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
邮编:836700代码:654324区号:0906拼音:HaBaHeXian
哈巴河县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东邻布尔津县,南连吉木乃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东乡族、撒拉族、塔塔尔族等24个民族。总面积8186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阿克齐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673千米。境内有:兵团一八五团。
自然资源
1、气候条件
哈巴河县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其特点是四季不明,春旱多大风,夏短炎热,秋季凉爽,冬长寒冷;空气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丰富,温差较大,随纬度高低垂直地带性气候变化明显。
(1)光热资源
光照和热量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据哈巴河县气象站观测,哈巴河县年均日照时数2950小时,最多的年份达3123小时,最少的也有2621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历年平均为63%。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六月至八月,日照达10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4.7%,日照百分率高达72%以上。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34.4大卡/平方厘米,生物辐射量64.5大卡/平方厘米,这对植被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由于哈巴河境内地形复杂,不同区域温差较大。从历年平均气温看,海拔600米以下为4℃左右,1200米以上为0.5℃。七月份平均气温平原和山区分别为21.6℃和16℃,极端最高气温39℃,但七月份往往出现干热风,影响小麦灌浆而减产。冬季时有寒潮出现,常对牧业生产构成威胁。平原区>0℃积温平均为3133.9℃,>10℃活动积温平均为2658.6℃;平原区无霜期(<0℃)的气温在平原的东部和西部略有差异,在平原东部为144天和126天,而山区则最短,只适合种植喜凉作物。据有关资料表明,纬度每增加一度,>10℃积温将平均减少100℃左右,海拔每升高100米,>10℃的积温减少120℃-150℃,持续日数也随之减少。
(2)降水、降雪
阿勒泰山系构成了哈巴河县北部的天然屏障,西风环流被山势高抬后,容易凝云积雨,故山区降水较多。但是,雨量自北而南逆减、且空间分布不平衡,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原为172.2-178mm,中山丘陵268mm,海拔2000米以上达500mm,滋润夏季牧草生长。降雨的时间分布也不均匀,年度和季节间变化很大,平均东部多雨年为250mm,少雨年只有90mm;平原西部多雨年与少雨年的雨量分别为300mm以上和72.33mm。虽然降水量少,但由于农作物生长大量需水期的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起到积极作用。多年资料证明,在多雨年农牧业增产幅度大,相反生产则受到影响。
降雪期以平原西部最短,东部较长,丘陵和山区最长。一般而言,平原西部年均降雪时间约为179天,平原东部约为190天,山区和丘陵地带降雪期更长。就降雪日数而言,平原西部年均降雪天数约为30天,东部40.5天,丘陵和山区降雪天数亦更多。从降雪量看,平原东部年均降雪量44cm,西部54cm,丘陵地区约为88cm,山区则更多。
哈巴河县冬季刮大风,使得在村庄、防风林带附近和背风雪处积雪较厚,而在平坦无阻挡的戈壁滩和大田中积雪较薄,并成东一堆、西一垄,甚至有的地面无雪覆盖。山区积雪较厚、降雨较多,在山区形成了大量的冰川,融冰水源不断补给河流水量,起到高山降雨平原用、全年降水一季用的效果。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丰富,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风能资源
阿勒泰山和沙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风口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一般情况平原风多于丘陵和山区。即使同时平原区风力也不尽相同,平原东部年平均风速为4.5米/秒,西部为3.9米/秒,主风向为东西风向。八级以上大风历年平均62.2天,最多年份达102天,全年日平均风速4米/秒,平均为187天(最少的为152天),尤其是早春和初冬大风天气不利牧业转场;春季多大风造成土地失墒和沙流,作物出苗和保苗困难;七月大风造成庄稼倒伏减产。风力资源丰富,可以用来发电,提水磨面等,缓解能源不足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做到兴利避害。
(4)气象灾害
哈巴河县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风灾、低温、寒潮、霜冻、冰雹和干热风等,每当它们出现,一般人力难以抗拒,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哈巴河县由于属于亚寒带气候条件,其光热资源只能满足农业一年一熟制的要求,但由于能见度高,日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助于绿色植物干物质的积累而形成果大、质优的农产品。对于农业种植结构而言,只能种植粮食等大宗农作物及其他对光热资源要求不高的经济作物,该地区有效积温达不到棉花种植要求。
