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经济概况
流通货币:伊拉克第纳尔,1第纳尔=1,000菲尔斯。
国内生产总值:219亿美元(1999年)
人均生产总值:976美元(1999年)
石油的开采和提炼是重要经济支柱。石油工业实现了国有化,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国家的石油资源。还有钢铁、化工、炼铝、水泥、汽车装配、纺织、卷烟、制糖、制革等工业部门。主要农什物有小麦、大麦、棉花、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椰枣平均年产约63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40%。公路长40 000千米,铁路长2000千米。有先进的输油管道。
经 济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伊经济遭受重大打击,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96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允许伊出口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伊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伊拉克战争后,经济重建工作任务繁重。安理会于2003年5月通过第1483号决议,取消对伊除武器禁运以外的所有经济制裁。为发展经济,临时政府出台鼓励外国投资法,成立新的贸易银行,发行了新货币。
货币名称:伊拉克第纳尔(ID)。
资 源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2001年,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150亿桶,主要分布在73个地区,现仅开采了15个地区。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探明储量约3.28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磷酸盐储量约100亿吨。
工 业 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为伊支柱产业。伊于1973年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组建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国家的石油资源。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结束后由于开采设备被毁和联合国制裁,石油日产量跌至30万桶。1996年12月安理会第986号决议实施后,石油生产开始恢复。2002年,伊平均日产石油约200万桶,主要通过伊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2003年,由于战争及战后破坏原因,伊拉克石油生产急剧下滑,第三季度平均日产仅100万桶,其中日出口原油仅为40万桶。2004年产量约1亿吨,平均日产207万桶。目前,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逐渐恢复。
农 业 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6%,农业用地严重依赖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和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由于改善了管理,2004年灌溉用地比上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农业逐步恢复。
旅 游 业 主要旅游点有乌尔城(公元前2060年)遗址、亚述帝国(公元前910年)遗迹和哈特尔城遗址(俗名“太阳城”),位于巴格达西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遗址,盛传的“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交通运输 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总长3.97万公里,多数建于1991年之前。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公路受严重破坏,战后多数得到修复。
铁路总长2027公里,主要有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三条干线:巴格达-基尔库克-埃尔比勒线,巴格达-摩苏尔-土耳其线,以及前苏联援建的巴格达-乌姆盖斯尔港线。2000年8月,伊叙之间的铁路恢复通车。2001年7月,伊土(耳其)20年来首次开放铁路运输业务。
水运:共有各类船只35艘,总吨位79.1万吨,内河航线总长1015公里,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运河(萨达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乌姆盖斯尔港(年吞吐量500多万吨)和贝克尔港,贝克尔港为大型输油港,年输油能力84万吨。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乌姆盖斯尔港被立即用于接收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同年6月,该港向商船开放。
航空:巴格达和巴士拉有国际机场,哈迪塞、基尔库克、摩苏尔有相对较小的民用机场。海湾战争期间,伊通讯设施破坏严重,加上美英两国在伊南北设立“禁飞区”和“安全区”,对伊进行持续军事打击,伊民航业务长期中断。2000年8月,伊重新开放关闭长达10年之久的巴格达国际机场,与约旦、叙利亚、埃及通航。11月,伊恢复巴格达至南部城市巴士拉和北部城市摩苏尔的国内航线。2003年,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伊拉克航空业再度陷于瘫痪。2004年开始恢复至约旦等地航班。
财政金融 伊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冻结了伊在国外的资产,伊财政枯竭,损失巨大,第纳尔不断贬值(官价不变)。2004年底伊外债超过1200亿美元。战后,成立了伊拉克贸易银行,具有政策银行的职能。2003年11月,伊拉克发行新的第纳尔,取代萨达姆政权时期的旧货币。
对外贸易 联合国制裁期间,伊拉克仅被允许在“石油换食品”计划内对外出口原油。随着2003年安理会第1483号决议取消除武器禁运以外的所有制裁,伊拉克的农产品也可向外出口。由于伊拉克国内工业部门不健全,多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需要进口。2003年伊拉克的主要进口国是约旦、越南、美国、德国,主要出口国是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约旦。
外国援助2003年10月,联合国伊拉克重建捐助国会议在马德里召开,与会各方共向伊拉克重建认捐约330亿美元。
为协调国际社会对伊援助,启动马德里伊拉克捐助国会议核准的伊重建国际捐助基金,2004年2月,伊拉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西班牙、印度以及联合国、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阿盟、欧盟委员会等38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在阿联酋举行了援助伊拉克重建基金国际协调机制(IRFFI)首次会议。各方共向IRFFI认捐10亿美元,其中美国、卡塔尔、瑞典、韩国、西班牙、挪威、印度、科威特、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欧盟、日本等13国成为捐助方委员会正式成员。5月,IRFFI在卡塔尔举行第二次会议,共有36个国家和欧盟、阿盟、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家、国际组织与会。意大利和土耳其成为新的捐助国。10月,IRFFI在日本召开第三次会议,共有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出席。伊朗成为新的捐助方委员会成员。日本向IRFFI的注资占其援伊总额的2/3,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为1/3到1/2不等。美国援伊总额约为180亿美元,但投给IRFFI的仅1000万美元。由于伊拉克安全局势持续动荡,援助资金落实进展缓慢。
世界各国邮编编码(按国家/地区所在地理位置划分) 欧洲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 爱沙尼亚 安道尔 奥地利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比利时 冰岛 波兰 波黑 丹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梵蒂冈 芬兰 荷兰 捷克 克罗地亚 拉托维亚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马尼亚 马耳他 马其顿 摩尔多瓦 摩纳哥 塞黑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圣马利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 西班牙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国 大洋洲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基里巴斯 库克群岛 马绍尔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 瑙鲁 帕劳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图瓦卢 瓦努阿图 新西兰 非洲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赤道几内亚 多哥 厄立特里亚 佛得角 冈比亚 刚果 刚果民主 吉布提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加纳 加蓬 津巴布韦 喀麦隆 科摩罗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卢旺达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南非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斯威士兰 苏丹 索马里 坦桑尼亚 突尼斯 乌干达 西撒哈拉 赞比亚 乍得 中非 美洲 阿根廷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拉圭 巴拿马 巴西 玻利维亚 伯利兹 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联邦 厄瓜多尔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格林纳达 古巴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加拿大 美国 秘鲁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萨尔瓦多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危地马拉 委内瑞拉 乌拉圭 牙买加 智利 亚洲 阿富汗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 阿塞拜疆 澳门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不丹 朝鲜 东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塞浦路斯 沙特阿拉伯 斯里兰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乌兹别克斯坦 锡金 新加坡 叙利亚 亚美尼亚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约旦 越南 中国 南极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