放后,杨王后的工农业蓬勃发展,以造纸业为龙头,带动了冷藏加工业的发展。现全村有造纸厂3家,年产卫生纸2000吨。有恒温库4处,容量4千吨。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生姜、大蒜、高值细菜已成为主导产业。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养猪、养鸡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796元。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王后村附近有嬴城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李封邱村在莱城西10公里,方下镇北部,距镇政府约2.5公里。北隔河与王楼村相望,村东邻田封邱村,村西隔河与铁牛岭村相接,村东南与孙封邱村相邻,村西南隔河与徐封邱村相接,辛泰铁路从村南而过,人口1160人,耕地890亩。
据《李氏祖谱》载,明朝洪武乙丑年李姓由青州府临朐县迁此。张、康、夏姓早居。相传村东南有庙,庙内筑有土丘,在土丘上常年生存一大窝蜂,众称蜂丘。李姓为大姓,由此改称李蜂邱,渐渐演变成李封邱。另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查记载,孙封邱村北为汉代一处冶炼遗址,后为官家封地,故名封邱。
民国初年至1955年,李封邱村归莱芜第四区崇文乡所管辖;1959年2月归方下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后,方下人民公社更名办事处、镇,李封邱均为之所辖。
1953年由15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冬,四个自然村李封邱、孙封邱、刘封邱、田封邱组成一个高级社,后称为“封邱大队”,下分28个生产队。1978年经上级批准改为四个行政村,李封邱村称为李封邱大队,下分8个生产队。后来,撤队建村称李封邱村,下设8个生产小组至今。
清末民初,匪患频仍,为保一方平安,村里由李守先、李光南等有名望的人士主持修建了绕村一围的“圩子墙”。圩子墙有人行道、垛口、枪眼。设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东门、西门为主门。门上建有门楼作为防守和_望的地点,上置大炮两门。因村子位于汇河之东,圩子墙修好后,曾起名“汇东寨”。解放后,因修整道路,村民建房,圩子墙陆续拆除殆尽,圩壕被填平。如今已看不到一点踪迹,圩子墙已成为一段回忆中的历史。
李封邱村人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村民始终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早在清朝末年就有村人建立私塾。全村出过秀才、贡生、监生十几名。建国初,建立了初级小学,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派村里的优秀青年、0员、支部宣传委员李英民专管教育,由于他对教育管理严格认真,工作出色,受到莱芜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为适应本村教育发展的需要,1966年在村中旧学校原址上扩建、重修小学1处。1980年又在村东建修了一处占地约10亩的砖石结构的小学。由于村民重视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0考取大学专科以上学生80多名。1960年,李玉生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学生李振红是村里第一个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女大学生。
1995年,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村南、村西铺设了柏油路,与外村相通,在河上建了两座水泥路,交通十分方便,大车小车可以开进来开出去。许多村民在路边开商店,卖农副产品,建澡堂,开木器厂,村内村外红红火火,一派繁荣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大大激发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热情。村民纷纷从事个体经营,其中有20多户购买了拖拉机,专给农户拉沙、拉石头、运粪、耕地。村里有摊煎饼的专业户、豆腐专业户、废品回收专业户、建筑队3个。如今李封邱村无论春夏秋冬,没有一个闲人。村民经济收入十分可观,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李封邱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中许多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踊跃报名参军参战,积极支前,男的抬单架运伤员,女的做军鞋军袜。许多优秀青年为共和国的建立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小小的村庄出了李春海等7名烈士,他们的英名将永远留在村人心中。
曾任莱芜县县长、县委书记的李力修是当时全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他1907年出生于李封邱村一个贫苦家庭,但他苦读不辍。1923年,迫于生计,中断学业当店员,后从事小学教育。1938年2月,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加人中国0。同年4月,任我党的莱芜县-青年救国团宣传部长,兼任《动员周刊》社长;1941年2月,任0莱芜县委机关报《前进报》社长兼主编;1942年10月吉山战斗中被日军俘虏,送往鞍山日本昭和制铁所做劳工。虽受尽残酷-,但从未丧失革命斗志。他领导工友们开展反饥饿、反毒打辱骂斗争,并组织劳工逃跑。1943年1月,他逃到沈阳,经亲友相助,辗转回到莱芜,8月,找到党组织。经0泰山地委审查恢复党籍,任莱东县民主政府秘书。抗战胜利后,李力修撰写《莱芜县抗日战争时期工作情况总结》,对莱芜的抗战工作做了全面总结。1947年4月,任泰山区支前司令部秘书主任,后任莱芜县粮食局局长。1949年1月,任莱芜县县长、山东省委-部办公室主任、0山东中医学院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78年8月病逝,终年72岁。
现在的李封邱村正走向越来越富裕的道路,相信明天的李封邱村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李封邱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舟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