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概况
面积 1.5万平方千米
河湖面积 2700多平方千米(万河之都)
人口 815万(2008年底)
语言 盐城话
邮编 224000
机动车牌号 苏J
区号 0515
拼音 Yancheng Shi
区划 辖两个市辖区,5个县及两个县级市。
市树 : 冬青、银杏
市花 : 紫薇、枯枝牡丹
经纬度: 北纬32.85°~34.2 ° 、 东经 119.57°~120.45°
注:盐城的标志是丹顶鹤(仙鹤)和麋鹿(神鹿)
盐城,江苏省中部沿海的一座新兴城市,与日本隔海相望,地域得天独厚,珍禽异兽与人和谐共生,是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盐城设市较晚,民营与县域经济实力不俗,产业结构丰富,生态优美。盐城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盐阜大地人杰地灵,名人数不胜数,有过南宋丞相陆秀夫,也是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乡。
地理位置
盐城的标志-仙鹤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偏东地域,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西南与扬州市,泰州市为邻,北、西北与淮阴市相连,东北隔大淮河与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老海堤内),是江苏省地级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市。其中城区面积210平方公里;总人口798.28万人(2004年底),其中城区152万人(亭湖区81万人,盐都区 71万人)。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盐城的经济发展迅速,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江苏正在将经济重心从沿江转移到沿海上,而盐城正处于江苏沿海的中心位置,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并且,作为距离上海很近的城市,在苏通大桥开通后,盐城进入了上海2小时经济圈,再加上杭州湾大桥的建立,盐城与上海以及浙江的关系更加紧密,市政府提出了“做上海的后花园”正是着眼与盐城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并且,未来青岛到上海的高速铁路的开通,更将进一步促成盐城的飞跃。盐城的交通颇为发达,拥有国内一流的南洋机场,与国内各地联网的高速公路通向沿海及内陆各省。而且随着近年港商到盐投资,盐城近几年与香港贸易往来频繁,最近又开通了与香港之间的两小时航线直达,更加速了两地的交流与发展。
地名探究
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历史沿革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属淮安府;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 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生态资源
盐城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市。全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7737平方公里,河湖水面2700多平方公里。
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其中潮上带1677平方公里,潮间带161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75%、64.6%、60.8%。隶属于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县(市)的沿海滩涂,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
岸线港口资源得天独厚。盐城市海域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岸线总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海域面积18897平方公里,其中内水面积12144平方公里,领海面积6753平方公里,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沿海陈家港距连云港27海里、日照港59海里,集、疏、运条件比较优越,为二级航道,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大丰港北距青岛港210海里、连云港120海里,东距日本长崎港460海里、韩国釜山港465海里,南距台湾基隆港620海里、上海港280海里,已被国家规划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滨海港地处江苏沿海中部、连云港与长江口之内,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10米等深线离岸最近处为1.215海里,深水直通大海,可建5-10万吨级码头泊位,是江苏沿海水深条件最好的岸段之一。射阳港现拥有千吨级码头5座,并开通了集装箱内河支线,港口年吞吐能力可达530万吨,目前,射阳港已同沿海24个港口通航。
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较多。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海洋及动植物资源丰富。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有212个、面积223万亩,畜牧业产地87个、畜禽规模1799万头(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1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个2.2万亩。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的产品共有179个。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电力、煤炭是盐城的两大主要能源。盐城现有盐城、滨海、射阳港等电厂,总装机容量已达140万千瓦;另有陈家港、王港大型电厂已列入国家规划,至2010年,总装机容量可达300万千瓦。目前,全市城乡通电率达100%。盐城现有淮北刘东、微山昭阳、徐州利国等煤矿,矿井设计能力近100万吨。
盐城天然气田为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其圈密储量为2100亿立方米,含气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品质名列全国天然气前列,平均热值9250大卡,甲烷含量为96.7%,不含硫。盐城天然气田的建设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经济概况
