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上海有两个仲裁委员会:1、上海仲裁委员会;2、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四条 第六条 分别对此规定如下: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能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也对仲裁管辖权问题有明确规定,该规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或者在争议发生之后达成的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仲裁协议和一方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受理案件。”
仲裁委员会名称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公平公正。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又称“深圳国际仲裁院”,英文简称“SCIA”,下称“华南国仲”)于1983年设立在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是解决境内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仲裁机构。
2020年1月2日,深圳国际仲裁院被公示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公示期为2020年1月2日至2020年1月8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外文名 SCIA
别称 深圳国际仲裁院
简介
华南国仲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立法方式确立法人治理模式的仲裁机构,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和《深圳国际仲裁院管理规定(试行)》,引入国际商事仲裁的先进制度,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有效制衡的管理模式,保障仲裁机构运作和仲裁庭办案的独立性。
发展
华南国仲是中国商事仲裁国际化的探索者。1984年在中国率先聘请境外仲裁员,1989年开创中国第一个内地仲裁裁决依照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获得境外法院强制执行的先例。华南国仲理事会理事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境外,仲裁员也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境外25个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
华南国仲一直坚持独立性、公正性和高效率,解决国内争议、涉外争议和国际争议,当事人遍及中国内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和五十多个国家。
2022年1月1日,深圳国际仲裁院新总部将正式进驻前海深港合作区。[1]
流程
华南国仲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施行由理事会制定的国际化的仲裁规则,当事人可以依法约定仲裁规则、仲裁语言、仲裁地点、开庭地点、仲裁庭组成方式、证据规则、审理方式、适用法律。
设立
华南国仲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大粤港合作力度,持续创新,探索符合境内外当事人需求的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ADR),已在粤港地区建立起“商会调解+仲裁”、“展会调解+仲裁”和“香港调解+SCIA仲裁”的专业化争议解决业务体系,为境内外当事人提供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服务。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原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同时使用“中国国际商会仲裁院”名称。
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订明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或中国国际商会仲裁,或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或中国国际商会的仲裁委员会或仲裁院仲裁的,或使用仲裁委员会原名称为仲裁机构的,均视为同意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