2、水资源
哈巴河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地下水、冰川和湖泊是其主要水资源载体。
(1)河流
全县有四条主要河流:即哈巴河、布列则克河、额尔齐斯河和阿拉克别克河。干流总长433公里,年径流量100.0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水量12379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27倍,是全疆人均水量的63倍。其丰富的水资源甚至可与江南水乡媲美。哈巴河纵贯县境南北,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该河22年平均年流量21.53亿立米,年际水量变化不大而季度变化明显,一年中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5-9月份是丰水期,水量占全年78.08%达16.81亿立方米,与作物生长大量需水期相吻合,10月-翌年4月份是枯水期,水量4.39亿立方米,占全年水量21.92%。现仅开发利用3.78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的17.56%。全县共有余水95.94亿立方米,其中哈巴河余水17.75亿立方米,白白流往国外。由于水土组合地域分布不平衡,目前对水的开发有限,故灌溉草场面积不大,部分农田受到干旱威胁,冬季牲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急待克服。
另据测哈巴河的水能蕴藏量为45万千瓦,开发水电潜力大,但水电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冬季,全县生产、生活用电均无保证,电力不足成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哈巴河属额河水系,牵涉到分水的问题,有必要尽快加以解决。
(2)地下水
哈巴河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山区,由于降水和积雪融化,一部分汇入河流,一部分通过基岩裂隙补给了地下水,形成裂隙水。其中一部分以泉水形式流出直接补给河流,另一部分被引用灌溉。据测算,哈巴河县每年引用山间泉水灌溉面积约为0.3万亩,引用总量0.4亿立方米。
由于地势的差异,哈巴河县平原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差异很大。河东平原地下水埋藏深度依地势而有差异,一般在0.5-2.0米之间,但随着季节的变化、灌溉的需要,地下水位也是在不断变化,其深度变幅在2-10米之间。河西平原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10-40米;而额尔齐斯河以南地区除利用一些基岩裂隙水和地下水埋藏较浅地区已打井解决了人畜饮水外,其他大片春秋草场地下水埋藏较深,深度一般在20米以上。目前,由于未系统的对全县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探,地下水储量尚不明确。
(3)冰川
阿尔泰山在冻土带以上,高山顶上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390条,冰川总面积247.55平方公里,储冰量达147.93亿立方米,折合储水量133.14亿立方米。其中,哈巴河的上游及源头有冰川35条,冰川面积31.26平方公里,估算储水量16.81亿立方米,是哈巴河水量的稳定来源。冰川的下线分布着大片的冰沼原,面积400.4平方公里,储藏着大量的水源,对保持哈巴河水量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4)湖泊
境内有大小湖泊10余处,总面积1.73平方公里,折合2590亩,一般水深在0.5-6米之间。较大的湖泊有:却限湖,面积0.5平方公里、水深2.5米;阿忙拜湖,面积0.52平方公里、水深1米;阔尕勒库勒湖,面积0.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米。湖泊是发展渔业优势资源。
哈巴河县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对于干旱区而言,丰富的水资源是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先决条件。随着水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全县未开垦荒地将得到进一步利用。尤其是额尔齐斯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调度,将有效的缓解疆内其他地州、城市缺水问题。哈巴河县丰富的水资源将逐渐成为北疆人民的福祉。
3、土地资源
哈巴河县幅员辽阔,平原面积大、土地连片、土壤肥沃,开发潜力大。2005年年底全县有耕地19万亩,占总面积1.56%;森林面积63.95万亩(1989年地区林业处核实数据),占总面积的5.32%;草场面积790.66万亩,占总面积65.76%(不含林下草地和农垦荒地)。由于粗放式经营,土地重用轻养、耕作粗放,造成肥力逐年下降。目前,土壤一般肥力状况为:“缺氨少磷钾丰富”。
土层薄、质地粗、多砾石、通透性强,易受侵蚀,保水、保肥能力较差,而且下伏第三纪泥岩在耕层下存在大量淀积层。这种土体结构,一方面有减少水肥渗漏的作用,另一方面会因为灌溉不当,容易引起土地下潮,次生盐渍化。全县低产土地面积大约占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对农业产量的提高影响甚巨。
4、动植物资源
哈巴河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1)野生动物资源
