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时候我看到国内物流市场行情很好,像德邦物流,新邦物流,天地华宇这些公司,生意很好,利润也非常高,就决定也进入这①行,来分一杯羹。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做物流要有走货的渠道,不然就算找到客户货也发不出去,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刚好国内有一家某能物流在向外招加盟网点,给出的条件也还可以,于是就找到当地代理商加盟了。(如有朋友想了解加盟内幕,可留言)
大概是在15年3月份的时候正式营业的,由于之前没有任何做国内物流的经验,开业之后都是边做边学的,在这里我解释一下,物流和快递是不一样的,物流主要做大件货物,小到几十公斤,大到几吨甚至十几吨,我加盟的这家物流公司是需要送货的,也就是你网点他划分的有区域,在这个区域的货物都是有这个网点来派送,刚开始的时候派送给出的价格还是可以的,每个月还能有钱赚,后来经过改革以后,派送变的就没钱赚了,如果每个月派送不罚款,基本上能保本。
做物流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要靠客户往省外发货,我们一般都是按重量或者体积来收费的,以前的物流公司都是客户自己把货拉到网点,然后由网点按客户提供的地址来把货发走,我们的这个公司呢,为了抢占物流市场,提出了免费去客户那里提货,免费给客户派送的口号,所以前期的业务发展的很快,每天都很忙,但是这样呢也破坏了物流市场的平衡,弄的其他物流公司很难做,而我们自己呢也要多出很多成本,这些都是公司总部制定的规则,我们做为网点也只能执行,反正对于公司发展来说只有好处,苦果只有网点自己来承担,类似于这些乱七八糟的规定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
你们觉得做物流赚不赚钱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看你分配的区域好不好,像工厂多不多,写字楼,电商,小作坊,这些都是潜在的客户,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开发了,如果区域内都是城中村,小区,商业中心的话,就很难生存了,这些地方派送很麻烦,发货的客户也很少。
我做物流的这几年,第一年刚入行没经验,没客户,也没赚到钱,勉强处于保本状态,第二年就好很多了,渐渐的每个月都有利润了,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大概能赚五六万,就算淡季时也有二万多的收入,在行业中只能算是水平一般般吧,主要是我所在的区域并不好,只有二个小工业区,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大型商业中心,所以客户潜力不大,做起来很辛苦,而且公司每个月还会制定发货量,完不成就会罚款,基本上每个月都会罚一些,不要以为你完成任务就没事了,这个月你完成了,下个月马上给你涨起来,你永远也跟不上它的步伐,还有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规则,稍不留神就中招了。
我身边也有大神级别的人物,他一个人一台货车,年收入净利润在50万以上,他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他的货源架构非常好,客户都很优质,其次呢他的服务质量很高,懂得迎合客户,在他手里发货,客户全程不用操一分心,定期回访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且只做优质客户,不做散客,最后也得益于公司网络的强大。
现在物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新的物流网络也越来越多,价格也很透明,导致客户也要货比三家了,谁的价格低,速度快,服务好,谁就是王者。
去年我已经退出物流行业了,心累了,人也累了,往后该做那一行,我也很迷茫,且行且珍惜吧!
现代物流的竞争和分析
加入世贸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开国门,外资企业会大量地涌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中国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许多企业是传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功能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技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还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个数比前几年的总和翻了一翻;上海市截至2006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中国的物流市场总额巨大,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
深圳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但人力成本较高;不过与物流服务业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在全球物流业,马士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中远则排名第三。在中国内地的现代物流市场,马士基对中国本土物流企业形成的冲击非常猛烈。2001年获准进入中国以后,马士基已经在中国分布了11个分公司,业务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中远一直缺乏现代物流企业的架构目前在国内物流业的竞争中仍逊色。
物流竞争扩大,改变,创新..
1、 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主体的多元化; 地域的全球化; 内容多样化。
2、 竞争模式的改变。竞争目的从追求市场份额转变为争夺顾客忠诚; 竞争重点从功能竞争转向过程竞争,从环节竞争发展到系统竞争; 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换; 竞争关系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发展到既竞争又合作的对抗联合关系。
3、 竞争手段的创新。从有形向无形转换; 从单一竞争转向复合竞争; 从依赖内部优势到内部优势和外部资源并重。,参考: hi.baidu/%D4%D9%B0%D9%C8%FD%CF%C2/blog/item/e8489f1110258d13b8127b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