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
莱阳一名的由来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莱阳城北有莱山(即今旌旗山),莱阳地处莱山之阳,因以得名。
一说是:西晋时莱阳地属昌阳郡,昌阳城在今市区东南二十三里处的昌山之阳(今前后发坊一带)。唐初,迁昌阳城至今市区。后唐庄宗为避其祖[国昌]讳,更[昌阳]为[莱阳]。
一说是:汉置挺城于今市区南十里东西古城处。但这里屡遭水灾。有人看到从地里钻出五只羊朝现在县城方向跑,跑到城南关温泉,钻进泉去,遂定城址于此,名之曰:[来羊],[莱阳]乃其谐音。
据考,头两种说法较为可信。第三种说法乃为好事者所造。有意思的是:第三种说法曾提到城南关有温泉。据说,城南关过去有一座[倒座观音庙],那里地温比较高,有人考证,古时那里可能有温泉
概况
莱阳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中部,临黄海丁字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 120°59′12_,北纬36°34′10_~ 37°9′52_。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东西最大横距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5千米。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88.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9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城厢街道,邮编:265200。代码:370682。区号:0535。拼音:Laiyang Shi。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731.54平方公里。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87.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_15.19_万人。男女性别比104.83∶100,人口密度506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_5.57‰_,死亡率6.78‰,自然增长率-1.21‰。有少数民族28个,1213人。
经济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72亿元,增长3.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69亿元,增长17.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8亿元,增长16.63%。三次产业比重为16.9∶49.4∶33.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财政总收入6.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52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89亿元,比年初增加9.98亿元。
近年来,莱阳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30强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3:58: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22.4%和14.9%。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达到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8.3亿元,增长17.1%。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出口创汇5.1亿美元,分别增长10.2%、22.5%。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食品、机械、化工三大行业销售收入占到全市工业的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4家,培育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98个,新上了鸿达重工机械、烟汽重卡、万斯特活塞、世宝生物等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后劲足的机械、化工大项目;2006年,莱阳市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龙大粉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别达到15个和17个。加快推进学研结合,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鲁花集团被列为首批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单位,新增省级技术中心2个;万斯特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比上年增加664元。第三产业日趋繁荣,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7亿元,增长16.5%。兴建了盛隆建材批发二期、东方果蔬批发二期等10个档次较高的市场,培育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商贸流通骨干企业5个、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1个。其中,盛隆装饰城和东方果蔬批发市场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引进了潍坊佳乐家、青岛国货等知名品牌超市,提高了居民消费品位。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投入8.1亿元,开工建设重点工程39项,,城市整体形象有了新的改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0.4‰。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
近年来,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
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0004、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工 业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实现出口交货值30.64亿元,增长38.33%。产品销售率达96.97%,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6.51亿元,增长32.28%;实现利润23.36亿元,增长92.7%;实现利税29.96亿元,增长8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20,比上年提高11.35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膨胀提升食品行业,重点突破机械、化工行业,鼓励发展新兴行业”的思路,抓投入上项目,创名牌增效益,集中培育“三个一批”,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荣誉称号。
2021年3月,莱阳市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11名。
2021年2月,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名单出炉,莱阳市榜上有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莱阳市位列第190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莱阳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莱阳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山东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6年2月,莱阳市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莱阳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42名。
人口:约78万人
人口密度:645人/km2
胶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夏、商为莱夷之域,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己卯)都于计”(计,即计斤,在今胶州南关城子村)。秦,置黔陬县。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始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治东武陵,以胶州名始此"(《学古编》),此时治所在今诸城市。隋,立胶西县。唐,设板桥镇。宋,复立胶西县。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置胶州于胶西县,领胶西、高密、即墨,即现在的胶州市。至明清,均称胶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胶州为胶县,1987年2月12日国务院(1987)26号文件“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总体介绍
胶州市位于胶州湾畔,东临即墨市,青岛市城阳区,北接平度市,西靠高密市,西南临诸城市,南与胶南市接壤.1987年2月胶州市在青岛地区率先撤县建市,是山东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市现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到2005年底,胶州市市区人口28万,市区建成区接近40平方公里.一个中等开发城市基本形成.
