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区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靠浙江省、西邻江西省、西南接广东省、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地处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1′~28°18′之间,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千米。全省面积约12.14万平方千米。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厦门是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全省共辖有8个地级市、1个地区,下设19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47个县;乡级行政单位有乡378个、镇573个、民族乡17个、街道办事处93个;村级行政单位有村委会14730个、居委会1699个(见下表)。
表格看不出清楚具体请访问最下面的网址
福建辖1地区、8地级市、15县级市、46县。其中沿海有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地(市),26个沿海县(市)(含金门县)。 1999年末,全省总人口 3 316万人。有汉、回、苗、满、高山等民族。福建是中国主要侨乡之一。
福建省人口有3100多万,有汉、畲、回、满、高山等31个民族,其中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1.5%左右。畲族人口有20多万,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也是我国畲族最集中的省份。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约为250人/平方千米。但人口分布不匀,沿海密度大大高于内地山区,石狮市(县级)平均密度约1800人/平方千米,而将乐县仅有75人/平方千米。
福建省背山面海,境内山岭耸峙,地势起伏。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它们都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分别纵贯于省境西侧及省境中部。福建的河流由于受地形影响大都自成体系独流入海,河流大多源短流急。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交溪等,大多呈西北一东南流向。
建国后经大力建设,福建已建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铁路干线有鹰厦线、来福线,漳泉肖铁路和横南铁路即将竣工,通向广东接广梅汕铁路的龙梅铁路也将施工。公路有南北向的104—324、205及东西向的316、319国道通向省外,省内公路网已四通八达。海运有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泉州港、三都澳、东山港、漳州港等港口通向海外。空运有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以及武夷山、晋江机场通向国内外。
福建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带,水热资源丰富。加之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东临大海,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福建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18%,森林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主要品种有人工营造的杉木林、竹林,以及次生马尾松林、经济林。
福建是我国亚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基地。甘蔗的单产和含糖率为全国之冠;永定的烤烟以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龙眼、荔枝、香蕉、柑桔、橄榄等水果著称全国。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福建海区水域广阔。亚热带的地理位置以及受台湾暖流支梢、闽浙沿岸水和南海深流水系的交汇影响,为海洋生物的栖息繁殖、鱼类生长群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渔区之一。
福建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已发现固体矿产14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5种,其中18种矿产居全国前5位,30种矿产居全国前10位。
青海就只是一个省啊.是不是写错了?
首页 > 中国政区 > 青海省
青 海 省
简称青 省会西宁市 拼音 Qinghai Sheng
更新时间:2005年10月15日
导航栏
青海省概况 青海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历史沿革(青海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地图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西 宁 市: 城东区 城中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中县 湟源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 平安县 乐都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海 北 州: 海晏县 祁连县 刚察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
黄 南 州: 同仁县 尖扎县 泽库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海 南 州: 共和县 同德县 贵德县 兴海县 贵南县
果 洛 州: 玛沁县 班玛县 甘德县 达日县 久治县 玛多县
玉 树 州: 玉树县 杂多县 称多县 治多县 囊谦县 曲麻莱县
海 西 州: 德令哈市 格尔木市 乌兰县 都兰县 天峻县 冷湖行委 大柴旦行委 茫崖行委
--------------------------------------------------------------------------------
青海省概况
位置面积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部,青藏高原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接,西南部毗连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四川省,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地理坐标东经89°20′-103°05′,北纬31°40′-39°15′。东西跨1200千米,南北纵贯800千米,总面积72.2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7.5%,居全国第四位。
人口民族 2000年全省总人口人口518万人。2004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2002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2405130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1157105人、21.89%;回族839945人、15.89%;土族203511人、3.85%;撒拉族97791人、1.85%;蒙古族90391人、1.71%;其它少数民族16915人、0.32%。
地形气候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为6860米,最低点为1650米。在总面积中,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驻地邮编 省人民政府驻:西宁市城中区。邮编:810000。行政区划代码:630000。
--------------------------------------------------------------------------------
青海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2005年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
西宁市 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城中区。
城中区 城东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源县(城关镇) 湟中县(鲁沙尔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海东地区 辖2个县、4个自治县。地区公署驻平安县。
平安县(平安镇) 乐都县(碾伯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
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 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
海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西海镇。
海晏县(三角城镇) 祁连县(八宝镇) 刚察县(沙柳河镇) 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
黄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同仁县。
同仁县(隆务镇) 泽库县(泽曲镇) 尖扎县(马克塘镇)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
海南藏族自治州 辖5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共和县。
共和县(恰卜恰镇) 同德县(尕巴松多镇) 贵德县(河阴镇) 兴海县(子科滩镇)
贵南县(茫曲镇)
果洛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
玛沁县(大武镇) 班玛县(赛来塘镇) 甘德县(柯曲镇) 达日县(吉迈镇)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 玛多县(黄河乡)
玉树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玉树县。
玉树县(结古镇) 杂多县(萨呼腾镇) 称多县(称文镇) 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
囊谦县(香达镇) 曲麻莱县(约改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辖2个县级市、3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 格尔木市
乌兰县(希里沟镇) 天峻县(新源镇) 都兰县(察汗乌苏镇)
--------------------------------------------------------------------------------
青海省历史沿革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站内链接:青海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5.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驻地205千米。邮编:816100。代码:632822。区号:0977。拼音:Dulan Xian。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社会发展
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气候条件
都兰县于1930 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果洛州。全县共辖四乡四镇10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境内驻有2个省属农牧场。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自然资源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都兰又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
地形气候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7℃,年降水量179.1毫米。
历史沿革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6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察汗乌苏镇 17951 香日德镇 13400 夏日哈乡 5945 热水乡 3556 沟里乡 1358 香加乡 5086 巴隆乡 4462 宗加乡 1935 诺木洪乡 397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察汗乌苏镇: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种籽站、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
夏日哈镇:驻夏日哈,辖沙珠玉、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
香日德镇: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
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幸福。
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沟、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
宗加乡: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
诺木洪乡:驻诺木洪,辖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路南、路北、诺木洪。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乡镇简介
察汗乌苏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
香日德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新、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夏日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热水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沟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香加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巴隆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宗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诺木洪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
2018年2月22日,都兰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