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瓦拉丁要塞日落时间是七点半左右 要塞上的钟楼对面有餐厅,诺维萨德的地标性建筑就是彼得罗瓦拉丁要塞,它位于河面上方一块40米高的火山岩石上,处于多瑙河与巴奇卡运河交汇处,自然形成镇扼前南斯拉夫北大门的峡谷屏障天险,也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形容其战略地位像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的直布罗陀海峡一样重要。
这里自古为屯兵重地,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就已形成要塞雏形。17至18世纪,为抵抗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侵犯,要塞工事得到全面扩建,历时百年,占地112公顷。整个要塞分为地上、地下两大部分。
地上,有厚重的城墙,坚固的营寨,高耸的碉楼,密布的暗堡,在要塞的最高处,还有一座塔式钟楼。
地下,有纵横交错、盘曲迂回的廊道,通向五处道口;又暗藏众多陷阱、炮口、枪眼……还有议事密室、粮草仓库、兵械仓库以及水井、储水池等。上下防卫,易守难攻。历史上,多次发生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见证了前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艰难岁月与辉煌历史。1948年被列为国家保护历史遗迹。
要塞上的这座钟楼,其特色之一便是时针和分针的长短对调,时针长过分针。据说,这是为了渔民可以在水上远远地就看到时间。大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寒冷的日子走得稍快,炎热的日子走得稍慢,这样设计是为了让船家更好地掌握航速。当年弗朗茨一世就是将王冠匿藏在这里的。
在要塞钟楼旁边有个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远眺多瑙河的全景与诺维萨德的城市风光。
要塞还有地下城堡部分,可是我们来得太晚了,没有机会参观总长度达16公里,交错纵横的地下巷道,只在回返的隧道里看到了地下巷道内的一缕灯光。转过身来,面前的多瑙河真真成了《蓝色的多瑙河》。
跨上战后重建的瓦拉丁大桥,回望诺维萨德地标建筑——彼得罗瓦拉丁要塞,依然觉得它是如此的雄伟壮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塞尔维亚进行轰炸,多瑙河上的桥梁全都被炸毁,有的被炸桥梁的桥墩还在河中。我们眼前这座连接彼得罗瓦拉丁与诺维萨德的瓦拉丁大桥是在原桥墩上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