2008年盐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首次超过36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16.1亿元,增长45.7%,实现了两年翻一番,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3亿元,增长38%;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增长53%,增幅列全省第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突破10亿美元,增长23.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0亿元,增长3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610亿元,增长40.3%;新发展私营企业1.4万户,新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00亿元,增长6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增长14.5%、11.5%。
邮编:253700
地理位置:庆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北部,地处两省(山东、河北)三市(滨州、沧州、德州)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盐山县、海兴县隔河相望,东与无棣县毗连,南与阳信县接壤,西与乐陵市交界,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进京门户”和“山东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东距渤海湾50余公里,县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济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滨大高速已经开通,滨德高速正在修建,国道205线、省道315、246线相互贯通,加上县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一个便利的交通网。
隶属沿革:县境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至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县治在今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迁于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境域区划:西周时,今宁津、庆云、无棣属无棣邑。春秋时,今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惠民、盐山、海兴、黄骅皆属无棣邑。隋代,无棣县辖今庆云、无棣二县及盐山、海兴、沾化毗邻地带。后周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盐山、海兴部分地带。金泰和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及无棣、盐山、海兴各一部分。元时,无棣县东西分治,西部隶属沧州,称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庆云县,境域即西无棣。全县分四乡,编户12里。清代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全县分四乡,辖385个村庄。民国初期,疆域面积约为560平方公里。全县设六个行政区,辖377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疆域区划错综复杂。1943年,疆域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共512个村庄。1945年庆云解放后至建国前,经与周围县协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行政区划及插花村与寄庄户,疆域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屡易,行政区划分合调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山东庆云县。到1970年,疆域面积501平方公里。全县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1993年8月,16个乡镇并为11个乡镇,2000年10月并为8个乡镇,2005年随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街道办。至今疆域未变。
河 流
河流县境地近渤海,古为九河入海之区,古传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马颊河四条。胡苏河、沟盘河今已淤塞殆尽。
无棣沟:距旧庆云城北7.5公里,现在河北盐山境内,古称无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为齐国北界。秦时,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东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贞观时浚之,辟水路码头,以通渔盐之利,为唐以后通商之河道。今为早时蓄水,雨季排涝的沟道。
马颊河: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周定王时,马颊沿河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后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现马颊河,实为唐时疏浚,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旧时,运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灾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民疏旧开新。1966年,对马颊河进行改道治理,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涝能排,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
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严家务附近有一冶剑营,冶铁打造,以应海运之需。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多次进行治理并修建桥梁和涵闸,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河焕发青春,现属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减河,1973年易名漳卫新河。
历史遗迹
无棣古邑:在今县城东北四公里,大胡乡于家店村北,是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时)本地名无棣,城邑始建于何年,无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立为无棣县治,至明初县废,历经隋、唐、宋、元几代,曾于元初毁城于战火,至元年间重筑,元末明初又毁于兵燹。该城周回八里,北有城于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奉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说,庆云之名至少是与无棣的建制同时产生的。
李太仆家成为庆云一条街,后移至四合村。1964年,庆云县划归山东省,县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庆云县名。原庆云县城改为盐山县庆云镇,俗称老庆云。
鬲津河中流卧龙冈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开挖殆尽。
