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2、广州
两宋时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 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
南海郡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围略有变化。
3、明州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鄮县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设明州以统辖之。州治设在鄮县(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4、扬州
宋太宗淳文昌阁文昌阁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5、杭州?
淳化五年(994年),改军号为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
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