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干嘛?写新闻啊?标题太夸张了,德邦目前和顺丰还有很大的差距,顺丰年营业额是德邦的十倍呢。
德邦的战略有些制定的有眼光,有些又非常傻 B。
德邦之前用的是金蝶的ERP,一线部门用着感觉还挺好的,后来德邦说ERP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就自己搞了个FOSS。刚上线的时候,IT部自以为搞的很完美了,谁知道大把的问题,一天几百上千条的BUG等着处理,整个德邦的正常营业几乎都进行不下去了,那段时间,开单开不了,交接也没法做,货物也跟踪不到,投诉和异常激增N多倍,一线员工怨声载道,把IT部祖宗十八代都给骂遍了。大家都以为FOSS搞不下去,要重新用回ERP了,谁知道,德邦硬是这么抗下来了,一点一点的完善FOSS系统,目前运行非常良好,当年对FOSS冷嘲热讽的人,现在也都闭嘴了。
德邦发展快递的时候,大家同样抱着悲观的看法,最开始德邦采取的是和别的快递公司合作的方式,收了货交给别的快递公司来走,这不用想,货物异常率高的离谱,而且问题处理起来难的离谱,不是一个公司的,你跟人完全沟通不了。高层对各个营业部都下了指标,每天要做多少快递,不达标的就要批评,甚至强制性的要求基层经理私人掏腰包发德邦快递,每天搞的一线员工头大如斗。后来各个事业部自行摸索快递发展模式,最终抛弃了和别的快递公司合作为主的办法,利用自有资源、线路,自己搞,现在快递也一点一点的步入正轨了。
可以说,德邦的发展史就是一线员工的血泪史啊,是一线员工抗住了最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汗水、泪水,陪尽了多少好话、笑脸,受尽了多少指责、谩骂。
但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却被一个决策给毁了——德邦价格在最近两三年疯狂上涨。最开始,总裁崔维星的看法是:德邦要吃蛋糕最顶尖的部分,要吃物流市场利润最高的部分。刚涨价的时候,虽然德邦的货量在下降,但是营业额却在增长。然而,随着德邦高层脑残式的不断涨价决策,客户开始出现流失,而且流失速度越来越快,流失量越来越多,就连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客户都开始接受不了德邦的价格了,更别说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了,而德邦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随价格的上涨而变好,相反的是越来越坏。
由于价格的畸高,客户不断流失,德邦辛辛苦苦积累这么多年的商誉也在变坏。为了提升货量,公司开始要求一线员工疯狂营销,以至于德邦的400客服电话竟然被上千人标记为诈*电话,即使打通了客户的电话,大部分客户一听是德邦的营销电话,就会对德邦的高价一通抱怨,并对德邦冷嘲热讽。一线员工也因此对营销非常抗拒,但是每人每天十几个电话又不能不打,工作压力增大,很多员工由于承受不了这些压力,选择了离职。德邦的货量与营业额开始直线下滑,高层想尽了各种办法,搞营销、搞抽奖、搞优惠券。。。然并卵。之前深圳的一个营业部,在2010年的时候每月营业额是40万,2011、2012年每月营业额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80万,然而到了2014年,营业额一路又下滑到40万,利润则与4年前完全没法比。这种营业额下降的营业部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德邦内部开始出现亏损的传言,很不幸的是2014年的年终奖在员工的各种猜测之下,真的没有发放,开了德邦的先河,一个号称业界老大的物流公司,竟然连年终奖都发不出来了,要知道德邦的年终奖封顶只有1200元。员工们出离的愤怒了,在OA系统上公司新闻下边的评论里各种质问各种谩骂,公司对此没有任何解释,只是关闭了OA新闻的评论功能,之后再也没有开放过。随后公司开始对各个岗位的薪酬制度进行调整,营业员、司机、装卸工。。。很多岗位的工资水平都出现了下降,很多福利也被取消,互助基金没有了,之前全程免费的集体婚礼,现在也被要求员工承担一半了。。。德邦内部开始弥漫着一股消极的气氛,离职率非常高,离职都得排队办理。特别是各个外场出现集体辞职的现象,广州、南昌、武汉。。。到处都是转运场缺人,货物无法及时装卸配载的问题。2014年底,华南最大的转运中心——顺德陈村枢纽,四百多个装卸工离职,整个陈村一度瘫痪,为了弥补人员缺口,公司甚至把广州附近几个城市的营业部经理都暂时给调到陈村去做装卸工搬货了。人事部门给全体员工发信息,许诺每推荐一个人来德邦工作满三个月以上,给予几百块的奖励。虽然人员短缺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员工对公司已经没有认同感,工作态度消极,对货物的破损不再关注,随意装卸,爱坏不坏,关我P事,更有甚者,为了发泄不满,故意损坏客户的货物。德邦的破损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投诉增多,理赔费用增长,客户流失,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高层出现大幅变动,二把手副总裁邓小波跳槽到天地华宇,以阿玉顺为代表的几十个总监纷纷出走,各奔前程。进一步加大了德邦员工的不安。五年前,德邦那股子蓬勃向上的朝气不复存在。
总裁崔维星说:现在别说是蛋糕顶层的部分了,就连蛋糕都快没有了,我们看见货就要赶紧过去抢,不抢就没有了。德邦开始取消执行多年的收货标准,超过3米1的货,收!单件超过500KG的货,收!液体物品,收!。。。当年是为了避免破损与理赔,才把这些货物列为拒收品的,现在为了营业额又不得不放开了收货的标准。但种种措施效果都不大,客户对德邦已经失去信任与信心,不愿意再回来了。可以说德邦是自己亲手把市场让给了别的物流公司。德邦的员工猜测不到高层的心思,也猜测不到德邦的未来。
我一路看着他从一颗小树长成大树,又一路看着这颗大树渐渐停止了生长的步伐,开始枯萎。而他唯一的救命方法就是快递业务了。如果德邦的快递业务能真正的发展壮大,他或许还会出现第二春,如果德邦的快递业务没能发展起来,那么他将失去自己行业龙头的宝座,甚至一蹶不振。
德邦,还在一步一滑的向前行走着,道路艰难而方向不明。。。
德邦物流怎么样?
