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53100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界于东经115°35′~58′,北纬37°08′~35′之间,总面积892.3平方公里。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桃城区、武邑县。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 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现辖5镇6乡,总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37万。 枣强县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商末丞相裘祖比干曾在大营一带居官。蜚声中外、天下钦仰的西汉巨儒董仲舒在此攻读、传道,雕于明代的董子石像至今犹存。历史、文化的力量塑了枣强人淳朴、厚实之风范,热情、诚恳之性格。 枣强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京九铁路贯穿全境。通讯便捷,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社会稳定,条件优越,环境宽松,服务设施和水平堪称一流。
行政区划
1995年以前,枣强县辖26个乡镇,其中6个镇、20个乡,6镇为枣强镇、大营镇、恩察镇、加会镇、马屯镇、肖张镇,20个乡为康马乡、门庄乡、滕村乡、孟屯乡、宅城乡、张秀屯乡、崔庄乡、卷子乡、娄子乡、张米乡、石村乡、金子乡、新屯乡、王均乡、唐林乡、吉利乡、流常乡、王常乡、臣赞乡、吉科乡。
1996年实行撤乡并镇,枣强县原有26个乡镇撤并为11个乡镇,其中6个镇、5个乡。由原枣强镇、康马乡、门庄乡、滕村乡、孟屯乡、宅城乡6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枣强镇,原大营镇、张米乡、石村乡、金子乡4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大营镇,恩察、加会、肖张、马屯仍保留原建制镇,原马屯镇、流常乡、吉科乡3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马屯镇,原新屯乡、娄子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新屯乡,原张秀屯乡、崔庄乡、卷子乡合并为现在的张秀屯乡,原唐林乡、吉利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唐林乡,原王常乡、臣赞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王常乡,王均乡仍保留原建制。
枣强县6个镇的建制时间分别为:枣强镇、大营镇于1984年6月建制,马屯镇于1987年1月建制,肖张镇于1991年1月建制,恩察镇于1993年12月30建制,加会镇于1998年12月24日建制。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枣强县属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许沙丘外,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23?D29米。在总体平坦之中,尚有不少洼地:重点大洼12个,小片洼地500多个。
二、土壤类型
据二次土壤普查,枣强县土壤以潮土为主,有两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48个土种,在93910.47亩耕地中,有沙质土13917.6亩,沙壤土132925.95亩,轻壤土712199.16亩,中壤土80033.76亩。土壤矿物质养分较为丰富,但有机质、速效氮、磷养分缺乏,易受旱涝、盐碱化威胁。
三、水资源
地上水:多年平均降水量521.8mm,2001,年平均降水量为525.5mm,平均径流深1.5mm(多年13.0mm),2000年末至2002年初通过清凉江引黄输水,全县总入境水量22175.7万立方米,总出境水量21757.6万立方米。
地下水:2001年全县地下水资源量为5411.8万立方米,加上2~3g/1和3~5g/l微咸水量,地下水总量为9403.7万立方米,2001年末全县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3.06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63.82米。
水资源利用情况:2001年全县用水总量20686万立方米,其中农灌用水1889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805万立方米,城镇用水92万立方米,农畜用水893万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91.4%、3.9%、0.4%和4.3%。
水利工程及桥梁情况:全县现有两河十渠和150个小蓄水坑塘。截至2002年8月底全县有完好机井7955眼,其中深井2201眼。至2001年末全县共有164座桥梁。
2021年1月,枣强县位列河北省168个县市区面积排行榜第67位。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枣强县入选。
2020年6月,枣强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枣强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7年2月,枣强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枣强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6名。
2004年,枣强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4名。
邮编:34000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靠恒山,与应县、浑源县相接,南依五台山,东邻灵丘县及河北省阜平县,西界代县,是忻州市最东端的一个县,下辖4镇(繁城镇、砂河镇、大营镇、平型关镇)9乡(杏园乡、光裕堡乡、下茹越乡、集义庄乡、东山乡、金山铺乡、柏家庄乡、神堂堡乡、岩头乡)1个居民办事处、28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7%,居忻州市第3位。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广,初步探明储量的有金、银、铜、铁、钼等27种,其中钼矿探明储量10.1万吨,居全省之首;岩金矿纯金储量20吨,亦居全省之首;铁矿探明储量9.1亿吨。据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息。西汉置县,先后分属数郡、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多山、多寺而又南北两山对峙而得名,素有“佛国北门”、“滹沱之源”、“三晋东门”之称。期间,县城历经数次迁址,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于现址。1949年,繁峙属忻县专署;1958年11月,繁、代二县合并,仍称繁峙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繁、代分县,各归旧治,繁峙又归忻县专署。繁峙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林业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2018年末,繁峙县森林面积60417.93公顷,森林覆盖率25.44%。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2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3%,居全市14个县(市、区)第4位。
2021年2月,繁峙县上榜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第81名。
2020年6月,繁峙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察冀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繁峙县在列。
2018年2月,繁峙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