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尤其是新年伊始的时候,总是热血沸腾,为新的一年制定读书、学习、减肥、戒烟、旅行等目标。但是往往新年开始之后,又回到原来的节奏里,制定的计划多半没有执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负责有意识行为的部分是有局限性的,它一次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当计划要很久以后才能贯彻实施时,大脑偏向于用"为什么"式思维,即我应该做这件事,做了会对我有益,但是大脑不会自动的去想应该怎么做。而在理解近期的计划时,大脑会切换成"是什么"式思维,即大脑会思考这是件什么事,应该用什么样的步骤来做,然后对目标进行①②③……的步骤分解。
了解了大脑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发现原来的目标之所以没有执行,是因为思维上存在误区,即 “原来的生活→拟定新目标→‘为什么’式思维→没有具体明确的执行步骤→大脑自动导航→返回原来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要切断这个误区循环,有两个关键点:
①新目标有没有进入大脑的潜意识
②有没有为新目标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先别着急行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心理准备就是让目标进入大脑潜意识的过程。
约翰·C·诺克罗斯是行为改变方面的专家,他在《人生逆袭,只要做到这五步》(译名略low,但书是好书)这本书中给出了改变的五个步骤:
“心理准备→行动准备→流汗→坚持→保持”
其中“心理准备”就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主要准备什么呢?就是好好思考一下,你想要做的改变,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比如,你想要减肥或者戒烟,但是这是因为你爱人天天唠叨,而你自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又比如,你看到别人一年可以读300本书、跑好几个马拉松,于是自己也想学别人……这都属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行动,往往就会导致行动半途而废,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
心理准备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目标带来的正面作用要大于负面作用。
你想要实现某个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因为目标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正面作用。但是,要 达成目标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想要减肥,正面效果就是身材更好、穿衣更美,代价就是无法享受美食、甜品、饮料带来的愉悦;想要戒烟,正面作用就是身体更健康、口气更清新,代价就是无法与朋友或同事一起“吞云吐雾”。
不断的重复这个正面与负面作用的分析过程,直到你觉得目标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时,心理准备就算完成了。但是要记住,负面作用是无法被完全消除的,你不必等到自己能够完全克服所有的负面作用时才开始行动。
心理准备有两个方法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我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如何刷牙、洗脸、走路、开车或点鼠标,这是我们大脑的一个优势,能够将常用的行为自动化,靠潜意识来处理,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常会陷入不好的习惯里无法自拔。
因此,在为目标进行心理准备时,多有意识地问一问自己:“我问什么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对实现这个目标有什么阻碍?”“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方法?”
在心理准备阶段,要学会从无意识中挣脱出来,为目标分配有意识的注意力。 当然,最终目的是把新的目标自动化,形成习惯,进入大脑的潜意识。
有时候,仅凭意识还无法让人行动,还需要调动情感。就像你为了取暖,已经捡了好多柴,情感就像是最终点火的那根火柴。
兴奋和恐惧是两种能够激发人行动的情感。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能促使他们行动,比如一想到自己减肥后能有更好的身材,能够更加美丽帅气,就会变得非常兴奋,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去行动。对有些人来说恐惧能促使他们行动,比如一想到自己长期吸烟可能会使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就会非常害怕,就会想到赶紧把烟戒掉。
心理准备要全面而充分,不能赶进度,但也不能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否则,就像看心灵鸡汤,看的时候觉得很励志浑身充满斗志,可看完却不知道怎么行动,也不去行动,那这样不光没有效果,反而又染上了“鸡汤上瘾症”。因此,时机合适了,就要从心理准备转入行动准备了。
行动准备就是要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①目标要具体、可度量
像“更加努力”、“少玩手机”、“不冲动消费”等,这些都不算是具体可度量的目标。要像做实验一样,能给出明确、清晰、可重复的定义,比如“每天晚饭后,去公园散步半小时”“每天晚上10点之后,不再玩手机”“每周去2次健身房,每次至少锻炼1小时”。
②目标要能达到
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一上来就立志一年读300本书,那这个目标基本就是不可实现的。改为每天阅读2小时,每月读2本书,就是具体的、可度量的目标。
③目标要有达成的期限
目标的达成要有一个合理的期限。比如每月读2本书,那么这个时间期限就是1个月;2个月减肥10斤,这个时间期限就是2个月。通常时间不宜太长,因为不便于及时反馈目标执行的效果。
向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等公开你的目标,做出承诺。根据“心理失调”理论,如果我们做出了承诺而又没有达成,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自己是不守信的、没有能力的),因此公开承诺能够激发行动的动力。
