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十三大最美旅游景点
都市压力大,不如来一场旅行吧,阿坝州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是阿坝州十三大最美旅游景点,希望大家会喜欢。
黑水—达古冰川
达古冰川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境内,走进远古、探古溯源,“达古冰山”因此得名。景区内冰川类型多姿多彩,神奇壮观,“U”型围谷、冰斗、冰碛湖、古冰瀑布等地质遗迹异彩纷呈。走进神奇的达古冰川,沐浴美丽自然焕发出的人性化精神光泽,感受地球环境演变的时空震撼!
九寨—九寨沟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寨子而得名。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誉为九寨沟“六绝”。
松潘—黄龙
黄龙名胜风景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景区内整个山谷几乎全被乳**的碳酸钙质覆盖,从高外看去,宛若一条从岷山雪峰飞腾而下的黄龙,蜿蜒于茂林翠谷之中。千层碧水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状湖泊、池沼,如璞玉,似牙雕。
若尔盖—湿地草原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
红原—大草原
红原大草原国家公园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中部,因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而闻名,是世界上最秀美的湿地大草原,牦牛之乡,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红原的真实写照。
小金—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由四座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其中幺妹身材苗条、体态婀娜,常说的“四姑娘”就是指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四姑娘山被列为我国十大登山名山之一。
马尔康—梭磨河大峡谷
阿坝州马尔康县梭磨河大峡谷旅游景区,全长91公里,垂直高差890米,“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梭磨河发育于红原县查真梁子南麓,两岸石壁峻峭、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茂且垂直分布明显、气候带分明,形成了不同季相、林相。
金川—梨花红叶风景区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素有塞上江南、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东女国之美誉。
壤塘—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
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距壤塘县城29公里。这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触的山,因为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神圣不可侵犯。“香拉东吉”圣山形如“众”字,巍峨壮丽,传说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周围有88座雪山烘托着,传说它们是圣山的'侍从。每当到了猴年,各路神仙都要如期到圣山赴会欢宴,因此只要届时转山,就会积累无量的功德。
阿坝—莲宝叶则
位于四川省的阿坝县和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莲宝叶则是雄伟的奇峰异石的世界和艺术圣殿,奇在当你走近每一座奇峰、每一个异石,每走一步那奇峰异石的形状都随着你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它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变幻莫测的奇峰异石的世界,是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大自然的杰作。
理县—毕棚沟
毕棚沟景区位于理县朴头梭罗沟境内,是国内非常知名的红叶观赏圣地。毕棚沟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景区内红叶、杜鹃花种类繁多,森林原始、瀑布飞挂、冰川奇特。
茂县—九鼎山
龙门山脉中部,属龙门山脉群峰中最高点。其独特的风光是将草地、雪山、原始森林与佛光、幻影、云海等自然景观、地史景观、天像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内有动物化石之称的国宝大熊猫和植物化石之称的珙桐、银杏等300多种动物和3000多种植物,可谓地史奇观的自然博物馆。
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卧龙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
果洛州分为几个县
截至201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共辖6个县,分别为: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并且果洛州人民政府驻地于玛沁县。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南州和黄南州,南接阿坝自治州和甘孜州,西与玉树州毗连,北和海西州、海南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
果洛州的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降水量400至700毫米,年均气温为零下4摄氏度,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扩展资料:
果洛州于1950年设果洛区,当时为青海省的直属区。
1954年1月1日,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查郎寺。
1955年7月2日,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委员会驻达日县吉迈,辖甘德、久治、班玛、达日4县(久治、班玛、达日3县均为1955年新设县)。
参考资料:
果洛州人民政府网-果洛概况-果洛藏族自治州
中国最美乡三色班玛,醉美冬天的青海湖,你去过吗?
