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超女
从湖南电视台唱响超女的第一声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个本来毫不起眼的创意能在瞬间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甚至港澳台都有无数的观众手里攥着手机,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电视屏幕上选手票数的增长。网络上,百度超女贴吧一周之内从几千的量飙升至几百万,百度服务器差点被迫中断,一时间,街头巷尾,玉米粉丝成了最热的词语。
超女缔造了一个收视神话,也缔造了一个中国传播神话。超女之成功在于互动与炒作。观众有权决定,或者说,至少观众觉得自己有权决定一个超女的生死存亡。在这里,观众成了超女命运的主宰,他们认为自己真正是当家作主了,超女满足了观众传播时代的意*。李银河女士甚至说,中国民主化普选进程是真正来临了。虽然言过其实,却揭示了超女影响之大,其大众传播效果之成功。
众所周知,大众传播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有五个核心要素,即拉斯维尔的“5w”:传播者(who),讯息(say what),媒介(which channel),受众(whom),效果(what effect)。从传播学真正作为一个学科创建以来,人们对传播学做的大量研究中,有关受传者的理论可说是占的比例是最小的,早期的“魔弹论”统治传播学理论达数十年之久,受传者被看作一群中弹即倒的靶子,受众研究被完全忽略了。后来人们虽然意识到受众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却只能对魔弹做小修小补,无法从理论上有所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媒介技术手段的落后。我国大众媒介起步太晚,初期水平大略相当于传播学建立时代的水平。但是却成长极快,传播技术手段丝毫不弱于先进国家,这就导致了先进技术手段与大众媒体落后的理论水平之间的矛盾。技术手段已经达到可以通过引导受众更好地进行大众传播,但可惜我国大众媒介管理者的理论水平不够,还停留在大众传播刚传入我国的阶段。湖南台从美国引进超女,正是看中了国内这一块理论的空白。如超女的短信互动支持,是其火爆的一个重大原因。其实互动的节目在中国早就出现乐,并且因此捧红了一批媒体和演员。但是,到现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千篇一律,让观众倒足了胃口,观众需要参与性更强的频道,当他们惊喜的发现超女的命运由自己掌控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大众媒体所支配。
仅把握住这些初期参与的受众是不够的,开始关注超女的观众毕竟在少数,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超女呢?媒介想了两条道路,舆论领袖与媒体炒作。拉扎斯菲尔德在研究美国大选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是受了一小撮热衷于媒介,频繁接触媒体的人的影响,即所谓舆论领袖。消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被舆论领袖接受,舆论领袖再次将信息传播至大部分选民,这就是两级传播。湖南台很聪明的利用这部分人,将超女的广告打的非常有针对性,扩大了其影响面。媒体的炒作则要应用上另外一个术语:议程设置,即大众媒介为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即说什么和想什么。它所利用的手段就是大张旗鼓的报道,或褒或贬,而且必须有褒有贬,使人们去争论,这是媒介引导舆论的功能。超女就是利用人们褒贬不一的机会,利用媒体的无处不在,大肆报道渲染人们的论点,推动人们的争论,引起人们的混乱,迫使更多人关注超女,让整个社会去追逐超女。
超女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即超女的品牌化。在第一届超女成功后,湖南台马上推出相应的报道措施,将超女渲染成娱乐民主的代言人,且将超女的术语通俗化,如所谓的“PK",玉米,粉丝,甚至超女这个词本身,虽然它已经成为低俗的代名词,但是不会妨碍更多人去关注,哪怕是去批判。
归根结底,我认为,大众媒体应关注“超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