比如你制定了每天阅读2小时的计划,那么就要每天跟踪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没有完成,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因素?原有的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需不需要做出调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能够坚持完成“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那么在接下来的行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就会少很多了。
何谓折衷主义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于1961年最先由日本的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1966年日本兽医微生物学家甲野雄次和小林和夫利用马白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成功地进行了阳性率达93.4%的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的持续期为30天左右。后中国也研究成功,可持续6~7个月或更长。1970年美国兽医微生物学家L.科金斯和诺克罗斯研制成功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率更高(可达95%以上),特异性更强,操作更简便,又易于推广应用,中国已将其列为马传贫特异诊断方法之一。此外,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和中和试验也可作马传贫的辅助诊断试验,必要时还可进行生物学试验(接种健康驹)。需要与本病鉴别诊断的有马梨形虫病、马锥虫病、鼻疽、腺疫、马钩端螺旋体病和马营养性贫血病等。在预防方面,1970年甲野雄次等报道用高代次马白细胞传代毒育成弱毒株(V-26);1973年法国发表 β-丙内酯灭活马传贫疫苗的报告,但均未用于生产实践。中国于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经大规模野外接种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
定义 折衷主义. eclectici *** . 源出希腊语eklekfikos(选取或抉择)。 大英百科全书主要意指在哲学的思考或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折衷的方式。在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则指在哲学和神学中,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挑选若干学理而不采用各种学说的整个体系。 而在大美百科全书对于折衷主义的解释是指在哲学与艺术中,从不同的体系中选取各种学理,以创造新方法或新风格。 在哲学上若一哲学体系由不同的学说组成,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或其他方面是相对抗的则被称为折衷,而在艺术上被应用于一个吸收多种美学风格的派别或趋向的创作,这些创作若非在传统意义上是和谐与美丽的,至少也是新颖的。 事实上,折衷主义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维多.古森(Victor Cousin)在1830年所提出的,原指由许多其他体系选取出来而建构的新体系。折衷主义并不赞同盲目的从过去的哲学体系中直接抓取以为今用,而是希望透过理性的思考并考量存于现代的适当性〔Collins
1978:118〕。根据古森在1853年所发表的文章「The True
the Beautiful and the Good」所示,折衷主义的产生是在一个历史决定论时代中研究哲学史所衍生出来的必然结果,以期能指认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强调的特征因素。但当我们将其从原本互相矛盾的哲学体系中移出并加以组合后,便构成一连串的思想体系,古森称之为「活的系统(a living system)」〔Collins
1978:118〕。 当中分为技术、综合、非理论、艺术折衷主义 技术的折衷主义 以一个基本理论体系为组织框架,融合、吸收其他学派的技术和方法。拉扎勒斯的"多功能治疗"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综合的折衷主义 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论体系予以整合,前面说的把弗洛伊德思想与学习理论整合的作法就属于这种折衷。另外,有一部分咨询者着眼于研究各种治疗中一些共有的治疗要素,并从这种研究结果出发来整合不同的理论,这条路线以弗兰克为代表 非理论的折衷主义 这种折衷没有对哪一理论观点的偏好,仅仅依据咨询者认为对某个来访者采用什么方法较为可行,自由地采用任何方法。诺克罗斯发现属于这种非理论的折衷主义的咨询者约占全部折衷主义者的10%。 艺术折衷主义 混合两种或多种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折衷主义(Eclectic Style)与折衷风格(Eclectici *** )。 例如马奈就将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绘画方式折衷,一方面描写瞬间的视觉品质另一方面其题材则为日常事物〔李长俊
1980:102〕,而这种想法很快的也影响了建筑。 建筑折衷主义 主要操作方式便是混合所有历史建筑样式的设计手法,虽然样式的概念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才逐渐明朗的,但混合式的设计手法却不是第一次运用的,早在1740年Pierre de Vigny(曾参与过修复中世纪建筑的整建工作)就曾指出「天才必须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工作的,他应该接收并使用每一种样式中最佳的表现」〔Collins
1978:118〕。 另外Payne Knight在《Analytical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aste》(1805)一书中指出,在Claude与Gar的绘画中融合了希腊、哥德建筑在同一栋房子,并强调这种表现方式才是创造非比寻常又生动的房子的最佳建筑样式〔Collins
1978:118〕。 事实上,回顾建筑的历史,罗马的斗兽场便是将罗马特有的拱与圆形穹窿与希腊的楣梁加以组合所产生的新形式,而文艺复兴时期也曾运用混合建筑元素的设计方式,因为翡冷翠建筑融合了古代、拜占庭和加洛琳王朝(Carolignian)的建筑元素,而16世纪时的英国与法国将古典元素与哥德元素混合运用在建筑中〔Collins
1978:118〕。
参考: ad.ntust.edu/grad/think/HOMEWORK/Master/Form/ECLECTsupport.psychcentre/skill/200309/15517443.s
大宠爱 请问你和 爱 天使╭* busycat 有甚么关系呢 她只正评你 你只正评她
最好能自己溶汇贯通!copy的东西太蛄造!难于理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