很多人都不知道青海的三色班玛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人没见过冬天的青海湖究竟是什么样,顺便再给大家说一说门源岗什卡雪峰,美的让人无法呼吸的地方!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1.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南与四川省壤塘县、阿坝县、色达县相连,东北与本州久治县毗邻,西北与本州达日县接壤。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32摄氏度,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境内的玛可河、多可河两大“姊妹河”平行贯穿全境。
红色班玛—班玛的子木达沟(红军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红军在子木达沟口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至今字迹仍清晰醒目。2017年3月红军沟革命遗址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金色班玛—全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江日堂乡的阿什羌寺院是果洛地区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觉囊派寺院,是佛教的朝拜场所和宗教旅游的理想之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绿色班玛—玛可河原始森林372万亩,是省内面积最大的林场,林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班玛素有“三江源小江南”之称,这里的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岩峰、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江源溪流、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亚尔堂乡、灯塔乡的民居碉楼,造型古朴典雅,独具民族特色。
2.冬日的青海湖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海拔3200米、面积45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美丽动人。冬日的青海湖一片静谧、别具神韵。站立湖边,极目环顾,整个世界只被蓝和白两种颜色所主宰。白的自然是雪,连帐房和畜群,都掩映在茫茫一片白色世界里,在天光阳光之下,这雪白得晶莹玉润,闪着汉白玉的光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一处仙境。
白皑皑的远山,在蓝天的衬映下,如银装素裹的少女,亭亭玉立。蓝的便是天和湖。天,蓝的悠远。水,蓝的深邃。凡是到过青海湖的人,无不对这天光水色的蓝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在冬日冰清玉洁的映衬下,这蓝更给人晶莹剔透、空灵广阔的感觉,不时会有伸手触摸的冲动。这湖水的蓝,无疑使天下的碧波失色。冬日的青海湖结冰了,好像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宁静,更加的别具一格!
3.门源岗什卡雪峰你们去过吗?冬天的门源岗什卡雪峰更是美妙绝伦!岗什卡雪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254.5米,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光熠熠,宛如一条玉龙,也是门源境内群山之首。岗什卡雪峰,亦名"冷龙岭主峰",山体主要由偏酸性石英角闪岩、片麻岩、斜长角岩、基性火山岩等组成,在构造上属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集现代冰川的壮观和完整的植被带为一体,是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峰顶有百万年冰川,积雪终年不化,气候瞬息万变,玄奥莫测,时而蓝天白云,银光熠熠,时而狂飚大作,天昏地喑,有时雪崩暴发,龙吟虎啸,飞雪漫卷,令人胆寒心惊,
平时远眺,一片洁白,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辉映,山顶五彩缤纷,暮霭升腾,被称为"龙峰夕照",是门源八大景之一。岗什卡雪峰海拔不高,是旅游爱好者登山探险的理想场所,亦可作为登山、山地纵走的训练基地。随着我省登山探险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它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登山探险旅游爱好者。
请教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历史沿革
班玛县的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属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师府辖,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清属下郭罗克百户地。
青海建省后曾隶果洛行政督察区、白玉设治局。
1955年建班玛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班玛县辖10乡,县府驻赛来堂(在莫巴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08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达卡乡 2404 吉卡乡 1814 知钦乡 1888 玛柯河乡 1454 多贡麻乡 2045 莫巴乡 1958 江日堂乡 2559 亚尔堂乡 2061 班前乡 1362 灯塔乡 1709 赛来塘未批镇 2834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 *** 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莫坝乡,设立并命名为赛来塘镇( *** 驻地不变);撤销班前乡,并入灯塔乡。
2001年底,班玛县辖1个镇、8个乡,31个牧委会。
赛来塘镇 驻吉达,辖3个牧委会(班闹、德昴、合科)。
达卡乡 驻多拉昴松多,辖4个牧委会(多娘、东中、佐洛、兰木青)。
吉卡乡 驻吉要当吾达,辖3个牧委会(当吾、贡麻、玛尼)。
灯塔乡 驻青木达,辖6个牧委会(要什道、科培、格日则、忠知、仁青岗、班前)。
江日堂乡 驻贝扎贡巴,辖3个牧委会(尕日麻、多日麻、阿羌)。
亚尔堂乡 驻热木卡,辖3个牧委会(王柔、日合洞、果芒)。
知钦乡 驻赤米达,辖3个牧委会(开迈、赤沟、知钦)。
玛柯河乡 驻泽达,辖3个牧委会(泽多、玛洛列、泽达)。
多贡麻乡 驻索华塘,辖3个牧委会(玛当吾、满掌、多贡麻)。
班玛县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总面积6452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
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班玛县辖1个镇、8个乡:赛来塘镇、多贡麻乡、玛柯河乡、吉卡乡、达卡乡、知钦乡、江日堂乡、亚尔堂乡、灯塔乡。
县人民 *** 驻赛来塘镇,距州府驻地315千米。
邮编:814300。
代码:632622。
区号:0975。
拼音:Banma Xian。
唐代以前属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师府辖 ,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清属下郭罗克百户地。
青海建省后曾隶果洛行政督察区、白玉设治局。
1955年建班玛县,隶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
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年均温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省资源开发重点县,州经济开发实验基地。
位于州境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县府驻莫巴乡(赛来堂),距州府驻地315公里。
