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的形成、发展、趋向。
京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全国。历史上也称“皮黄”、“京戏”、“平剧”等。前身是徽剧,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剧班社相继进入北京,吸收京腔、汉剧、秦腔、昆剧的唱腔、剧目和表演,形成以唱、做、念、打为基本内容的新剧种。
2、特色
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有一定程序。行当分生、旦、净、末、丑四类,各行当又各有若干分支。服装式样基本上依照明代服式,20世纪初出现的反映清代和现代故事的剧目也穿清装和时装,脸部化装,净、丑色绘各种脸谱,生、旦浓妆重抹。
脸谱,戏曲演员脸部化装的各种图案。一般用于净、丑。净的脸谱用各种色彩勾绘成一定的图案,用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长、经历等。一股红色表示忠勇,白色表示奸诈,**表示残暴,黑色表示粗直,金色表示神圣。基本谱式有“整脸”、“三块窝”、“元宝脸”等十多种,但是由于色彩、线条的变化显得非常丰富。丑的脸谱在鼻眼之间勾绘一块白粉,称为”豆腐块睑”也有绘成蝴蝶、青蛙等图形的。
3、重要作品
剧目极其丰富,近半个世纪以来,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打渔休养家》、《群英会》、《玉堂春》、《霸王别姬》、《四进士》、《拾玉镯》、《三岔口》等200多种个,编创的历史剧和现代戏有《将相和》、《杨门女将》、《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4、重要作家
纪中叶以来,先后,涌现大批优秀演员,如早期的“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稍后的谭鑫培、孙菊仙、无瑶卿,20世纪以来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以及余叔、言菊朋、萧长华、周信芳、马连良、盖叫天、袭盛戎、李少春等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字畹华。江苏泰州人,寓居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艺,14岁登合,演青农、花且。1913年同1916年间,先后排演《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和《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古装新戏。1919年至1935年间,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曾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间发后,他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直至抗战胜利。功底深厚,噪音、扮相、台风俱佳。在长期舞实践中,不断融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技术,对京剧旦角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性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生死恨》、《贵妃醉酒》等。建国后,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一、二届副主席。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论著编为,《梅兰芳文集》,另有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
程砚秋(1904—195B),京剧演员。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曾用艺名程艳秋。号王霜,后改御霜。生于北京。满族。6岁拜荣蝶仙为师初习武生,后改青衣。12岁起参加班社演出。曾得文人罗瘿公的帮助和周岚秋等京昆名家指导又月梅兰芳为师,并受业于王瑶卿。独算组班后演出于京沪一带,曾编演一批新戏。30年代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南京戏曲普乐院北京分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沦陷,他深居农圃直至抗战胜利。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唱腔低回婉转,节奏多变;讲究音韵,吐字沉着有力;表演细腻,擅演悲剧,曾成功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也称“程派”。代表性剧目有《青霜剑》、《鸳鸯爱》《荒山泪》、《窦娥冤》等。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院长。所演新戏中的代表性剧目编为《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论著编为《程砚秋文集》。
荀慧生(1900—1968)京剧演员。原名词,又名乘彝.字慧声,号留香。曾用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人幼年进义顺和梆子班学艺,习花旦。后改习京剧,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演花 旦、闺门旦。他功底深厚,吸收梆子的旦角表演艺术,熔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对京剧旦角从唱腔、念白、身段话方面进行改革、创造,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曾成功地塑造多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尤以扮演天真无邪的少女角色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红娘》、《荀灌娘》、《十三妹>、《玉堂春>等.建国后,曾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等职.常演剧目编为《苟慧生演出剧本选》。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
尚小云(1900—1976)京剧演员。名德泉,字绮霞。河北南宫人。祖隶汉军旗籍。幼年进北京三乐科班学艺,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先后与谭小培、余叔岩、马连良等合作,并自己组织班社。在从事演剧的同时,还在1937年开办荣春社科班,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他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见长,世称“尚派”。做功身段于柔软中见刚健,因武功根底深厚,故亦擅演刀马旦戏。代表性剧目有《二进宫》、《昭君出塞》、《失子惊疯》、《梁红玉》等。建国后,曾任陕西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间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