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
01062322615
北京城市学院景点简介:
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是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专科学校,办学初,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的支持,构建了很好的基础。1996年,国家教委委托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的奖励和表扬。2003年4月,教育部决定(教发函[2003]122号文),撤消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学校建有一个主校区(学校总部)和京南(东方大学城)、城北(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魏公村等三个分校区,共有土地472亩,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在建工程3.8万平米,今年8月峻工。计划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000亩,已列入北京市教育用地规划,完成征地后,将尽快投入建设。
学院现设理工、经管、信息、软件工程、应用技术、生物、语言、艺术、法律、现代技术服务和成人教育、培训等12个学部。现共开设16个本科专业,81个专科专业。有计划内全日制在校生20632人,其中四年制本科生6053人,“专接本”学生798人,专科生13781人。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城市学院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与办学格局,已成为“中国民办大学的航空母舰”。
教学设备:学校现有实验中心5个(含30个实验室),另外还有独立设置的实验室19个,校外实寻训基地96个。计算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实验室,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合格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建设项目获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本校编制教师543人(博士32人,硕士239人,本科234人,专科及其他38人),其中414人任课教学,129人担任行政、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返聘校外退休人员405人,其中14人任课教学,391人做班主任等工作。上述两项合计,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共428人。此外,还聘请聘兼职教师1089人(本学期)。兼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多为来自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卓有成绩的实践专家,其中不少是知名权威人士。经过几年的建设,在编教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教育质量,而且还吸收了其他高校的经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干部队伍:学校现有教师党员340人,学生党员158人,学校设党委,学部设支部,清华大学教授傅正泰任校长,刘林(博士34岁)任党委书记。学校现有校级和中层干部49人,其中博士8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7人,本科31人,平均年龄44岁。干部队伍建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教育工作:通过广泛研讨,统一了本科建设的思想,明确了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构建具有北京城市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教学中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教学原则,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设立小学期,为实践教学做出制度上的保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和稳定的教学秩序;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勤奋创业的校园文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营造实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作风正派,工作务实,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6年11月市教委组织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检查性听课,反映很好,优良率超过90%。学校已连续八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如2006年,学校共毕业本、专科生5582人,初次就业率为99.62%。目前已有两届“专接本”学生毕业,2005年毕业249人,初次就业率为96%,(其他高校)学士学位获取率66%;2006年毕业334人,初次就业率为100%。(其他高校)学士学位获取率75%。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的。
科学研究: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历年来,共发表论文近1200篇,专著110余部,在民办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城市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学校设有六个研究所,每年举办学术论坛,2003年来,发表论文(作品)800余篇,有23篇论文被EI等三大索引收录。出版教材100余部,著作30余部。学校重视开展教育研究工作,针对现实矛盾,开展研究,为教学服务。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参与完成863高科技研究项目三项,独立完成国务院信息办委托的研究项目两项。并开发了用于保证百兆网信息安全的《海达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已通过国家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的认证,正式生产,投入市场。并在北京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产品采购招标中,一举中标。新开发的用于保证千兆网信息安全的产品,正送国家公安部等检测认证。学校已成为我国信息安全产品的重要研发基地。2003年4月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后,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学校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极大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科学研究也取得很大成绩。相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后,学校一定能迈上新的台阶,办出新水平,办出新特色。?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先后同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生到有关国家实习交流,学习深造。
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的培养质量,使学院成为历年考生报考的热门高校。招生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市各校前十名之列,是首都地区成长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学院毕业生以“适应能力强、实用本领多,综合素质高”著称于京城各大用人单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新星。据北京市统计,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在首都60多所高校中始终名列前五名之内。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新星。学院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单位的高质量和高待遇,为毕业生发展创造广阔平台。
面向未来,学院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努力为首都的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325000,该校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三道433号,是一所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二、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劳模、十大改革风云人物滕增寿于2000年倡导,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2002年正式去筹,并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面向浙江省及部分省外地区招生。2012年学院改制,直属温州市人民政府,归口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前身可以追溯至浙江东方集团1994年创办的温州东方职业学校及浙江东方集团公司技工学校,以及1999年在此基础上创办的浙江东方专修学院。学院于2003年和2013年先后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 2011年,学院入选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2年被评为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窗口学校,2016年在市直单位年度考绩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单位,被市教育局评为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检查优秀学校和温州市高校示范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院位于我国最具活力的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温州市。学院是浙江省“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温州市“花园式单位”。学院承温州历史文化之翰香,沐浙南陆海山水之灵秀,是莘莘学子求学、精技、立德、修身的理想殿堂。学院目前占地494亩,其中甬江路校区164亩,金海新校区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约330亩,新校区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700亩。
学院秉承“崇德笃学,精技修远”的办学传统,弘扬“和合尚善、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坚持“紧靠行业,服务企业;产教协同,研创合一;开放包容,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重点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三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和现代学徒制改革,着力培养“爱劳动、有涵养、懂技术、强技能、会创业、乐奉献”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方行业产业特色的优质美丽现代化高职院校。
学院现设有人文学院(温州民政管理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温州供应链学院)、信息传媒与自动化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瓯窑学院)和社科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6个二级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学院与温州市民政局共建“温州民政管理学院”,培养民政事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华东地区最早设有民政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学院还与温州市商务局、温州市供应链学会等共建“温州供应链学院”和“温州供应链研究院”,为供应链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是国内最早成立供应链学院的高校。此外,学院还与温州市瓯窑学会合作成立瓯窑学院,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打造集瓯窑收藏保护、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业创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创类学院。
我院自2014年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以来,目前已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2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派遣百余名师生赴过境外短期交流、赴美带薪实习、访学培训等;同时为了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发展,我院搭架了近10个专本硕直升的“立交桥”,与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韩国朝鲜大学等优秀高校以2.5+1.5+2,2.5+2.5+2等模式联合培养,包括国际贸易、计算机信息管理、电气自动化、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老人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专业,学生回国毕业就业成绩喜人;学院经韩国政府文化体育观光部批准,成立浙南地区首个韩国世宗学堂,学员近2000人;同时学院注重国际产教融合,和国外知名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办学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群、产业链精准对接。以现代服务业类专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类专业为支撑,形成了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土木建筑、旅游、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八大类专业群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综合性办学格局。 学院目前共开设26个专业,其中9个专业是省级和市级优势、重点、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省级优势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省级重点专业, “会计”和“物流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是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还建有各级各类实训基地(中心)14个,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示范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民政管理综合实训基地”是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2018年5月,学院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共同成立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学院和“金海·匠谷”两大平台。产业学院立足企业需求改革专业设置,以“2+1”培育模式与企业联合定制优秀的人才;金海匠谷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全区技能大赛、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对接会等活动,搭建政校企各类合作平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大学生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业,旨在汇聚、培养、输出“金蓝领”职业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现已建成特色产业学院8个,深度合作企业200余家。其中“浙南汽车电子产业学院”获批市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金海匠谷”入选省级实践育人示范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427人,教职工349人,同时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5%以上,其中包括了省“151”人才、省教学名师、省教坛新秀、省高校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市“551”人才和市技能大师等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