①兽类:14科,其中有猞猁、扫雪、马鹿、赤狐、河狸、野山羊、紫貂、雪兔等。②禽类:34科,其中有天鹅、松鸡、雪鸡、金雕属珍稀类。③鱼类:9科,其中西伯利亚鲟、哲罗鲑、细鳞鲑、长颈白鲑等四种属额尔齐斯河名贵鱼种。④两栖类:7科9种。⑤昆虫类:39科100多种,多数为农林害虫。此外还有其他类动物几十种。
(2)植物资源
①森林植物:山区有原始森林、河谷有次生林,平原有荒漠林、树种达20-30种。其中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属于国家珍稀植物。②牧草植物:因地理原因,形成了季节性草场,可划分为十个大类、二十九个亚类、八十一个草场型植物。③药用植物:境内有药用植物200余种,其中麻黄、柴胡、贝母、百合、百里香、沙参、党参、冬虫夏草等属于珍稀药材。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其密切相关。它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生物物种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物种不断驯化和选育的结果。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维护中国粮食与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矿产资源
哈巴河县地跨哈纳斯—忙代恰推覆体和喀拉额尔齐斯地槽褶皱带两个主要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复杂,沉积构造多样,岩浆活动较为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已发现的矿种近30种,矿产地1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4处(其中一处为共生矿),小型矿床12处,矿化点、矿点71处。
(1)黑色金属矿产:目前在哈巴河县境内发现的铁、锰主要分布在黑汗呼都克、哈巴河中游西岸、别斯萨拉东、凯勒克赛依、达汗的黑、萨拉焦克、别斯铁热克、哈依北等地。
(2)有色金属矿产:目前县内发现阿舍勒一号大型铜矿和与其共生的锌为中型矿。在此矿种富含硫、金、镉、银,少量含有铅、镓等多种矿物元素。阿舍勒大型铜矿1号蚀变带呈近南北向分布,长2300米,宽50-400米,以硅片、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为主,一号矿床共圈出4个矿体,矿体长似层状,透镜状。据粗略估计有锌金属40.8万吨、铜含量91.9万吨,硫化铁含量1222.6万吨,金含量1.81万吨。此外,县内还有20余处铜矿点、痛矿化点,分布在那仁上游科尔恰特西、白哈巴、哈图河南公路旁、昆贵等地。
(3)贵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主要指的是金和银。县境内已发现原生金矿床3处、伴生金矿1处、砂金矿床2处、伴生银1处、原生金矿点4处,砂金矿点1处,伴生金银均在阿勒舍一号矿床内。目前,县内有五个较大的金矿区,分别是:多拉纳萨依金矿区、托库孜巴依金矿区、恰奔布拉克金矿、别列则克河砂金矿、喀拉塔斯砂金矿。此外县内还有8处金矿点、金矿化点。
(4)稀有金属矿产:县境内稀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主要是伟晶岩型绿柱石、铌钽和锂云母,其次为稀有砂矿、独居石(已达工业品位)、磷钇矿、铌钇矿、铌锂矿。
(5)其他矿产:宝石、水晶在县内分布矿点较多,能达到一定规模的有7处;化工原料有伴生在阿舍勒一号铜矿内的钾长石、重晶石和硫;有粘土矿2处,规模为中等,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亮点,尤其是阿舍勒一号铜矿的开发,使得全县铜的产量在2005年底达到1.5万吨以上,以采掘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43.5%,其已逐渐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经济发展
有阿舍勒铜矿(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阿勒泰地区
哈巴河县,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注册资金2.5
亿元,是由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有色
金属工业(集团)公司、新疆地矿局等五家共同投
资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还有华泰公司,商业宾馆,东川市场,边贸市场,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哈巴河县蓝月亮精品屋等。
行政区划
哈巴河县辖1个镇、6个乡:阿克齐镇、萨尔塔木乡、加依勒玛乡、库勒拜乡、萨尔布拉克乡、铁热克提乡、齐巴尔乡。境内有:兵团一八五团。
阿克齐镇
代码:654324100辖6个社区、2个村委会:民主东路社区、民主中路社区、解放东路社区、解放中路社区、民主西路社区、解放西路社区、阿克齐村、坎门尔村。
萨尔塔木乡
代码:654324200辖22个村委会:萨尔塔木村、却限村、马胡村、克孜勒哈克村、铁克吐尔玛斯村、阿克托别村、马迪村、喀拉奥依村、塔斯乌特克勒村、阔什喀尔拜村、阔克吐木苏克村、库尔米希村、金巴村、什坎齐村、阔克塔斯村、吾尔达拜村、克依克拜村、布孜塔勒村、萨尔乌楞村、阔尔合热玛村、喀布尔哈塔勒村、塔依索依干村。
加依勒玛乡
代码:654324201辖19个村委会:加依勒玛村、玛依沙斛村、阿克墩村、巴特斯加依勒玛村、切格斯加依勒玛村、喀拉阿尕什村、玉什库木村、托普阿尕什村、加依勒玛却限村、阔克萨孜村、阿克托别村、博旦拜村、科勒迭能村、阿克阿热勒村、萨乎拉特村、科尔达拉村、沃尔塔喀布尔尕塔勒村、喀拉铁热克村、塔木齐村。
萨尔布拉克乡
