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县属于贵州省铜仁市。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铜仁市下辖县,县域东面、南面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相连,西面、西北面与镇远、岑巩两县接壤,北面、东北面与万山区相邻,地跨东经108°34′-109°09′,北纬27°08′-27°31′,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全县面积516.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皂角坪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玉屏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50457人。原为玉屏县,始建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1984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气候介绍
玉屏县位于北纬低纬度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基本气候特征为春温多变,绵雨较多;夏季炎热,光照充足,降雨集中,雨热基本同季,盛夏多伏旱;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全年日照为1328.4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4℃。历年1月均温5.0℃,7月均温27.3℃。一般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平均297天,最短为256天(1986年)。
降雪期11月至次年3月,以1月为最多。作物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境内相对高差不大,气温的垂直变化不明显。气候灾害频繁,其中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绵雨、冰雹、凝冻等灾害性天气。
以上内容参考:—玉屏县
玉屏侗族自治县属于贵州省铜仁市。
玉屏侗族自治县,流水如玉,青山似屏。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黄桃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523.78平方公里。
玉屏历史沿革可上溯至元代,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县,县城位于舞阳河南岸。县以“舞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玉屏。1984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地处“入黔通滇进川渝”西南交通节点,沪昆高速、铜大高速、沪昆高铁、株六复线铁路、铜玉城际铁路“两高三铁”贯穿全境,距铜仁大兴机场、怀化芷江机场各约1小时的路程,是三省市五地(州)十七县(市)的人流、物资集散地。
玉屏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水利化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玉屏古名雄溪。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黔中地。秦时期属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无阳县。三国时期属武陵郡舞阳县。隋朝时期属沅陵郡龙标县。唐朝时期属奖州渭溪县。宋朝时期置平溪峒隶沅州麻阳县。
元朝初期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野鸡坪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元至元二十七年,置平溪等处蛮夷长官司,隶番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1372),置务程龙鳖坪岳溪长官司(司署设长岭)。是年,野鸡坪长官司与黄道溪长官司合并,名黄道溪蛮夷长官司(司署设茅坡寨)。
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1390.4.15.),置平溪卫,隶湖广都司。二十五年,务程龙鳖坪岳溪长官司并入黄道溪长官司(司署设武陵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溪卫改隶贵州,明万历三十一年还隶湖广。
清顺治十五年(1658),裁卫指挥设守备隶湖广都司辰沅靖道。雍正五年二月初五(1727),改隶贵州省思州府。是年闰三月三十日(1727),兵部复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改平溪卫为玉屏县。乾隆三十五年九月(1770.10),改隶铜仁府。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复隶思州府。
民国2年(1913),隶黔东(镇远)道。民国12年,直隶贵州省。民国24年,隶第九(铜仁)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隶第一(镇远)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改隶第六(铜仁)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7日,玉屏解放,隶铜仁地区。1958年12月29日,并入铜仁县。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县。1966年2月,将县属万山区划出,设立万山特区。1968年9月,改万山特区为万山区,复隶玉屏县。
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1983年9月7日,经国务院(83)国函字182号文件批复,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召开庆祝大会,自治县正式成立。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玉屏简介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