古 建 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县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铃铛阁:是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椽头有108只铃铛,且四檐角又有4只大铃铛,微风铃鸣,萦纡耳畔,故称“铃铛阁”。阁内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层是砖砌拱券式通道,为出入泰山行宫之门。通道两侧各有拱门,内建有迂回曲折的踏道可通达上层。铃铛阁是旧庆云县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铃铛阁、一步三孔桥。
大成殿(文庙):位于原庆云城内东南角,古称学宫。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覆顶,两头砖雕龙头,顶挂鎏金瓦,四角飞檐。殿内有十二根明柱,粗达一围。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台基坡磴。殿内供孔子像。东西两侧厢房,高台基,前出厦,砖墙瓦顶,内供历代社会名流贤达塑像。院内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庙学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县衙二堂:在今盐山县庆云镇政府内。明洪武六年建,系原庆云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四间,宽9.5米。硬山顶,小式造。
卧 龙 冈
县境古属黄河冲积平原一部分。卧龙冈及老乌山是由黄河及其支脉迁徙动荡所形成。卧龙冈位于原后张乡东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数里,形若卧龙。卧龙冈上树木葱郁,五彩祥云缭绕,是旧庆云县的八景之一,龙冈晴岚。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县治选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县城,为庆云县治590余年。自1956年治理开挖鬲津河,卧龙冈被挖,部分滩地尚存遗迹。今马颊、德惠两河三堤处,中堤大有卧龙冈之势。古防洪堤(金堤、长城岭) 位于县城南部,尚堂镇、中丁乡范围内。西南从阳信县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坞村北迤逦东行,经大勾村南、西仓村北、鹏鹳王南、李赤诚村南、堤南刘村北、仁和刘村南、后丁村北、文侯齐村南、杨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无棣境,境内全长15公里,堤基宽约50余米,高度原筑约5米,现多已平毁,仅有个别地方还能看出旧址。据清咸丰旧志记载: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齐长城;三日:汉之金堤;四日:宋陈尧佐所筑。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防洪水之说。
教 堂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天主教与耶稣教传人本县,并陆续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处:旧庆云城、常家、任家、黄花马、何家、大勾、纪王桥,均系法国人建;耶稣教堂有三处:姚千、寺后周、纪王桥,系英国人建。因民教纷争时有发生,清朝官吏媚外护教,导致本县义和团运动广泛兴起。1900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殃及本县,法、英、美国索取本县23万吊铜币。为此,全县每亩加捐600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教堂停止活动。我党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学,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后,教堂多坍塌或拆毁。现仅存常家教堂。
寺 庙
普照寺塔: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层,八角形,砖石结构。第一层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其余各层南面均设一拱顶券门。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层相通。后改为大觉寺宝塔。此塔原在范庵村前修建,已经建好了地基,后挪到了海丰,现无棣。元代,无棣分县后,该塔划为东无棣县。明初,易名海丰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险,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岛金山寺:位于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有关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寺院被毁,墟址瓦砾山积,今广约百亩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古时陶片。
石佛寺:位于县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于元朝。相传有元龙、仁凤夫妻二人 流落于此处马颊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口巨钟漂来,停于岸边。元龙夫妇遂各处募捐钱物,修一小庙供奉石佛。后来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会各界捐助,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石佛寺。寺院占地12亩,正殿3间,偏殿24间,供奉释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爷爷、石佛奶奶。有僧侣四、五名。前来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民国58年,该寺改名为石佛寺高小。1993年,庆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现有仁光、仁莲二位法师自庐山诺那塔来此主持修建。
天宫寺:在旧庆云县治西南。建于唐太和中,相传有大比丘飞锡而来,徘徊顾瞻,缚庐栖止,于兹厥后渐成巨刹,楼阁峥崂,钟渔互答于山光水色间,一时龙象固云盛矣。唐太和皇帝曾为该寺赐额。金末毁于战乱。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严,兼工吟咏,有“蒲团静坐千山月,竹户闲栖一片云”句。弟子寿平,谷称小眼法师,博览释典。明代名臣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因犯颜敢谏被谪寓此,曾于殿壁题三教(佛、道、儒)归一说,笔势飞舞,人皆慕而临之。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小眼法师寿平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异域的使者)。
青龙寺: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处。据传该寺唐代所建,庙宇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很多。明代,该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庙宇因失修而倒塌。
