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住在埃森市,这个城市号称德国第五大城市,位于鲁尔区中部,交通很方便,但是有点脏乱,遍地都是烟头(夸张!)。这种脏当然是和德国其他城市相对而言。听说德国南部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幕尼黑等城市非常美也非常干净。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然后拍几张照片、写一些更好的心情寄给你。
埃森在我的印象里是三无城市:非旅游城市,非文化中心,非经济中心。仅仅是因为当初建设鲁尔工业区的需要而建设的一个大型的居住区。
我们的居住区在原西德地区属于脏乱差的地带,但比国内的城市要好一些。交通从来没有拥挤过,不论你走路还是骑车在街上都是(汽)车让人,几乎没有见过人躲车的情况。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有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火车、火车供人自由选择。而这四大类工具中又细分很多种车,刚来德国的人肯定搞不清楚。一但买错了票被捉住会予以重罚(一般罚60-80马克)。但德国人坐车靠自觉,查票的人很少,现在外国人来得多了,逃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我是不会给中国人丢脸的。见过几次查票被抓住的都是亚洲人,但愿不是中国人。不过也难怪,公共票价很贵,一张市内单程票就要3.4马克(什么车都可以坐,市内无论坐多远就是不许回头!)。一张短程票2.1马克(只能坐两到三站),的是伍人团体票11.3马克,可供五人随便坐一整天。我花了20马克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很省钱,可以在这异国的土地自由地漫游。
在这里吃的问题比较严重,当然不是没的吃。食物很丰盛,可是德国的面包和香肠大部分带酸味,没有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所以这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家里给我们寄各种调料。真的打算在德国开个油盐酱醋的批发店了。
早餐吃牛奶、咖啡、面包夹黄油或巧克力酱或炸鸡蛋。中餐和晚餐吃米饭炒菜,但是可以炒的菜非常少,特别是肉的问题较为严重——太贵!(当然是对于我们穷人来说,:)呵呵。)只能卖买鸡肉吃(一只鸡基本上4马克左右)。
住的条件还不错,一般单人间300到400马克左右,有20到30平米。我住两人间480马克,房间里一应俱全。
学习语言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因为中国人越来越多,上一次去杜伊斯堡考试,90%以上是中国人,因为杜伊斯堡的语言班是免费的。中国人普遍的情况是语法好,听力和口语不行。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各各大学语言班的考试难度也越来越大,蜂拥而至的中国人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
来德国以后,去了特里尔(在德国南部)、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
特里尔是旅游城市,很美,消费也很高。杜塞尔多夫是鲁尔区最热闹的城市,莱茵河从这里流过,同时它也是北来茵州的首府和经济中心。我周末去的那里,给人的感觉像在慕尼黑过啤酒节,商业区里到处挤满了人,酒吧的露天座位都能够爆满,还有街头艺人玩火把和飞刀。杜伊斯堡是大学城,很安静。这些北莱茵州的城市中给人印象最差的就是埃森,埃森火车站长期呆满了盲流、失业者和吸毒者,好像是这个地区的吸、贩毒的中心。在德国贩毒有罪、吸毒无罪。周末火车站站满了武装警察,拿着盾牌,身上穿着防弹衣还戴着头盔,身高都在一米八五以上,很酷!那主要是因为周末有足球赛,火车站又是球迷聚居的地方,看来警察可以震慑那些德甲的狂热球迷。
9月24日埃森举办了又一次文化节,规模很大,其中还有中国的队伍。一个主办者曾经邀请我去中国彩车上摆一个京剧脸谱的造型,因为功课太忙,我就没去,不过明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看到我在热闹的异国文化节上的风采!
德国人普遍很高,大街上一米九以上的男士和一米八以上女士比比皆是。绝大部分德国人很友好,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都打招呼,非常友好。土耳其人很多,德国人很讨厌土耳其人,这并非是种族歧视,土耳其人的确很让人讨厌,不仅脏,而且没有礼貌。他们认为能力很强的中国人来德国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就敌视中国人。我们来的这批人中已经有几次碰上土耳其人向我们吐口水。其实一个民族遇到困难,如果不检讨自己而怨天尤人,那是最不可同情的。
你现在在忙什么?听说你把我的故事写成一篇小说发表在网上了?一定要让我读一读。我现在的德语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也许下次就用德语写信给你了,你读得懂么?
