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是1987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C.W.尼米兹、E.B.波特。
基本介绍 书名 :大海战 又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作者 :C.W.尼米兹 / E.B.波特 定价 :$6.77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7-10-01 内容简介,作品目录,书籍价值, 内容简介 《大海战》记述了美、英等同盟国与德、意、日轴心国在海上斗争的历程,阐述了交战双方的作战思想与军事理论。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官方档案、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并采访了许多当年参战的高级将领。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记述了各次重大海战和登入突击作战的背景、双方作战企图、兵力编成与部署,以及作战的经过和结果;而且还阐述了装备、训练、地理和天候等对作战的影响,以及情报、通讯和后勤补给与作战成败的密切关系。在介绍每一个重大战役和战斗行动时,作者始终注意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因此,本书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海上作战和登入作战,很有参考价值。 《大海战》原版书于1960年在美国出版,全书共十五章。原书名为《伟大的海战》,我们现根据其内容译名为《大海战》。日本人曾将其中的太平洋海战部分译成日文,并于1962年出版,称为《尼米兹太平洋海战史》。在这里,我们将原版书中的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译出,作为《大海战》的前部分。《大海战》的太平洋海战则按日译本译出,并根据英文本,参考俄译本进行校对,作为《大海战》的后部分。 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全面而又重点地记述了二次大战中美、英等同盟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同德、意展开的激烈争夺战,共分六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这部分以德国进攻波兰和海战爆发起始,以德国投降收笔。 作品目录 太平洋海战部分则简洁而有重点地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太平洋上战胜日本的全过程,共分九章(第七章至第十五章)。 第七、八章,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发动太平洋战争,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作者叙述了日军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还叙述了日军在其他一些地区发动的进攻。其中以进攻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规模为最大。接着,日军又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汶莱、东帝汶等地)。至1942年5月,已将战线推进到北起千岛群岛,中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索罗门群岛、纽几内亚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西至安达曼群岛和缅甸一线。日本轻取了上述一系列胜利之后,并未就此罢休,依然决意继续向东和向南扩张,企图进一步夺取上述占领区外围的某些战略要地。然而事与愿违。1942年5月为夺取纽几内亚东南部的莫尔兹比港而引起珊瑚海海战,同年6月又为从中太平洋东进而发生中途岛海战,使日军的进攻连续受挫。 第九、十章,阐述了盟军是如何实施有限反攻,日军是怎样丧失战略主动权的。1942年8月,美军在索罗门群岛南部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入,美日两军为夺取该岛而展开历时6个月的争夺战;1943年2月9日,美军完全占领该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使日、美双方攻守易势。美国的南太平洋部队便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前进基地,沿索罗门群岛北上,先后占领了索罗门群岛中部和北部各岛。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基地,归他指挥的舰船约5000艘,飞机15000余架。在尼米兹领导下有21名陆海军的将官,他的司令部有600余名参谋人员。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尼米兹将军都很沉着冷静,绝不冲动蛮干。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面容,仍同3年半前刚到珍珠港时完全一样。 经过3年又9个月的浴血奋战,太平洋上的战事终告结束。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出席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签字前,他就对日作战所取得的胜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尼米兹说:“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作为一个岛国的日本,虽还拥有装备精良的陆军部队和巨大的航空兵力,但其海军兵力已损失殆尽,在进行本土决战之前就宣告投降了。这都应该归功于我国海军兵力。海军兵力中的骨干是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潜艇部队也是一支活跃的海上力量。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海上力量,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才能实施登入作战,夺取日本基地。同样,核子弹有了作战基地并能付诸使用,也是和我们的海军兵力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海军,我们是寸步难行的。” 尼米兹将军终于完成了赋于他的最高使命。 书籍价值 有关太平洋战争的书籍,美国已经出版了许多。尤其是莫里森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战史》一书,在美国官方尚未出版其海军战史的今天,仍是一部可以视为美国海军战史的重要著作。莫里森从1942年起,经过18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计为14卷的巨著。其中有9卷是记述太平洋战争的。但是,这部书以反映战斗场面为主,谈到的一些看法不过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个人见解。此外,金海军五星上将以及哈尔西、米彻尔和谢尔曼等海军将领,也都写了回忆录。金海军五星上将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舰队司令,负责指挥整个美国海军的作战事宜,因而对太平洋上的作战记叙得较少。共他三位将领分别是第3舰队司令、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和航空母舰特混大队指挥官,只是指挥过太平洋战区某一局部的作战;他们的回忆录,均是从尼米兹的下属将领的角度来写的。 如上所述,本书作者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接替败将金梅尔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的。几乎在整个战争期间,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都是由他指挥的,他是太平洋战争的一员主将。波特教授在研究海上实力与美国发展的关系方面是一位权威。因此,本书既不同于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太平洋战史,也不同于指挥太平洋某一局部作战的司令官所写的回忆录。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和价值是,反映了尼米兹这员主将在太平洋战争中是怎样估计形势、制定作战计画和领导付诸实施的。本书是在波特教授协助下著述的,尼米兹这位主将回顾了美日两军实施作战的经过,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正象作者所引为自豪的那样,本书是参考美日两国200余种权威性的著作撰写的。这是其它同类著作难以相比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以宽阔的战略视野,公允而有重点地概括了对日作战的全貌,并以洗练的语言加以叙述的宝贵文献。波特出生于密歇根州的大学城—安娜堡,父亲是位军官。波特在普林斯顿时学的是机械和航空工程,随后转向商业,获哈佛大学的MBA及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七所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作为国际商学领域最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迈克尔·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7本书及70多篇文章。其中,《竞争战略》一书已经再版了53次,并被译为17种文字;另一本著作《竞争优势》,至今也已再版32次。 波特博士的课已成了哈佛商学院学院的必修课之一。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对竞争情有独钟,他的第一部广为流传的著作是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这本书如今已再版63次,它改变了CEO的战略思维。作者在书中总结出了五种竞争力:它们分别是行业中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和紧张状态、来自市场中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的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的还价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还价能力,这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中,只有灵活运用战略才能胜出,因此,波特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它们是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公司应视具体情况和自身特点来选择战略方针,同时还应该考虑连接产品或者供给的系列信道,波特首次将这种信道称为价值链,他在每一条价值链上区分出内部后勤、生产或供给、外部物流及配送、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五种主要的活动,而每一项活动都伴随着各自的派生活动,每一家公司的价值链相应地融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价值体系。
波特对民族经济的研究十分广泛,虽然并不总是很受欢迎。他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Can Japan Compete? 2000)一书中指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是政府战后政策不可避免的结果。波特坦言自己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但他以学者的敏锐和诚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经济的弊端,在红塔集团2004年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上,波特列举了中国经济将要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总趋势的前提下,主张发挥竞争优势,融入国际贸易体制。
波特对美国内地城市的关注成为他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方向,他声称,相对于重新分配财富,创造财富是消灭贫困与不平等的更有效的良药。
美国东海岸,一个又一个的研究中心标志着波特在学术上的扩张,全职的研究人员在这些中心里经手着应接不暇的项目,从竞争力研究,到内地城市的发展,这一切满足着他那颗学者的心灵。
世界大师中国行系列活动组委会将计划邀请迈克尔·波特到中国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