人口1.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 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面积6376平方公里,辖 10乡。
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
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年均温2.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29.7℃,无绝对无霜期。
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砂金,另有天然森林1.3万公颂。
工业以采金、畜产品加工为重点。
农牧兼营,以牧为主。
畜牧业以牧养牦牛、藏系羊为主。
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
气候条件相对较好。
与果洛州其他各县相比,班玛县平均海拔4093米,低于州内其他各县。
由于海拔较低,加上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巴颜喀拉山的支脉仁玉山横贯东西形成群山环抱的盆地地形等原因,造成了县内独特的“小气候”。
全县年平均气温2.4℃,气候条件好于州内其他各县。
同时,境内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年蒸发量1281毫米,年降水量仅次于久治县,为全省第二。
夏秋季的班玛,青山绿水,气候湿润,景色分外迷人。
因此,班玛县也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称。
青(海)川(四川)公路横穿境北,北达省会西宁,南至四川成都。
县设民族中学、藏文中学。
各乡设一至两所乡寄宿小学,民族教育初具规模。
县有医院、藏医院、卫生防疫站,各乡有卫生所,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1936年红军长征曾经过班玛县,在亚尔堂乡子木达沟的岩石上留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
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改名为“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更名为“红军桥”,已成为纪念红军和游览胜地。
子达木红军长征标语和亚尔堂乡扎洛村红军哨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辖区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
班玛县总面积6343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9.56%,是全州六县中国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
现辖8乡1(镇)、32个行政村(牧委会)、112个合作社。
2007年初,全县总人口为6588户24184人,其中,藏族人口22724人,占94%;农牧民人口20365人,占84.2%。
班玛是“三果洛”的发祥地,是果洛藏族人民的老家。
就果洛而言,班玛县藏传佛教寺院最多,而且大多数寺院建筑历史悠久、特色独具,藏传佛教文化在全州有一定的影响。
全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分属三种派系,即宁玛派、噶举派、觉囊派。
班玛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至今,在亚尔堂乡子木达沟口的石崖上,红军当年书写的标语“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十二个大字保存完好、历历在目。
因此,子木达沟也叫“红军沟”。
目前“红军沟”已成为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主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2005年班玛县修建了红色旅游展览馆,使之成为我省第二个红色旅游纪念馆。
该县在红军沟景点的基础上,新增红军泉、红军路、红军墓等景点,为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县内自然资源丰富。
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能资源。
县内玛可河、多柯河两大“姊妹河”纵贯全境,属长江上游大渡河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9.83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17.489万千瓦。
二是农林牧资源。
班玛是全州唯一农林牧资源齐全的县。
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就在班玛。
县内森林面积372万亩,优势树种为云杉、园柏、白桦、落叶松等。
同时,全州除玛沁县外,只有班玛有小块农业区。
现有耕地面积约1.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等农作物。
全县草场面积817.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50.49万亩。
牲畜以牦牛为主,2006年初,各类牲畜存栏290223头(只匹)。
三是野生动物资源。
县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雪鸡、狐狸、狼、豹、熊、鹿等。
国家珍稀鱼类“川陕哲罗鲑”就产于该县玛可河流域,已建立“川陕哲罗鲑”保护救护中心。
四是中藏药资源。
主要有大黄、黄芪、贝母、秦艽、羌活、冬虫夏草等约400余种,其中大黄总储量近3000吨,系全州之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按照州委、州 *** 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先后实施了“畜牧稳县”、“生态立县”、“项目建县”、“资源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等六大战略,振兴县域经济,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
据统计,2000年以来,该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8992万元;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通信、通讯等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5家,卫生技术人员176名;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生达25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3.5%;以赛来塘镇为中心,辐射全县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实现通车里程750公里。
通过几年的努力,班玛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县今后的改革、发展、稳定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后工作中,县委、县 *** 进一步立足县情,按照县委提出的围绕一个任务(脱贫致富,富民强县),实施六项重点工作(生态立县、畜牧稳县、项目带县、资源富县、依法治县、科教兴县),抓好两个重点突破(在城镇化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在发展第三产业上要有新突破),达到一个目标(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班玛)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狠抓项目打基础,调整结构抓生态,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新牧区,“平安班玛”、“和谐班玛”建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更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