事实上,不管我们在哪里,都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我现在德国挺好的,你也要加倍努力!我一直与你共勉!
浅谈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作者:舒惠国孙家驹
中国环境报 2003年05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在21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城市环境意识源远流长
古代的城市环境意识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和天才直觉,其哲学智慧至今光辉不减,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和受历史条件所限,因而在实践中难免捉襟见肘。1682年,英国经济学家W·培笛在《关于伦郭市政发展的政治估计》一书中,对人口已达67万的伦敦,从多方面分别进行扩大人口规模与缩小人口规模的两种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扩大人口规模时可获得集聚效益,但人口的集中会使瘟疫更加严重。人们陷入自然法则和经济法则尖锐对立的两难处境,暴露了古代城市环境思想的局限性。
工业文明诞生后,随着人类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日益强大,在集聚效益的趋动下,工业和人口向城市大量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伐林平地,辟山填湖,将数百平方千米乃至超千平方千米的自然生态系统变成密集的建筑群和密封的水泥沥青地面。无尽的车流人海和密集的工厂,滚滚烟尘和无休的噪声,使大城市中心因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而变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从而迫使人口和工业向外转移,开始是通过火车转到近邻,有了汽车后又转到远邻。发达城市人口密度的高峰在1870年就开始中止,1940~1960年间,斯德哥尔摩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口比例从54%下降到27%,多伦多从71%下降到37%,马德里从77%下降到41%。
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
近半个世纪来,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渗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依据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以看清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具体来说,生态城市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十二大特征。
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能量是包括生命运动在内的一切运动的源泉,文明发展水平越高,所耗的能量越大。矿物能源面临枯竭且污染严重,核裂变能的利用存在着污染风险,核聚变能仍可望而不可及,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生物能用之有度也是可持续的。能量不可能回收利用,最终都会转化成废热,但可以根据它的转化形式而逐层利用。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能量运转系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能量来源是可持续供给的,亿万年都无枯竭之虞;二是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三是能逐层充分利用,能把废热污染减到最低,这一要求既是充分利用能源的要求,又是生命过程和气候现象受温度调节,因而要避免热污染灾害的要求。
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物质材料是支撑文明大厦的骨架和砖瓦,文明越发达,对材料的要求越高,由于金属矿物大多面临着枯竭,人工合成材料又大多含有毒素,因而物质材料的生产和利用都要有根本性的变革。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物质运转系统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材料本身是高性能和清洁安全的,不含有害毒素;二是有完善的材料循环再生利用系统,最终的废弃物可降解或对环境无污染;三是材料的替代研发和应用能实现材料的可持续供给。
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这个共生网络系统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网络运转的趋向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不是某个组成部分一枝独秀式地增长;二是网络所提供的产品有不断增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功效,而不是数量的盲目增长;三是网络系统在演替中不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样性的发展,达到生态学上持续力最强的稳态,而不是多样性衰减的系统脆弱平衡。
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自组织力。也有三大特征:一是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与各种承载力和限制因素的上下限保持足够的距离,风险始终处于最小;二是有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强化系统的功能;三是有不断增强的承受冲击力、利用外力、同化异力的转换融合功能。
生态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规律性至今知之不多,但对生态城市的某些方面的具体探究,仍有助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选址与布局。生态城市选址要充分利用地质地形、山丘河湖、森林田园、阳光风能等自然资源。地质结构要稳定安全,无地震滑坡之灾,无矿物放射性和有害气体污染,地磁适中;地形要开阔平缓,气流通畅,无废气滞聚之弊;靠山而水源充沛,近水而洪涝无虞;交通便利,建筑物要尽可能使用农业利用价值低的荒坡裸地。城市布局要充分利用风向排释废气,即应根据风向频率图将工业区集中在风以最近的途径排出城外并稀释的地方;生活区与工作区相邻,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拥挤、节约能源、减少排污;建筑物的高低、朝向、间距要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光通风最佳。
城市植被。地球上的大气碳氧平衡,60%靠森林、40%靠海洋。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体积的0.0275%,工业革命后,开始出现打破碳氧平衡两个相反过程;一是因人口、工业、机动交通工具等的迅速增加,导致耗氧排碳的高速增长;二是因森林绿地的急剧减少,导致森林绿地吸碳制氧量的大幅度下降。本世纪初的全球森林面积约只有8000年前的30%,吸碳制氧量下降了70%,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到0.351%,并还将逐年上升。生态城市要求森林面积能达到碳氧平衡的要求。一个成人理论推算需要10平方米的森林才能实现碳氧平衡,城市居民呼吸耗氧排碳一般约占城市总耗氧排碳的20%,如果把城市大量的暂住和流动人口、进入车辆所增加耗氧排碳量与水体的平衡量抵消,则常住人口人均森林面积就要达40平方米。植被吸碳制氧能力以常绿阔叶林最强,草地最弱,其他树种分布在中间的不同位置,要充分发挥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树种草种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不需要很高代价的特殊维护;②物种间协同共生,而不是相互抑制;③对消除不同的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特殊功效,且对人体有益无害。