杨和尚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相传该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时,有个主持僧姓杨,得寺名杨和尚寺。
全林寺(洪恩寺):位于县城东9公里,吕家村东北角。相传唐代所建,为天齐庙,寺院庞大,占地10余亩。周围树木参天,院内奇花异草,风景甚佳。在明正德年间,该寺主持僧空孟,武艺高强,手下弟子众多,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并偷盗了江南刘月鹤的“千里驹”。又与朝内奸臣刘瑾暗地勾结,刘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积粮,藏兵三百余,日夜习武操练,修有地道机关,以备谋反。被正德皇帝率兵剿灭。被毁的还有和全林寺相勾结谋反的杨各尚寺、青龙寺、铁梁寺、肖家寺等寺院。
兴隆寺:位于县城东6公里,板打营街北头。相传唐代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余亩,大雄宝殿3间,高1丈余,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内供奉伽兰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有僧侣主持,直至1937年还有从福、宽伦二僧。1939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5年日寇被歼、寺被毁。
肖家寺: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肖家寺村东半里处。相传唐代所建,该寺原名无稽可考,而从明代肖姓迁来此处定居,得此寺名。据说寺院宠大,僧侣众多。在明代,寺内僧侣与全林寺,铁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结,挖暗道、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引起民愤。群众将该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处死。寺院被毁。
铁梁寺: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严务村东北3里的废墟处。据传该寺之处有一铁梁埋在地内,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铁梁还露出地面。相传唐代所建,寺院庞大,占地面积约10余亩,僧人有10名。在明代,该寺的僧人胡作非为,引起民愤灭之,寺院毁坏。
玉皇庙: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一里许的季札长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处常有马驴车受惊、人失迷之事出现。为此,修一玉皇庙,立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有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扒掉,现今此处是新建占地300余亩海岛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庙:位于县城东北 23公里,后庄科村东南角。该庙明代所建,庙宇秀丽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供奉西王母,僧人数 名。清初时,白莲教的马开山师傅在此处传道,进行反清复明,为便利活动,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八极拳创始人神枪吴钟设擂台,会聚天下武林豪杰。非常繁华。同时,白莲教的王师傅在南临沂也利用三月三庙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故称“南临会”,相对此庙会被叫成“北临会”。1934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临会上发动了震动津南鲁北的马颊河大罢工。
泰山庙:位于县城西7公里,东辛店街北头。明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园80余米。殿内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庙会,此庙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东辛店安设据点,庙被毁。
观音庙: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五黄邱村之间。据传:唐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60余米。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在清代,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改为学堂。
药王庙:位于县城东13公里,前王村北。相传明代所建,庙宇宏大壮观,周围方圆80余米。供奉药王神像,四大使臣、镇殿大将军及十大名医。两跨院为僧人禅堂,殿前有钟鼓二楼,东南角有奎星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1940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日寇撤走,庙被毁。
白衣庙: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后乔村前。建于明代,庙宇整齐秀丽,供奉白衣大士神像。于1914年,由大道王村举人王鸣周倡议,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因与本县的后庄科“北临会”同时赶,相对称此会为“南临会”。
铁菩萨庙:原庙在庆云镇原后张乡东周村内,铁菩萨庙是东周村原村名,在咸丰四年《庆云县志》中有记载,此寺距卧龙冈一里许的正南方向,此村内种植梨杏二树有几百亩,春季梨杏花开放时,如雪似玉、姹紫嫣红,秋季果实累累,是旧庆云八大景观之一,龙冈晴岚,该寺庙就座落于此地,据老人回忆,该庙内供奉观世音等七尊菩萨,以铁铸之,所以称铁菩萨庙,与东光县的铁菩萨齐名。因村中周姓较多,所以又称铁菩萨周家,后改名为东周村,铁菩萨庙香火旺盛,解放后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菩萨,后三尊菩萨也因极左思潮遭毁。梨杏树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庙(亦称三官庙):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大店村东头。据传:西晋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庙宇宏大壮观,大殿周围方圆约60余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张角正月十五日生,为“上元”。“地官”张鲁七月十五日生,为“中元”。“水官”张修“十月十五日生,为“下元”。1929年庙被扒。
雹泉庙:位于县城北8公里。因该地一带常有雹灾。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扒。
古坟墓
延陵台: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原土阜高隆起处,为吴季札长子墓。上有玉皇庙,现在是海岛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庙碑现存于海岛金山寺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季札是春秋吴国国王之弟,被封为“延陵”。季札应燕国招聘,在赴燕时行至于此,长子病故。为不携棺之义,故葬于此处,古曰“延陵台”,当地称高墓台。
