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谷来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谷来居委会、舜源村委会、盛家坞村委会、谷来二村委会、王院村委会、丰田岭村委会、竹溪村委会、护国岭村委会、谷来一村委会、马溪村委会、马村村委会、双溪村委会、榆树村委会、吕岙村委会、联谊村委会、谷来三村委会、金石村委会、显潭村委会。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邮编号是多少
邮编:510000
增城博物馆
增江画廊
何仙姑景区
增城雁塔
白水寨
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俗称穗东),东江下游北岸,罗浮山西面;东与惠州市接壤,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黄埔区毗邻,北与从化区和龙门县接界。面积1616.47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4个行政村和5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26.01万人。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2019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7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0位。
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49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总产值1133.75亿元,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1213.67亿元,同比增长20.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76亿元,同比增长11.14%。特别是2016年以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引智引技引资稳投资促发展,成功引进超视_8K项目、维信诺模组生产线、平安(增城)科技硅谷等400多个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3300亿元,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区位交通优越。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穗莞深港黄金走廊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拥有广汕铁路、广石铁路、穗深城际轨道、新白广城际轨道,以及广州地铁13号线、21号线等轨道交通,高标准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增城南站交通枢纽中心和增城西站交通枢纽中心三大交通枢纽;广惠、广深等8条高、快速公路贯穿全境。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港、新沙港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左右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形成了现代化陆运、海运、空运立体式“大交通”网络。
产业基础扎实。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拥有广本、北汽、穗景客车三家整车生产企业,中汽研华南总部基地、日立汽车系统、福耀玻璃等150多家汽车研发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五羊本田、豪进等7家年产能30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引进了超视_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维信诺、阿里巴巴、工信部电子五所等一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龙头项目。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引进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龙城国际康复医疗健康中心、合景生命健康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健康服务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菜篮子”基地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6个,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9家;2019年全区旅游接待3077.69万人次、收入147.59亿元,分别增长8.38%和16.0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了国家级侨梦苑创新创业平台及富士康科技小镇、珠江国际创业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浓厚氛围。
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拥有万达、东汇城、永旺等高端城市综合体,凤凰城酒店、金叶子酒店等星级酒店,以及碧桂园、恒大山水城等大型现代花园式社区。拥有增城广场、图书馆、城市馆等特色文化休闲设施,14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区少年宫、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区中心医院)、区颐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引进了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广外附属增城实验学校、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市民可享受一线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
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有1800多年历史,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列为“千年古县”。位于三江金兰寺,至今四千至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文化遗址,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增城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涌现了南宋丞相崔与之、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增城荔枝文化源远流长;核雕(广州榄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文化别具水乡风味;舞貔貅、舞春牛、舞-等传统民俗风情浓郁;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正果畲族村)民族风情独特;派潭镇、正果镇、黄屋村、坑贝村等特色镇村魅力十足;何仙姑家庙、报德祠、三忠庙、佛爷寺、万寿寺、百花古寺等古寺庙彰显了增城深厚文化底蕴。
自然生态优美。山清水秀,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洲,孕育出荔枝、丝苗米、迟菜心等“增城十宝”优质农产品,拥有白水寨国家4A级景区和湖心岛等众多景点,以及2.11平方公里水面的荔湖、563公里绿道、395公里生态景观林带、24个森林公园、30多个生态公园。森林覆盖率达53.23%;2020年上半年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77天,占比97.3%,同比上升0.1%,达标天数比例在广州市11个区中位居首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4,同比下降8.1%,综合指数在广州市11个区中排名第二。
当前,增城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引智引技引资促发展,打造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骨干节点、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和宜业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增城区位列第413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增城区上榜,排名第74位。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增城区排位第7名。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增城区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增城区为第二批广东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6月,增城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广东片区)。
2019年11月,增城区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10月,增城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20名。
2019年10月,增城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17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增城区名列第44位。
2014年6月,国家旅游局办公室确定增城区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邮编:434000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据松滋统计局报告,2007年末松滋市总人口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别比为102:100;城镇人口为244431人,城镇化率为29.00%;65岁以上的人167787,占总人口的19.9%。年内出生6427人,出生率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_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松滋市下设乡镇
新江口镇 刘家场镇 沙道观镇 _市镇 八宝镇 老城镇 陈店镇 南海镇 _水镇 街河市镇 王家桥镇 斯家场镇 万家乡 纸厂河镇 杨林市镇 卸甲坪土家族乡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松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松滋西南群峰毗连,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鸟鸣兽啸;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洞水搏戏。间抱东周古墓,三国战场,明清兵屯,远古驿道。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遗址文化,蕴涵精深。又土家回族,人情浓郁,古楚遗风尚盛。好一块旅游胜地!这就是著名的_水风景区。该区经多年开发,已经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胜地,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金三角旅游区"融为一体,成为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松滋特产
松滋鱼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到松滋不食或不带点鱼糕即深为憾事!
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于,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氽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摊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吃时,切成长8至10厘米、宽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即可出菜上席。
菜品特点: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制作方法: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干,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汆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推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松滋市上榜。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松滋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松滋市上榜。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松滋市位列第86名。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松滋市“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四批)”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松滋市上榜。
2016年12月,松滋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松滋市为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松滋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8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