城市住宅等建筑物。要有包括能源、水、气、声、光、热、绿色、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基本要求。能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有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水深度净化、循环利用系统;室内自然通风,颗粒物、烟雾、异味、细菌、有害气体能迅速消除、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能有效隔音,室内外均能避免噪声污染;室内自然采光,能避免光污染;建筑设计冬暖夏凉,有良好的自然空调效果;环境整洁幽雅,能提供高品位的景观和文化享受;建筑物使用的是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染材料;废废物收集达到100%。
城市产业。大城市的发展要抛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超大城市由几个、几十个城区组成,各城区之间由间距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山水、森林、田园所分隔,农、林、牧、渔、水等也是生态城市的主要产业。所有产业都要实现生态化转换,如城市中的植物要从点缀物转换成为城市涵养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固碳制氧、消除污染、杀菌净气、制造生物质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生态支持系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副业要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按生态规律紧密结合,协同共进,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使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达到最大,既提供高产、优质、安全、多样化的农产品,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工业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并由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按生物的营养结构和食物网原理进行生态化组合,由单个企业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线性变换过程,转向企业群体的“原料—产品—原料”的闭路循环;交通运输由高耗能、高污染、高噪声、高事故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低噪声、低事故、污染能自然净化;建筑业由废弃物、光、电、噪声和“热岛效应”的生产者向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营造师转换;材料生产由大量消耗非再生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向原料取之不尽、产品高性能、使用安全无害、能循环利用或达到使用寿命后能自然降解转换;废弃物由垃圾污染向资源化转换等等,整个城市的全部生产和消费都处在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协同的动态平衡中。
城市政治文化。有与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科技、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法制、管理等协同共生的完备的软件系统,生态城市以经济社会法则与自然生态法则相和谐为基本特征,但实现这种和谐需要以社会自身的和谐为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欧美国家开始修建城市中心与郊外森林连接的“绿色走廊”,将城市与森林连为一体;建立国家森林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内禁止砍伐树木,禁止一切建筑。美国对森林公园要求用地不少于1200公顷,尽可能紧靠城市布局。过去烟雾弥漫的伦敦和鱼虾绝迹的泰晤士河,现在都变清洁了,大伦敦周围建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带,市中心的皇家公园有40~50种鸟类繁衍,约为城市周边地区的4倍。德国的“煤铁之都”鲁尔重工业区,过去是污染的重灾区,现在已是一片绿色;鲁尔区埃森市的森林面积超过50%,经常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出没;波恩人口不足30万,人均绿地面积160平方米;柏林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人均绿地面积41平方米。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市森林公园面积400平方公里,市中心的卡马诺夫植物园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园,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6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49平方米;莫斯科有8条20米宽的林带将市内的公园林地和郊区的林带连成纵横交错的绿带网,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波兰华沙有公园65个,与郊外防护林连成一片,人均绿地78平方米。澳大利亚悉尼人均绿地70平方米。美国华盛顿人均绿地接近41平方米。我国近些年来也展开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都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
浅谈步行街的规划设计_碧森尤信_建筑设计_建筑中文网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关键词: 步行街(区) 设计优点 设计原则
“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 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三、结语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我国古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记述的市井生活、京城看灯,街头买解、法场劫人、茶棚献艺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街道生活的画卷。在城市中设置步行街(区),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据资料表明,中等城市市民平均出行2.245次/人*日,出行耗时24分钟/次,自行车出行比重65.05%,步行出行比重32.95%.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街(区)—— 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bid.lcyff/#/?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