代码:654324203辖23个村委会:萨尔布拉克村、比列则克村、阔克阿尕什村、阔斯阿热勒村、科克托海村、克孜勒喀英村、玉什阿夏村、喀拉翁格尔村、加朗阿什村、农科村、喀拉加勒村、阔克塔斯村、克孜勒喀克村、喀拉塔斯村、加勒格孜阿尕什村、喀拉阔布村、阔斯阿尕什村、阿克塔木村、吐勒克勒村、塔依什拜村、托布勒格吐别克村、克孜勒珠勒都孜村、阿勒喀别克克孜勒喀英村。
铁热克提乡
代码:654324204辖5个村委会:铁热克提村、阿克布拉克村、齐巴尔希勒克村、阿克哈巴南村、阿克哈巴北村。
库勒拜乡
代码:654324202辖23个村委会:库勒拜村、姜居勒克村、喀拉布拉克村、铁热克提胡拉克村、萨尔塔克太村、吾什托别村、托喀勒别依特村、阿克加尔村、萨尔沃依村、喀拉阔布村、塔斯喀拉村、均塔斯塔克村、萨尔合亚克村、巴勒塔村、希托别克村、喀尔乌特克勒村、喀拉希力克村、吐勒克勒村、阔斯阿热勒村、阿克齐村、阿萨村、喀英德阿热勒村、那勒村。
齐巴尔乡
代码:654324205辖19个村委会:齐巴尔村、塔勒德村、齐巴尔喀拉塔斯村、齐巴尔玛拉沙斛村、阔克苏村、姜阿乌增村、克孜勒喀英村、阿勒喀别克村、克孜勒加尔村、四十一公里村、喀拉乌泽克村、阿勒尕村、喀拉塔勒村、提尔明塔斯村、萨亚铁热克村、艾林阿克齐村、拜乔拉克村、阿依达尔乌英克村、别斯库都克村。
兵团一八五团
代码:654324400
历史沿革
1930年升县佐为哈巴河县,县因哈巴河而得名。哈巴,系蒙古语,意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一说意为“__”(即五道黑)鱼,指一种小鱼,因此河产此鱼,故名。哈萨克语亦可解释为森林茂密。《西域图文志》称:“准语哈巴为小鱼名,河出此小鱼故名。”又名阿克齐,哈萨克语,意为白芨芨草;过去该地是芨芨草滩,故名。
唐朝辖于北庭都护府,元朝归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清朝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统领。1912年,哈巴河地区属布尔津县管辖。民国10年(1921年)设哈巴河县佐,1930年升为县。先后隶属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阿勒泰专区。1970年属阿勒泰地区。
1984年置阿克齐镇。
2000年,哈巴河县辖1个镇、6个乡:阿克齐镇、萨尔塔木乡、加依勒玛乡、铁热克提乡、齐巴尔乡、库勒拜乡、萨尔布拉克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340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阿克齐镇14184萨尔塔木乡10921加依勒玛乡10608库勒拜乡12516萨尔布拉克乡10320铁热克提乡2135齐巴尔乡9438兵团185团虚拟乡3281
自然条件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有高山环绕,中部是丘陵、平原地带,南部有河流。有额尔齐斯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阿拉克别克河四条主要河流。属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四季不明,春夏相连,炎热期短,寒冷期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年均气温4.0℃,年均降水170毫米。
旅游资源
哈巴河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草原文化景。其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人间净土”、终年峰峦叠障、密林丛生极具探秘色彩的白哈巴村;被喻为“天然画卷”的那仁夏牧场;绿草茵茵、白桦亭亭的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白桦林带;嶙峋怪石的哈龙沟;天簌之音——鸣沙山;还有被称为沙漠之湖的神秘的白沙湖、睡佛山及奇特的科克亚大峡谷。这些犹如一幅绮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们极大的享受。
白哈巴村
出县城往北走117公里,就会看见一条沟谷,沟谷中有一片村落,远远看见,尖顶木头房子,错落有致。丰茂的桦树,杨树点缀其间,两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环村流过。山村的西面遥对中哈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山顶是七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变化多端,漂亮又壮观,一年四季,都象是一幅幅完美的油画。
“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原始木质尖顶建筑保存完好,已成为中外游客在喀纳斯湖旅游的一个重要驿站,具有浓郁的哈萨克乡情和图瓦人风情,原始的村落面貌,强烈的吸引游客,这里已建成白哈巴度假村。
那仁夏牧场
那仁夏牧场那仁夏牧场位于哈巴河县北部山区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之中,海拔1390米,那仁河缓缓流过,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白色的毡房星星点点,点缀着美丽的草原。游人沿山间小路行走,宛若置身于花海草浪之中,各种花粉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红的似火,白的如雪,赤黄如金,花海草浪的尽头是由云杉、冷杉、红松等珍贵树种,组成的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泰加林,莽莽苍苍,雄辉壮观。
极目北眺是阿尔泰山终年不化的冰川,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焯焯生辉。草原风情浓郁,民俗情韵古朴独特,您会感到无限的惬意和悠然。那仁夏牧场环境保护完好,来哈巴河游客大多愿意转道前去那仁夏牧场,一睹阿尔泰山所特有的风景。
