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厦街道。
上虞万达广场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称山北路399号。
上虞万达广场坐落于高铁新城,东沿四环路,南临观山路及滨江河,西抵康亭路,北至称山北路,总用地面积267亩,总建筑体量70.95万方,总投资59亿元。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是万达在世界独创的商业地产模式,内容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城市步行街、写字楼、公寓、住宅等,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圈,缔造新的城市中心。
上虞万达广场:
是万达集团斥巨资打造的上虞顶级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上虞高铁新城核心区块,总建筑面积约70.95万平方米。
上虞万达广场由高端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高端住宅、SOHO公寓及精品写字楼组成,是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全能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上虞乃至浙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新地标。
上虞万达广场70万方都市全能综合体的建成,上虞将告别无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时代,一座新的中心明珠即将华丽绽放。
1998年2月,崧厦被列入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又被列入浙江省中心镇,2002年10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伞城”,2003年被上虞市委、市政府列为上虞城市“副中心”,2004年,崧厦列绍兴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二十五强第22位,列浙江省百强镇第59位,同时跻身全国千强镇之列,位列第258位,位居上虞市首位。
崧厦建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00年以前的东晋。时任吴郡内史的袁山松兼辖崧厦,因抗流寇战死沙场,乃建袁公祠以纪之,并称其所筑之城为“嵩城”。后又改称嵩下市、嵩城市、嵩镇、嵩厦街,至1936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为崧厦镇,一直沿用至今。古老的崧厦,有着深厚的历史印记,与历史的源远流长相映照的是,崧厦历朝以来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崧厦既得越地文化之熏染,又有崧厦人独特禀赋,两者悄然合一,自是代有人出。宋时俞氏三相;明时有俞廷玉与子通海、通源、通渊,皆为明之大将,建奇功、封都侯,又俞大猷为明抗倭名将;清时工商业家连仲愚兴水利、济乡邻,夏同善进士出身,升任尚书,号称“青天”;现代有教育家夏丏尊,地理学家屠思聪,革命志士严红珠、章辅;当代则有儿童文学作家金近,原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
崧厦,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虞北地区23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崧厦东接沪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又沿镇南而过,杭甬运河贯通东西,萧甬铁路、104国道、上三高速近在咫尺,行车至宁波北仑港和杭州萧山机场仅50分钟车程。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绍兴跨海大桥南北大通道纵贯全境,不久,经杭甬高速、上三高速至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流将在崧厦的土地上穿梭不息。
自晋以前,崧厦原是荒芜的海域,但世代崧厦人与海争地不息。历代崧厦人秉承先人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抗外敌,精耕种,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构筑了一道风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崧厦人审时度势,面对机遇与挑战,敢于“吃螃蟹”,开拓新领域,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以风雨无阻的劲头,曝日淋雨的毅力撑起了伞业、建筑两大行业。在中国伞业市场中,崧厦制造的伞件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伞城”;建筑行业同样业绩惊人,从沿海大都市到西部重镇,从国内到国际,崧厦人精心打造城市楼宇,为“建筑之乡”增光添彩。
古老而年轻的崧厦,以其淳朴的乡土民风及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投资者。省级伞业工业专业区更是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不断壮大伞业块状经济的同时,造福着崧厦人民。总投资8亿元的“中国伞城商业广场”,是浙江大型多功能复合式现代商务基地,囊括了主题式商铺、产权式酒店公寓、大型超市以及服务休闲连锁等多种业态,全方位服务杭州湾、华东乃至全国市场。崧厦正成为全国伞品研发、品牌集聚、销售汇集的中心。
崧厦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1999年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镇,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强镇,2007年创建成绍兴市文化示范镇和生态镇。镇域内现有省级重点中学、省示范初中各1所,省农村示范小学2所,绍兴市农村示范小学3所。镇内还有50多年历史的上虞市第二人民医院,政法、工商、财税、金融、保险等办事处及站所一应俱全,有力保障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深入开展十大“平安建设”系列活动,连续几年被上级评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实现优质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以内,被绍兴市评为“十五”期间计生工作先进集体。慈善公益事业不断推进发展,现有公益基金11个,总额达4800万元,涉及教育、文化、治安、养老、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妇幼发展等多个方面,年均发放救助奖励款100余万元。
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11万崧厦人充满激情,在“崧厦精神”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用行动印证着“崧厦精神”,用行动拓展着“崧厦精神”,用行动书写着新时期下的“崧厦精神”,披荆斩棘,奏响发展的主旋律,共同谋求崧厦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