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图书馆交通指南:航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距离深圳市区32公里,现已开通国内航线76条,运营航线53条,平均每天约有80多班航班飞往全国约50多个城市。
从机场至深圳火车站有K568路直达公交快线,深圳机场发车时间为每天7:30~23:30,火车站发车时间为每天6:00~20:00,发车间隔为10分钟,全程票价20元,途经广深高速公路、深南大道、滨河大道,沿途设置同乐关、科技园、威尼斯酒店、深圳特区报社、会展中心等5个停靠点。330巴士,华联大厦到机场,全程票价20元。
另外,机场有多趟巴士可到其他各地,327路从机场到水上乐园,全程8元;355路从机场到蛇口,全程8元。
铁路
大京九、京广暨广九两条铁路大干线交汇深圳,连接香港,把内地、深圳、香港融为一体,铁路交通十分方便。
深圳到广州的列车:深圳到广州站及广州东站的列车每天有四十多班,游客基本可以随到随乘,尽量乘T字头的车次,速度要比K字头的快很多。
公路
深圳有几个长途客运站,每天都有发往广州、汕头、湛江、福州、厦门及省内各县的班车,其中罗湖客运站( 82321670)主要是到省内外各大城市的车;福田客运站( 83706201,83704526);南头客运站( 26666978);罗湖汽车站,就在火车站东站旁边,主要是去广东省内城市,楼下大部分是去广州的豪华大巴,几乎5分钟一班,楼上的候车厅则是广东省其他城市的。
深圳图书馆的前身是宝安县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新馆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位于深圳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内、风景秀美的莲花山前。新馆占地29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
深圳图书馆建筑造型独特,构思精巧,极富现代感。建筑模式也从传统模式变为全开放、大开间、无间隔的“模数式”布局。它的落成为深圳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深圳图书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将在全国率先采用DILAS系统和RFID技术。ILAS是由本馆主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被文化部评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拥有近三千家用户;DILAS(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和应用平台开发项目)是国家计委下达的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将在深圳图书馆投入使用。深圳图书馆也将是全国第一家采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采用将引起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也将为读者高效利用图书馆和图书的防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作为深圳市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中心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心,全馆现有书刊180余万册,各类电子、网络文献近百万件,每年接待读者300万人次。新馆落成后,将继续发挥深圳市文献信息中心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的职能,并将建设成集大众化、研究型及数字化于一身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内一流图书馆的水平,位居世界先进图书馆的行列。
根据深圳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深圳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以高新技术、商贸、时装、法律等专题资源及深圳地方文献、台港澳文献资源等为特色资源。
深圳图书馆阅览区内所有书刊实行开架式服务。全馆分为六层服务区,首层是报刊服务区,以中文报刊阅览、外借为主,并开设单独的视障人阅览室;二、三层为图书借阅区,提供中外文图书的借阅服务;四层为信息服务区,提供多媒体视听、电子阅览、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等;五层为专题服务区,按专题类型分为商贸、法律、时装、东盟信息资料中心及外文报刊区,主要针对研究型读者提供专题文献阅览及咨询服务;六楼为特藏服务区,提供深圳地方文献阅览、台港澳文献阅览、保障本图书、缩微资料和古籍文献阅览。
深圳图书馆将秉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的公益服务宗旨,为广大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除周一闭馆外,每天9:00—21:00连续开放,每周对外开放72小时。在服务方式上实行“全面开放、免证进馆、分层管理、一卡通行”,面向所有公民开放,普通阅览无需任何证件,一般性服务全部免费,打印、复印等仅收取成本费。
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深圳图书馆将一方面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参考功能,为深圳的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活动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支撑和信息服务;实施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文化战略,成为全市图书馆网络中心。
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河路
苏州科技学院
地址:江苏苏州新区滨河路1701号
邮编:215011
主页:.usts.edu/
苏州科技学院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以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立足苏州,服务江苏,面向全国,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江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位于古城苏州的西部——苏州高新区内,拥有校本部、石湖、天平及平门等4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总建筑面积47多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系等22个教学系(部、中心),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学校设有38个本科专业(按新口径统计),覆盖工科、理科、人文科学、商科、社会科学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按七大学科门类划分),各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0人。学校拥有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世界史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工程、结构工程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一个省(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7人,其中专任教师813人,正、副教授401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462人,其中博士93人。教师中有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6人获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为促进教学科研与合作交流,学校曾多次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选派近50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交流合作。
学校设有专门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还有各类专业实验室、中心实验室20个,有教学科研用微机3056台(套),多媒体教室56个,6808座;电化教室6个,490座;现代化语音室21个,968座。有考古文物室、生物标本室各一个。图书馆3个,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05万册,中外文期刊(含电子类)4100余种。2000年以来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2001年,建筑面积为2650平方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有较为配套的体育设施。有体育馆1个,标准运动场3个,篮、排球场35个,游泳池一个,网球场一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874万元。
学校将以现有的石湖校区为基础,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再新征土地1559亩,形成一个占地面积达到1855亩的新校区,并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3102亩;新增投资总额10亿元左右。到“十五”末期或更长的一点时间,苏州科技大学将把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的校区建设成为设施齐备、功能先进的现代化新校区。届时,新校区将成为学校的主校区,绝大部分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集中于此;现在的天平校区将逐步调整为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基地;现在的校本部则主要成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加强管理和督导,一方面抓好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含省级优秀课件奖)22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项。有17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优秀课程。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改研究立项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3项。立项建设校级重点课程101门,有41门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其中27门为一类优秀课程。校级教改立项项目70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7项。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曾多次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奖,历年来,有一大批优秀学生考取研究生。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已参加工作的1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实行校内津贴动态包干、建立一系列科研管理和奖励办法、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途径,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科研指标成倍增长。据统计,1998年以来,该校共获得市(厅)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49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见附表),省(部)级项目94项。1999年以来获得校外科研经费2865万元(见附表)。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1项(见附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68部,发表论文3065篇,其中有98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多人在多项国家、省级竞赛中获奖。比如,在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与设计作业评优中,该校2000年选送的作品获得1个佳作奖,2001年选送的4份作品全部获奖,2002年选送的8份作品中有6份作品获优秀奖(获奖不分等级),获奖的数量、质量与重庆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在2001年“惠普杯”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设计大赛方案评比中,该校获得1个优秀奖和3个佳作奖。2001年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暨“巴斯夫新人杯”室内设计大赛作品评比中,该校获得1个二等奖和1个鼓励奖。2001年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竞赛中,该校获得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01年江苏省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中,该校获得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杯”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该校2份作品分获银、铜奖,作品“通用智能控制器GIC”还作为江苏选送作品之一,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计算机协会朱楠灏同学开发的“DOS下的汇编语言调试器Z—Tiacer”,1999年被“中国软件登记中心”授予版权。该校“博雅”大学生艺术团获2001年江苏省“十佳大学生社团”称号,是获奖社团中唯一的一个艺术类社团。
2002年我校先后接待了日本英知大学及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意大利波罗尼亚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考文大学、芬兰苏克尔环境学院、英国格拉莫根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及挪威摩尔德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代表团或专家、学者的来访或讲学,极大地促进与这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学校先后与芬兰苏克尔环境学院、挪威摩尔德大学签订了以青年教师培养、教师访学及学生互培等为内容的相互合作协议。2002年学校还先后接待了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实习或学习汉语,承办了一期由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国际环保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9个国家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