胶州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胶济、胶黄、胶新铁路横贯境内,济青、环胶州湾、同三、青红高速公路、204国道纵横交错。胶州距离青岛港35公里,黄岛前湾港30公里,距离流亭国际机场25公里。境内有全国第三个铁路集装箱编组站,是进出半岛的咽喉,重要的交通枢纽。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胶州大白菜即鲁迅先生所说的胶菜名扬海内外。45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胶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高凤翰的故乡。胶州又是胶州大秧歌和茂腔的发源地,胶州大秧歌又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茂腔的特色唱腔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列。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得胶州素有“金胶州”之美称。
改革开放以来,胶州人民在市委、市0的领导下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加压奋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经纺、食品等主导产业体系,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山东省县市首位。是环胶州湾经济带上重要的工业加工、仓储物流基地。从而使胶州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山东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
胶州市人民0驻地邮编:266300。行政区划代码:370281。区号:0532。拼音:Jiaozhou Shi。
胶州共13个镇分别是: 胶东镇 李哥庄镇 胶莱镇 马店镇 胶北镇 胶西镇 杜村镇 张应镇 铺集镇 里岔镇 洋河镇 九龙镇 营海镇
胶州市下辖阜安办事处、中云办事处、北关办事处、南关办事处、云溪办事处
地理位置
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胶州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距青岛港、青岛前湾港均只有30分钟的车程,港口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开通了国际航线。胶(州)济(南)铁路、胶(州)黄(岛)铁路以及胶(州)新(沂)铁路横贯境内。距青岛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目前,青岛国际机场又开通10条国际航线,56条国内航线,可通达全球各地和国内主要城市。济南至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青岛至黄岛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穿越胶州,与204国道和四条干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遗迹文化
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称。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汉祓国旧址,明代养马城“牧马城”遗址,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左笔高手高凤翰故居旧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具有300 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
自然条件
胶州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 现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重晶石、萤石、石墨、陶土、膨润土、珍珠岩、石英砂等。东南隅有25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5.6万亩, 另有淡养水面3.8万亩、海养水面4万亩、虾池2 万亩。水产品有对虾、鲳鱼、黄姑鱼、带鱼、鲤鱼、罗非鱼、光鱼、河蟹、杂色蛤等200余种。境内有大沽河、 胶莱河、胶河、墨水河、洋河等5条主要河流, 山洲水库、青年水库等56座水库,1.5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
基础设施
1.水利
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输配水系统完善,能满足全市生产、生活用水要求。拥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万吨以上。
2.电力
胶州电网与山东省、青岛市电网连接,电力供应充足,可以充分保证全市生活、生产用电。
3.通讯
具备光缆传输数字化、交换数字程控化、邮电通讯现代化。
4.服务设施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3家。设有专门的外商门诊和病房,客商可持绿卡享受到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5.教育事业
中高级学校30多所,专业技术学校10所,外商子女在胶州可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中,韩国PLE公司与胶州多伦多双语学校合作设立的中小学留学生培训学校,可为国外投资者子女在中国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条件。
6.商业服务
拥有青岛利群、国货、潍坊中百佳乐家、维客等知名商业服务企业。
7.生活居住
拥有世纪大酒店、胶州宾馆、阳光大厦、肯德基、麦当劳和正在兴建的胶州湾大酒店等多家星级宾馆和饭店,拥有韩国城、景光花园、诺贝尔山庄、东苑绿世界等一批高档生活居住区,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等体育健身设施也一应俱全。
8.金融法律
金融:金融保险机构齐全,可为外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供全天候服务。
法律:审计、律师、公证等中介组织健全,可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
城乡建设
胶州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着眼于接轨大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着力构筑“一城四区两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城市化水平达到49.8%。行政中心顺利南迁,新城区开发有序推进,映月园等60余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竣工启用。三里河公园顺利开园,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的一大亮点,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加快老城区改造,突出抓好“路水电热绿”,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引进香江集团积极实施**院片区拆迁改造,着力构建古埠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交融的胶州湾财富中心。运用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建设兼具防洪、生态、旅游等功能的东部滞洪区,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立足于促进城乡互动,着力实施“一环四线”、“村村通柏油路”等公路建设工程,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五年来,新建改造公路543.7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539.8公里,初步构筑起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现代交通网络。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聚集功能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
2001-200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80亿元,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8个,过亿元内资项目46个。美国艾默生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海尔、中集、地恩地等大批名牌企业先后落户。出口创汇连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5年累计创汇71.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
现代工业
胶州市以工业聚集区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骨干,以涉外服务为基础,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使招商引资出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大跨度发展的新局面。
全年完成GDP287.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0.9%;地方财政收入超过9.7亿元,增长38.1%;合同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2.4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增长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9亿元,增长40.1%。
初步形成车船配件、锅炉辅机、家电电子、钢结构、轻工纺织、食品加工、木器厨具七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1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3%。
1.外资企业:目前,全市外资企业发展到70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112个,实际利用外资26.3美元,已有艾默生、现代德固萨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胶州。外贸出口增长迅猛,2005年全市完成出口总值11.3亿美元,位居山东省县(市)首位。
2.内资企业:胶州市工业门类齐全,加工制造业发达,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改造、重组和引进内资,拥有全国最大的高层塔制造企业-东方铁塔和海尔、澳柯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分支机构,形成了金属结构、皮革制鞋、电子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是胶东半岛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2021年2月,胶州市上榜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第10名。
2021年1月,山东省农业农村认定胶州市为2020年度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胶州市名列第31。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胶州市上榜。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胶州市入选。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胶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0年7月,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出炉,胶州市位列第12名。
2017年11月,胶州市上榜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16年12月,胶州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6年5月,农业部确定为胶州市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5年3月,胶州市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