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221000。
泉山区,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徐州市西南部,中抱云龙湖、云龙山,因境内泉山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截至2020年11月,泉山区常住人口为619784人。
截至2022年5月,泉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10.63平方公里,辖永安、王陵、湖滨、和平、奎山、段庄、翟山、泰山、金山、七里沟、火花、桃园、苏山、庞庄14个街道。苏山、庞庄街道办事处由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理,实际管辖12个街道办事处,含121个社区居委会。
泉山区好玩的地方:
1、泉山森林公园总面积3500余亩,前身为泉山植物园,誉称“天然氧吧”,相继被确定为省级环保教育、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风景示范点,后又入选徐州新八景。公园内有鸟悦园、滑草场等旅游景点。
2、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凤凰山麓。1959年筹建,1965年11月开放。占地79万平方米。后又陆续建设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淮海战役碑林、徐州国防教育馆、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纪念建筑。
2007年7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淮海战役全景画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陈展面积1.2万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图表近3000件,复原场景9个。
3、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座落在云龙湖风景区内。是一座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徐州画像石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汉画像石馆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由北馆、南馆两部分组成。
以上内容参考-泉山区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邮编:214000
历史沿革
宜兴简称宜。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属会稽郡。东汉顺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属吴郡。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_(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义改名宜兴县,仍属常州。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1295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明复称宜兴县,属常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兴、荆溪二县,1912年省荆溪县入宜兴县。1914—1927年属苏常道。
1949年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江苏省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至2007年10月,全市辖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246个行政村、87个社区居委。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23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自然地理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苏、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面与武进相傍,_湖镶嵌其间。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万亩。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龙池山位于宜兴城西南35公里的茗岭乡境内,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95%,总面积1800多亩。因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宽叶带生长茂盛,珍稀濒铖植物众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国”和“绿色氧吧”之称。
以“稀、奇、古、怪”著称的龙池山自然风景区是苏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稀”指的是区内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顶有池,池中有学名蝾螈的小龙;“古”指的是山上有曾闻名于世的-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摄人魂魄、横空壁光的“白云寺”和可预报天气构成荆溪古十景之一的“龙池晓云”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兴市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叉,灌溉、运输方便。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公里,总面积19.49万亩。其中主干河14条,5公里以上的68条。荡20多个,水域面积73.43亩。有水库20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天然水质较好,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属很低矿化度水;总矿化度小于1.5毫克当量/升,属很软水;酸碱度值为6.5-7,属中性水。
宜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跃上600亿元新台阶,按可比价计算蛟桥河步行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56386元,比上年增长13.5%,按年末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达到825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48100元,比上年增长13.6%,按年末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到7038美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七名。
产业基础
目前,宜兴已形成了以环保设备、电线电缆、精细化工、陶瓷、冶金、化纤织造、服装服饰为主的产业集群,以及包括机电、宜兴环科园CBD轻工、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协作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培育了鹏鹞环保、远东线缆、灵谷尿素、虎皇油漆、银鱼餐具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50亿元,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利税总额70亿元,宜兴工业正在向新型化、集约化、国际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环保机械产业:宜兴是驰名全国的“环保之乡”,全市拥有环保企业1000多家(全国百强环保企业14家,江苏省百强环保企业40家), 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3亿元,已成为以水处理设备为主,包括声、气、固、仪、配件六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环保产品的生产基地,已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工程、服务于一体的环保工业体系。
电线电缆产业:宜兴的电线电缆产业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现有企业418家,官林的(产量占全国的15%,拥有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免检企业, ”家省级名牌企业,6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省级名牌产品,25个无锡市名牌产品)。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2亿元。产品主要有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等,并有与之相配套的一大批铜材、电缆料加工企业,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精细化工产业:宜兴有精细化工企业650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达145亿元。产品涉及化工领域11大类上千个品种,一批特色产品已具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如印染助剂、橡塑助剂、表面活性剂、纺织助剂、皮面助剂、水处理药剂等特色助剂成为全国知名产品。其中橡塑发泡剂、塑料抗氧剂、纺丝油剂、醇胺系列、环氧树脂等属于国内技术领先产品,产品供不应求;醇酸树脂、丙乙烯树脂、-树脂、脲醛树脂等合成树脂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名列第一;民用油漆涂料的年产量超过10万吨,占全国8%,是全国闻名的“油漆之乡”。
陶瓷产业:宜兴已有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现有陶瓷企业近千家,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达60亿元。产品主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及紫砂陶瓷五大类2000多种产品,其中无铅釉下彩餐具、耐磨耐腐的工业陶瓷、美术陶瓷、纳米陶瓷材料、陶瓷机械、紫砂工艺品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高份额。
纺织服装产业:纺织服装是宜兴的传统产业,现有纺织企业932家,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正焕发蓬勃生机,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1亿元,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毛纺织、亚麻纺织、丝绸、色织、针织、印染、后整理、服装、非织造织物、纺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冶金产业:宜兴冶金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已有冶金企业980余家,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175亿元,形成了由钢铁、有色、耐火、稀土四大板块组成的冶金工业体系。
2021年4月,宜兴市在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县级市)中位居第21。
2021年4月,宜兴市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43名。
2021年3月,宜兴市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86名。
2021年3月,宜兴市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42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宜兴市位列第22位。
2021年1月,宜兴市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80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宜兴市排名第20。
2021年1月,宜兴市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16名。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宜兴市榜上有名。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宜兴市名列第62。
2020年12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第二批江苏省农村物流示范县名单,宜兴市入选。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宜兴市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宜兴市入选。
2020年11月,“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榜单新鲜出炉,宜兴市位列第25名。
2020年10月,宜兴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宜兴市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宜兴市上榜,排名第71位。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宜兴市排位第34名。
2020年7月,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出炉,宜兴市位列第8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宜兴市位列第24名。
2020年6月,宜兴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苏南片区)。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宜兴市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宜兴市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17位。
2020年,宜兴市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宜兴竹海、善卷洞。
2019年11月,宜兴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10月,宜兴市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位列第16名。
2019年10月,宜兴市入选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位列第7名。
2017年11月,宜兴市上榜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15年3月,宜兴市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一、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214081,该校地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西路88号,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二、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有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无锡市。学院由上海中锐控股集团投资举办,1998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设有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学院、商学院、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及职业素质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5500余人。依托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学院在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上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频共振,逐步形成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汽车、建筑、航空、会计、机电、幼教等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市级示范(重点)专业7个、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1项、市职业教育国际化重点项目2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学院毗邻三国城、鼋头渚等国家著名5A级旅游风景区,占地500余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校舍依山而建,校园花木扶疏、鸟语花香,楼宇建筑掩映其间,相映成趣。学院建立了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航空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移动互联网实训中心、会计商务实训中心、双语幼教实训中心等,建有多媒体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标准草坪运动场、体育活动馆、健身房。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精享裕建工集团、中锐地产、吉祥航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北方、松下冷机、彩晶光电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形成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导向,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出境出国培训学习,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广大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建有市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2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6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6项,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创新实验基地”称号。
学院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施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制相连”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已成功输送900余名学生赴海外留学,480余人进入硕士以上学历深造;中澳合作项目曾被教育部列为中外合作办学全国调研样板项目。学院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学生合作培养新模式,互派学生到对方品牌专业学习,发挥双方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学院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等达成学术交流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学分互认研修。学院构筑了本科教育平台,与 南京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专接本等进一步深造的途径。
学院始终是莘莘学子温馨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了使毕业生获得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以专业为载体,精心设计了“课程+活动”的院系两级职业素养铸造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并且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校园文化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管理严格有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 “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