您好:
职能采购部这个部门主要对外采购车辆,物料等等,由于要负责整个公司的,因此工作会累点。晋升渠道主要有2个 一个是管理通道,一个是专业通道。晋升的快慢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出众,升的就很快。至于工资这个问题要看你升的快慢了。职能总部的企业文化氛围比较好,都是年轻人,没啥代沟,沟通交流都比较方面。还有一点就是公司内部经常举办各种的协会活动。比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台球比赛,瑜伽等等。德邦物流期待你的加入!
如有其它疑问,欢迎向德邦物流企业平台提问!
转自一位华宇员工的留言:
自己看看 自己决定把
在华宇呆了10个月,有甘有苦,感谢这10个月,我还是收获了很多,一直想写点东西,没有时间。今天我在公司的另一个同学也辞职了,看到他在校内上写了些东西,我觉得很好,我自己就不写什么了,贴上来分享一下。
浅议物流
在物流公司干了差不多半年,将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献给了物流行业,也算对得起学了四年的物流,专业好歹对了口,学以致用了。
国内第一大公路运输物流公司,覆盖了全中国的各大中小城市,网点有1000多个。在地图上的形状是中国这么大一只鸡,只剩下了鸡屁股——西藏,和鸡脚——台湾,香港,澳门。没有被TNT HOAU 给占为根据地。其余的都被这个物流公司给瓜分了。尤其是鸡胸和鸡腿子那部分!!!那都是精华啊——中国工业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啊!
发展10年为什么还要卖给TNT 化学中的炸药!?难道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物流民企在看到外企疯狂入侵的时候就会嫌弃自己的孩子么?
中国物流的大环境是一窝蜂式的经营,1995年前后,中国物流在工业的带动下疯狂发展,那个时侯是传说中的物流卖方市场,客户发货还要排队。客户还要给物流公司回扣。。。这在今天想来真TM疯狂。于是以黑龙江佳木斯为首的货运军团——华宇、佳吉、佳宇等等开始疯狂的赚钱积累原始资金扩张。。。鸡胸和鸡腿子被佳木斯集团军占领了。慢慢地在公路上拉散货的私人车主看见这个赚钱的行道,纷纷注册自己的公司,纷纷地自己成为专线物流公司的老板,物流企业疯狂的增长。企业一多,虽然工业的出货量很大,但再大也是一块蛋糕。这块蛋糕被这些小物流(货运)公司一再地通过低价与佳木斯军队抗衡,这一来让佳木斯军队很是苦恼,但成本一时半会降低不到专线货运公司那么低,但是价格战争还是要打的,就像中国的彩电一样。霎时,走货客户开始了牛逼的转折点,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对于物流公司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以前有车便是爹的光荣岁月变成了有货便是爷的灰色日子。。。再加上物流行业门槛低,公司初期发展的一大帮人全是七大姑八大姨,10年是企业的一个历程,果然10年河东10年河西,姑姑姨姨这些在10年之中在公司发展的时候想的都是如何多瓜分一点公司的财产,这时家族式管理模式发展的弊端显露无余。而外部环境,随着外资力量的进入,和专线物流的继续扰乱价格,中国物流市场,佳木斯集团军开始重新洗牌。市场起了基础的配置作用自动地将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于是,客户的忠诚度降低,客户有货是客户说了算。。。物流企业的产值必然会受到影响,利润率也低。再加上全国范围内的大范围的门店式的经营,最重要的是家族式管理跟不上,理所当然,趁经济危机还未来临,HOAU远嫁荷兰,甩给了炸药TNT。
物流业特别是公路运输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是“脏、乱、差”这一点从物流公司一开始出世就已经注定了。
昨天写到物流企业脏、乱、差。脏是因为物流行业本身来说就是跟货物打交道的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货物不同人,有些货是厂家直接出的包装比较好的货,有些货是厂家的退货,有些则是些"垃圾" 我们看着没用的垃圾——比如说做肉制品的肠衣,妈的,那味道闻起来能熏死一个大姑娘,。。。这些好坏货混在一起,再夹杂着大货车带来的灰尘,仓库不脏那才叫怪。 各种不规则的货物混在一起也就乱了起来,货物放在托盘上,货上有货,货上的货上还有货。。。看见过一个专线公司的托盘上为了节省空间,在一个小角落上一个小托盘垒了10几层的货,摇摇欲坠啊。看得人都胆战心惊的,这又让我联想起了书上说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心里忍不住骂了一下编书的那个老家伙,你TM还不如教点我们怎么把货垒上10层然后还很安全的活。