桦林度假村
桦林度假村位于哈巴河县的库勒拜乡境内,有二级柏油马路从桦林中穿过,白桦林带长约28公里,宽大约1.5公里,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生长的白桦林带,亭亭玉立的白色树干远看高洁脱俗,近观质朴高贵,春夏两季林中铺满赤**的落叶,俨然一幅欧洲风格的油画,引来众多的摄影师,画家在此捕捉美的瞬间;冬季白银玉琢的白色世界,又成为人们踏雪寻幽的好去处。
2021年4月,哈巴河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62名。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哈巴河县上榜。
2020年10月,哈巴河县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哈巴河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8年2月,哈巴河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7月,哈巴河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哈巴河县为2009年国家园林县城。
人口:约5.3万人
人口密度:1人/km2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5.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驻地205千米。邮编:816100。代码:632822。区号:0977。拼音:Dulan Xian。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社会发展
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气候条件
都兰县于1930 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果洛州。全县共辖四乡四镇10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境内驻有2个省属农牧场。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自然资源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都兰又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
地形气候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7℃,年降水量179.1毫米。
历史沿革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6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察汗乌苏镇 17951 香日德镇 13400 夏日哈乡 5945 热水乡 3556 沟里乡 1358 香加乡 5086 巴隆乡 4462 宗加乡 1935 诺木洪乡 397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察汗乌苏镇: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种籽站、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
夏日哈镇:驻夏日哈,辖沙珠玉、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
香日德镇: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
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幸福。
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沟、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
宗加乡: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
诺木洪乡:驻诺木洪,辖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路南、路北、诺木洪。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乡镇简介
察汗乌苏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
香日德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新、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夏日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热水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沟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香加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巴隆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宗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诺木洪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
2018年2月22日,都兰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