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屯镇南王曲村,共有1004人,297户,5个村民小组,45名中共党员。南王曲村自然环境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充裕。总耕地1500余亩,主导产业棉花、玉米、小麦、储备林,占地1380亩。
南王曲村与西王曲村、祝家屯村、东赵村、赵家营村、东王曲村、小里固村、翟家庄村、王世公村、小王曲村、陈固村、红桃园村、干集西街村、干集西北街村、干集孙街村相邻。
南王曲村附近有威县义和团发源地旧址、威县弥勒经幢、王亚平故居、鲧堤遗址、定陵古迹等旅游景点,有威县三白西瓜、威县火烧、威县酥鱼、威县粉皮、粗布绣花四件套等特产。
王曲镇位于神禾原西畔,滈水岸边,南望终南群峰,背依神禾原,远山近水,四时景色如画。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悠久,人文渊远,上可追朔商周,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代有佳话传颂。
王曲一名的来源,传说与汉代修御宿苑离宫有关。汉武帝修离宫时,筑渠一条人们称为王渠,后谐音为王曲,一值延用至今(事见《史记》,《汉书》,《游城南记》,《类编长安志》,《陕西通志》,《长安县地名志》等 )。
王曲镇最有名的历史遗迹和传说,莫过城隍庙,过去的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据有关资料显示和记载,其建庙时间约在大明嘉靖年间。明《陕西通志》等书和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载,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六十余亩,闻名全国。当年的建筑范围听老人们讲;结构广阔,气势宏大,雕梁画栋,泥塑彩绘,引人赞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人们称为西安城南第一大庙,其建筑气势远非三原县城隍庙可及,足见昔日之盛。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时,胡宗南在王曲建陆军军官训练团(次年改为皇埔国校第七分校(今王曲通讯学院前身)时,城隍庙建筑被拆毁,其地被占用。当时有民谣曰;“第七分校,不务正道。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声载道”。可见当年之轶事。
王曲城隍庙几经风雨变迁,如今在故址旁又建起三间,往日的辉煌已难再了,每年一度二月初八的庙会,一直延至今日。每逢庙会可谓盛况空前,声动西安城南,动辄数以上十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成为人们聚亲会友,城乡货物交流,踏青散心祈福,沐浴春风,远望终南残雪,近观迎春放黄的好时节。可谓王曲乃至城南一大景观,令人留连忘归。
孩提时常听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的建筑如何壮观和每年庙会的盛况,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祭祀的是汉高祖时大将纪信。记得今年逛庙会时,好奇便问庙中几位忙碌的老者,城隍庙中的供祭的是何人?结果他们回答的结果,一位老者讲是汉代的纪信,一位讲是明代的邹应龙。令我不解,令我难辨真伪。
回到家中,我翻阅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两位老者说词都有来由。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一书中讲到王曲镇城隍庙祭祀明代御史邹应龙,明嘉靖皇帝钦封邹应龙为十三省总城隍,以监督天下不法与奸邪之徒,予以惩罚。而《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王曲城隍庙祭祀汉代大将纪信。这样的结果令人不解,两部书的时间相差不长,却各执一端,令人难辨。
关于汉代大将纪信,在《史记》、《汉书》等书中有载。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围困于荥阳城中,大将纪信为救高祖脱身,身着高祖服装扮成高祖模样,以诳楚霸王而引得高祖得以脱身。最后被楚霸王活活烧死。汉朝建立后,在对纪信的追封及后人的封赏,却在《史记》和《汉书》等著作中只字未提,这样的结果岂不令人思之,难到使汉高祖真的忘了荥阳城之战了吗?还是史圣和班固二人在著述时有所遗忘。
关于邹应龙《明史》中载到;邹应龙,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劾严嵩得名,历任工部右侍郎,兵部侍郎兼右俭都御史。隆庆朝因临安平乱未果削籍,卒于万历初年。万历十六年,陕西巡抚王璇言应龙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盈,恤典未被,朝野所恨。万历帝命复应龙官,予以祭葬。由以上《明史》中所载,可以讲;明嘉靖年间不可能封邹应龙为城隍。不过邹应龙为西安市长安区人(其故籍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东第五桥村人。其墓故址在该村南,今已难寻)。
神因人而立,人因神而灵。凡是生前有功于国,有利于民,正气千秋而不灭,人恒敬之,仰之者,皆为神。令人们代代祭祀。
王曲城隍庙的庙主不论为谁,必竟是人们心中的一代英雄和一代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向上,不畏强暴,不怕邪恶,勇于追求和平自由,是人们岁岁念之,年年传之的民族精英。
每年的古会初七,初八日共两天,人山人海,成为城南一大景观。大家要去乘215路、229路、500路、323路、600路、320路、905路到韦曲南站换乘到王曲车即可。
逛城隍庙,上绝龙岭张学良公馆,沿路可看柳青笔下的皇甫村及蛤蟆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