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共青团函水镇支部。
涵水镇,隶属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地处平昌县南端,东与达州区交界;南与达川区石桥镇毗邻;西与达川区永进乡、平昌西兴镇相连;北与平昌白衣镇接壤,区域总面积40.68平方千米。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名涵江关;2001年,由涵水乡改为涵水镇。 [1] 截至2019年末,涵水镇户籍人口为14532人。
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各项工作的显示终端。共青团是一个培养青年的教育性组织,因此,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团支部的首要任务。团支部要从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出发,经常对团员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充分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白衣 ,建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置州设县已愈二千年。 秦汉:柳州(遗址)。其城沿巴河岸而建,上起风滩,下至铁匠滩止,两岸金丝垂柳茂密,绿荫遮天,故得名柳州,历代口碑相传,皆有北说。现有老人仍吟唱《下柳州》民歌即为佐证。
晋:柳州城(遗址)
南朝梁:置永康县,属万云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万州,永康属巴州。开皇文帝十八年(598)改为永穆县,省入达州辖。大业四年至十四年(605-615)属清化郡。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万州。此时归仁县(现平昌县)由巴州划入万州辖。贞观元年(627),再废万州,复复永穆县属达州辖
宋:改永穆县为永睦县,属“万荣郡”。
明: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设“永睦县”,崇祯年间,因一命案,有触“睦”义,皇上责罪,罢县令,降县置为永康镇,属达州辖。崇祯甲申年在现老街牌坊树一白衣观音神像,始称“白衣”,故场名之兴“白衣庵”。
清:永康镇后先后改称百益(邑)场。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为绥定府,为四川东道绥定府达县宝芝乡所辖的九个场之一。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九年(1940)置白衣乡。三十五年(1946)由达县划归平昌县辖。1933年红军入川后在此建乡苏维埃,属江口苏维埃政府辖,红军撤离后,民国复旧制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设第四区人民政府,同置白衣乡属达县。1951年建中共白衣区委、区公所至2001年。1958年建立白衣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白衣乡。1995年撤消乡制建立白衣镇。2003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撤磴子乡并入白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