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东湖学院邮编是多少 武汉东湖学院的邮编为430212,该校地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大道301号,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入选和牵头高校。
二、武汉东湖学院简介
武汉东湖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创办于2000年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
学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依法治校、内涵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笃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一体两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位于全国最大城中湖——武汉市汤逊湖之滨,校园周边地铁公交密集分布,交通便捷通畅。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山水桥亭错落有致,建筑群落古朴典雅,是全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校园占地面积1496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5.1万册、电子图书223.6万册。
学校设有13个教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法、文、理、工、管、艺七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近1.6万人,其中本科生123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3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5.2%,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7.8%。其中教授92人,博士10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获批湖北省楚天学者3人,湖北产业教授1人。
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成效显著。获批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湖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是湖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拥有教育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3个,省级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设岗学科8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及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等12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4个,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个中心,四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以“‘一体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武汉东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纪实”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学校荣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位居全省民办本科高校首位。
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3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534项、省部级奖787项,获批专利263项,公开发表论文220多篇,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7项,大学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72.89%。涌现出一批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长江学子”等称号的优秀学子。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17%以上,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
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是湖北省首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建有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6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近3年,教师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9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77篇, SCI、SSCI收录87篇。获批国家专利543项,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2018年,周勤教授荣获“英国物理学会(IOP)中国高被引用作者奖”,是全国民办高校唯一的获奖者。
学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着力打造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5.25心理健康节等校园文化“四节”,组织开展体育、书法、摄影等各类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近3年,学校荣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第七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学校组特等奖、全国武术锦标赛地躺拳第2名、全国大学生啦啦操比赛团体第2名、湖北省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篮球(甲组)比赛亚军等优异成绩。
学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全国民办高校。2017年,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中组部、教育部现场推介学校党建工作经验。学校探索构建“党旗领航,感恩追梦”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党员追梦先锋工程”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人民日报》以“武汉东湖学院打造思政教育生命线工程”为题予以报道。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30多所高校建立了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新疆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联合培养研究生,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办学成效赢得社会广泛好评。近年来,钟秉林、黄达人、顾海良、卓仁禧、朱英国、李建成、齐民友等著名教育家、两院院士、知名学者亲临学校讲座指导,先后接待了国内外200多所高校代表团到校考察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300余次报道学校办学成绩。学校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民办本科高校首位。学校先后获评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十大最具办学特色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邮编:215000
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
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地理中心,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接壤,南临苏州吴江区,东接昆山市,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全境东西长92.95公里,南北宽48.1公里。
全区总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1486平方,约占太湖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吴中区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镇6街道和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201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4.8万人。
吴中区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当时很先进的“良渚文化”。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建“勾吴”国,始有历史纪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吴县,县名沿用至21世纪。
千百年来,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大师蒯祥以及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的范仲淹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就生活在吴中大地,谱写了吴中历史千古流芳的华美篇章。
吴中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工艺发达,形成了刺绣、雕刻、缂丝、建筑工艺、青铜铸造、古琴制作、书画装裱等行业。这些匠心独具的精巧技艺,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苏派之作的杰出代表。
吴中区现有_直、木渎、东山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杨湾、三山村、东村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12处,金庭、光福2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区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18、市级8项、区级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4名、省级8名、市区两级106人。近年来,吴中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成功举办了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木渎(藏书)羊肉美食节、苏州太湖梅花节、苏州_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旅游节、中国园林古镇木渎旅游节、中国太湖开捕节、东山民俗风情旅游节、太湖水上运动节、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等旅游节庆活动。
吴中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物产丰沛,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可谓“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吴中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产地,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太湖蟹美食之乡”等称号。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稻米、茶叶、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水八仙(茭白、水芹、茨菇、芡实、荸荠、莲藕、莼菜、红菱)、白玉枇杷、乌紫杨梅、洞庭红橘、白果、板栗、藏书山羊、东山湖羊、生态草鸡等。其中,洞庭山碧螺春茶为中国驰名商标、太湖大闸蟹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吴中区是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首批联系点。全区7个镇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市级以上生态村实现全覆盖。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吴中区政府承办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吴中)高层座谈会成功举办。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太湖吴中区域水质逐年向好,部分水域形成水下森林。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全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占比列全省第一。编制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制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生态资源价值研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全力确保生态安全,努力做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2021年3月,吴中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9名。
2021年2月,吴中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第9名。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吴中区榜上有名。
2020年9月,吴中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62。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吴中区位列第62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吴中区位列第12名。
2019年10月,吴中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9名。
2019年10月,吴中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10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吴中区名列第51位。
2015年3月,吴中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