彦章坟:位于县城北偏西10公里。庆云镇贾戴村西南半里许土阜高隆处,据传是王彦章之坟。王彦章,字贤明,后唐时寿张人。少年从军,随朱温转战各地累立战功,以骁勇闻名,军中称为王铁枪,是后梁争天下的主将。曾任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职,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曾遭诬陷,后与后唐军作战,身负重伤被俘,劝其降唐不应被杀。传说本部将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称“彦章坟”。并立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此处有历会,直至1937年会至。至今仍有人说:“有李存孝不显彦章”,王彦章过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东任寨、西任寨、大孙寨、小孙寨、苟家寨、罗家寨、尹家楼( 以上八个寨仍属乐陵市辖)、石(十)家寨,1966年坟毁。
古树
庆云千年枣树:位于漳卫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主干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长势仍很茂盛,每年可结枣百余斤。此树相传为南北朝所植。据传隋末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燕北扫北之时,百姓避于树下,正值大雾弥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砍伐这一带树林,群众集此树下抗争,此树遂得以保护。
巴沽村古枣树:树干周长三点五米,距今已有五百余年。
邓黄邱、杜树刘、万粮张、蔡王的古槐,都已几百年了。
古碑
三元庙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现在大店。
延陵台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现在海岛金山寺内,另一筒,在西胡岭。
岁甘桥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庆云。
郑敦碑:清宣统元年立,在县图书馆。
蒋耀奎碑:民国二十三年立,在刁黄邱。
北林庙碑:在后庄科埋存。
古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称烽火台。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即现在的边防哨所)。县境内的三大陈村北一里许,歪柳树村北一里处,杨和尚 寺村南门外,严家务村西北处都有烽火台的遗址。
古井
刘古风:刘姓由明初迁来就有此井,该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干枯过。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该井仍有。
杨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张:村东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东头有一眼吃水古井。燕王扫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该井被挖出。
大黄丘:村西北原观音庙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该井,至今仍存。
乾隆饮马井:位于崔口镇政府东南800米处,古水井口径五尺,深数大,井台周围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彻成,井壁内苔藓遍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行至崔口,坐骑饥渴劳乏,行路艰难,所寻之水马不饮用。打听邑人“何处有甜水?”答曰:“崔东南。”遂寻而去,找到此井。只见井水清彻透底,汲水饮马,马立刻精神抖擞,昂天长嘶。乾隆呷口品尝,果然甘洌清爽,禁 不住赞不绝口:“甜,真甜水也。”此后世代修缮至今。
《庆云县志》清咸丰四年版本的庆云村庄:东乡村庄104个是-石家庄、陈家庄、张家庄、小张家庄、西杨家庄、东杨家庄、香坊、陈三里庄、王三里庄、董三里庄、齐家庄、李太仆庄、大崔家庄、小崔家庄、前秦家庄、冯家桥、马家庄、小张家庄、王家黄邱、魏家洼、中马家庄、后马家庄、铁菩萨庙(即原后张乡周家)、贾家庄、刁家黄邱、郑家黄邱、邓家黄邱、撒家黄邱、小王家庄、西左耳庄、王母庙、前马家庄、于家店、前柳家庄、中柳家庄、小刘家庄、小魏家庄、李营家庄、波张家庄、关家庄、东左耳庄、柴林庄、冯家桥、严家务、波徐家庄、武家庄、单家屯、王皇亲庄、吕受益庄、小马家庄、西柳行、后柳行、前柳行、北齐家庄、洼刘家庄、张凤喈庄、刁家庄、纪家铺、小杨家庄、火烧铺(即二十里铺)、周家庄、史家坊、张巧家庄、徐家庄、冢胡家庄(即大胡家庄)、小胡家庄、萧家寺、梁家庄、郑家庄、任家庄、刘贵家庄、牟家庄、马受益庄、赵家集、大杨家庄(即灶户杨家庄)、小杨家庄、袁家庄(以上五庄俱名黄花村)、小袁家庄、大淀、小淀、西安家务、东安家务、后安家务、史皮道口、陈徐道口、霍家道口、胡家店、马古台庄、小杨家庄、孙家庄、郭家庄、田家庄、毕家新庄、张培元庄、新立庄、苏家庄、许家庄、李家庄、白家庙、小蒋家庄、段家庄、贾家庄、李家庄(以上三庄俱名挂甲口)、蒋家桥。
庆云的历史名人
李愚(?—935)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谱家(今庆云县)人。因倾慕晏婴(字平仲)为人,初名晏平。唐昭宗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主簿,去职后寄身关中。唐天复元年(901)冬,李愚应试中举,任河南府参军。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后,拜李愚为左拾遗,后迁至崇政院直学士。后唐庄宗灭梁,拜愚为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统判官随魏王西征前蜀。李愚认为蜀主王衍荒*无道政局不稳,仓促之间难于组织防御,急速进军为上策。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相继归降。李愚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后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命为相。长兴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旧毡破席。明宗闻后,感叹不已,遂赐以供帐之物。应顺元年(934),李愚任左仆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刘煦不睦,议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仆射职,刘煦罢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李愚特别在在中国九经的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2021年1月,山东省农业农村认定庆云县为2020年度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庆云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山东片区)。
2019年10月,庆云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位列第96名。
2019年10月,庆云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位列第92名。
2019年10月,庆云县入选2019年全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