这几个月去过华宇、佳吉、新邦、德邦,去看了看,初步去了解了一下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说是市场,还真跟菜市场差不多,一个个收货的网点除了德邦之外,就跟菜市场差不多。当然,德邦除外。华宇、佳吉、佳宇这些佳木斯集团军的环境那真是没的说的——用菜市场形容真不夸张,外面一杆秤,一张桌子,坐上一个摇摇欲坠的快入梦境的仓库收货人,真是在卖菜。。。这几年华宇也在说要搞6S管理,其实不光华宇,各个公司都在搞6S都想把公司整得跟银行一样,搞来搞去,华宇就把那些桌子插了插,地板扫了扫,挂一个6S标准。这就是所谓的6S,里面的货物照样乱,照样脏!6S,当然德邦也要除外,德邦可以说是现在物流市场的一个另类了,除了德邦整得好点,其他较大的物流公司的6S管理仅仅做得比专线公司,卖货公司强一点点,仅此而已。说道6S,华宇照样想在这上面做空手套白狼的活,上面天天宣传啊,6S重要啊,6S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啊,我们有专门的6S管理人员啊,我们的上面是TNT啊。。。口号很响亮,各公司就整一个不懂6S的来搞搞6S,就是教教你怎么扫地,怎么把那些线缠在一起......门店形象也不换换,电脑也不换换,。。。看看德邦,华宇的各个经理都留口水啊,其实我们也可以像德邦一样的啊,我们的门店也可以那么漂亮的,说来说去,就差一样——钱。。。一个字难倒华宇的1000多个门店经理。TNT缺钱么,?华宇缺钱么?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不差钱",华宇每年花1000多万花给科尔尼咨询公司来咨询自己公司的发展,这TM科尔尼也不见下来考察考察,科尔尼的员工就在那里对着电脑,吹着空调说华宇你的财务要优化优化了,你的营运线路要改造改造了,改造来改造去,整出了一个新产品——定日达服务,操,以为是多么先进的东西,人家德邦都运作了几年了。不知道科尔尼公司是哪路来的神仙,就在那里坐着就能把华宇啃的中国大半只鸡给消化掉,再怎么消化,也得出来走走,看看啊!!!??你说这些冤枉钱花在门店建设,经营,花在员工身上,那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也许我说错了,呵呵,我是这么了理解的),这样也就能渐渐缩小差距啊——与德邦等。
再说说我们的搬运工为什么跟银行的营业员不能比,为什么银行的营业员天天会对着顾客能笑得那么欢腾,而我们的物流业务人员为什么天天跟苦瓜一样???那是我们干的活不一样,银行人天天数钱数得不亦乐乎,物流人员天天搬运搬得苦水不跌,这就是行业差距。银行有空调吹,你物流人吹空调还得担心感冒,一会流汗一会吹空调的,这么感冒死了,还不如喝点三鹿奶粉强。天天重复一样的苦力活,天天对着一堆货物,没有美女。我们物流人的脸慢慢地拉长,最后跟苦瓜一样了。所以大家不要怪物流人态度不好,素质不高,这一点不是娘肚子就生出来的,是物流娘胎给培养的!这一点上,德邦物流意识到了,再强化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招的司机都要大专生司机。。。
前面多次提到德邦物流,新邦物流,城市之星等等,他们是物流21世纪的广东军团,自从佳木斯集团嗅到了货运的金钱味道,广东人也在上面找赚钱的门道,不过广东军队发展的轨迹跟佳军不太一样,佳军是从专公路运输零担市场过度到像现在华宇定日达这样的高端产品,而广军是从航空运输开始慢慢向低端零担市场入侵。前后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发展轨迹,注定了一个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局,土八路,一个是有先进武器的美国佬。再有一个就是广东人跟东北人的思想观念多少不一样,广东人不会像东北人那样任人唯亲,还有广东人就认识一个字——钱。。。德邦物流,新邦物流,金大物流都是从德邦出生的。。。崔老板通过南航代理做航空代理业务赚到几桶金的时候,内部走了几个人建立了新邦物流和金大物流,金大物流好像在做供应链,没怎么研究。新邦物流从娘胎里生出来就在走德邦的路子,门店经营,花大价钱搞管理。但是始终不如德邦物流,首先,德邦舍得花钱,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老婆套不着流氓。从德邦的门店到德邦的车再到德邦的人员待遇。都能体现出来德邦做物流做到核心上去了——做的是服务!但是价格也相对贵,平均要比华宇等贵上百分之10左右吧(不准确),你也许会说德邦是不是疯了,这样还有市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