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不是211。
苏州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前身苏州科技学院于2001年9月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苏州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类别,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化学、工程学进入ESI前1%,6个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4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6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以上内容参考:-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
一、苏州大学邮编是多少 苏州大学 的邮编为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该校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是一所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二、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 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双一流”建设入列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 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 苏州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 苏州大学 。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 苏州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 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136人,全日制硕士生1195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1726人,全日制博士生1788人,临床博士2146人,各类留学生2207人。学校现设131个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共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9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职工519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89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杰出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 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我校在“创青春”创业大赛专项赛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2项。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18年截至目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5项成果获得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18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1项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2017年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0项成果获江苏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89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485篇,“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234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20位;2017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336件,授权知识产权1033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80件,授权8件)。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 苏州大学 排名大陆高校首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 苏州大学 ”,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苏州大学 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3586亩,建筑面积158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500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 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 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83篇次,其转载量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中居第6位,在全国近2200种被转载的社科理论期刊中居第32位。
面向“十三五”,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一、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 苏州科技大学 天平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512-68091930、0512-68327367、0512-68087602,该校联系地址为江苏省苏州市长江路55号 苏州科技大学 天平学院教务处、邮编为215009。
二、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 天平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四年,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学院1999年筹建、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按照教育部[2003]第8号和江苏省教育厅[2005]第40号文件精神,改设为独立学院,是江苏省内成立较早的独立学院之一。母体学校---- 苏州科技大学 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协调发展,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目前,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行政管理机构;设有园林艺术系、环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科学系、公共管理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传媒艺术系、外语系、音乐系、机电工程系和体育部等教学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学生管理,还以系所属专业相近原则组建六个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一支高效精干的学生管理与服务队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设有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化学、视觉传达设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音乐学、音乐学(现代电子音乐)、音乐学(器乐与打击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1个专业(方向), 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
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幽雅,基础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深造场所。学院不仅在苏州市长江路55号(原长江路8号)拥有独立校园,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中心、图书馆、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足球场等教育教学设施;还共享举办高校— 苏州科技大学 江枫校区和石湖校区先进的教学资源。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图书达76万多册,生均图书91.8册;电子资源丰富,自有数据库10个,共享母体学校中外文数据库50多个。
学院依托母体学校 苏州科技大学 的优质师资资源,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自有专任教师中,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获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人获得苏州市青年五四奖章。共享的母体学校教师队伍中,多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2016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院教师荣获一等奖和最佳教态奖;在2017年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我院一位老师荣获省赛二等奖,三位老师荣获省赛三等奖;在第二届“外教社杯”省高校外语教师翻译(口译)大赛中,一位教师荣获二等奖。
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与教研工作。近年来,有110项教研和科研项目或校内立项支持,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项目52项,课程、课程组(群)建设项目29项,专业建设项目17项,教材建设项目3项,管理与服务改革类项目9项、青年科研基金项目8项。自有专任教师积极申报市厅级项目,获得立项和学院经费配套支持的项目多项。其中,包括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4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苏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应用对策类)3项等。
近年来,学院逐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日常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突出实践应用环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严”字当头,依规治校,狠抓学风考风,全面推行“低年级早晚自习”、“无手机课堂”、“提前十分钟进课堂”、“班级积分管理”、“考试巡查通报”等制度,不断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创新学生工作路径,建设“大学生护校队”、“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发展委员会”等品牌化育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构建了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资助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周到服务”的理念,做到“政策落实细致化,困难认定精准化,助学形式多样化,育人活动常态化”,实现资助育人全覆盖。2015年我院资助创新工作在苏州市举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资助项目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在学术学科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国际、国家及省市举行的比赛中成绩骄人。近三年共有174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中,7人次在国际赛中获奖,50人次在国家赛中获奖,1人次在华东赛区获奖,116人次在江苏省竞赛中获奖。其中, 2014“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中获得团队二、三等奖;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竞技工程竞步窄足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015全国高校第二届物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2016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2017年第六届“LSCAT杯”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江苏省赛区获二等奖。在全国高校第二届物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决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江苏赛区、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模型展示比赛)等省市级竞赛中皆有所斩获。涌现出一批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国际视野宽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捷报频传。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中,我院学生组队代表母体学校参加荣获金奖;在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荣获三等奖;在2016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独立组队参赛,荣获金奖和铜奖及“优秀组织奖”。此外,还获得其他各类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赛事奖项20余项。2014至2017三年,我院学生申报的创业项目,有13项获得省人社厅的创业基金资助,共获得创业基金130万元。
学院积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营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会、社团联、艺术团、科协、创协、新媒体中心等学生组织为抓手,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嘉年华等品牌活动;院青协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经与苏州市运河社区、明基医院、吴甸园幼儿园等四十余家单位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积极参与开展涵盖环境保护、服务老人、关爱儿童、组织献血、义务家教、文化传承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在苏州举行的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15年“16+1”中东欧国家领导会晤峰会等志愿服务活动尤受主办方好评。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艺术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学生在各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由我院音乐系17名学生参与组成的 苏州科技大学 合唱团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场(专业组)一等奖;两名学生书法艺术作品在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二等奖;连续八年参加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获得了“御玺奖”、“弘道杯”、优胜奖、最佳辩手、杰出辩手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