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医学院邮编是多少
西安医学院的邮编为710021,该校地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辛王路1号,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二、西安医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学校。1959年省政府设陕西省卫生干部学院建制。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共有87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24人(占25.48%),副高职称教师324人(占36.86%),博、硕士学位教师656人(占74.63%)。
学校现有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人才1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2人、省“*”和“”人才5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14人。
教育教学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16个二级学科招生。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0个专业。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
现有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改课题20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项。
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
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6300余张。另有教学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均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医院10所,共有开放床位近1.7万张。
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学科齐全,名医荟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的条件。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是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国家级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实施西北首例FSPR治疗脑出血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在省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术。附属宝鸡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手掌离断再植手术,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陕西省的号召,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进基层,带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新型医联体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呼吸病防治及诊治工程研究中心、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5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级项目17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与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日本纯真学园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国外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8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
一、洛阳师范学院邮编是多少
洛阳师范学院的邮编为471934,该校地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是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洛阳师范学院简介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洛阳。学校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南望二程故里,传颂着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西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绽放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师范学校,历经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为现名。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1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2个、精品课程3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6个、精品课程27门、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5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8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开创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在全省推广;连续七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三年来,学生在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大运会中共获得7枚金牌,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50余项,省级奖励1300余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00余人。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和应用科研攻坚工程。自2016年以来,连续入选ESI数据库排行榜,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创新联盟各1个;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三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四年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6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0余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开展本专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20余项对外合作协议。学校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1万㎡。固定资产总值约12.7亿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4010种,电子图书93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和服务地方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校,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