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方面的形势分晰,网站上面都有好多的,你可以查下的: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外贸易领域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外贸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在此情形下,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外贸形势,把握一切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外贸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笔者仅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一直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和外贸顺差的增长速度很快,外汇储备在2008年末已经达到了1.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外贸,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海关总署2008年10月13日发布的我国前三个季度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明:2008年1至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进入到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凸显出来,进出口贸易形势呈现恶化的趋势。由于前三个季度形势较好,因此,2008年全年的总体情况还可以。海关总署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46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86亿美元,增长18.5%。累计贸易顺差2,954.59亿美元。进入到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外贸形势进一步恶化。国家海关总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9年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249.48亿美元,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贸顺差为48.41亿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目前尚未到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这种下滑趋势还将延续一段时期。具体什么时候能终止下滑趋势并转为上升趋势,目前还不能确定,笔者估计,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性最大。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对外贸易领域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以前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若干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形成了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局面。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自2008年11月份起中国外贸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逐月进出口总值持续负增长,且跌幅不断加深。就行业来看,我国纺织与成衣产品所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衰退迹象。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9个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连续8个月回落。2008年1-9月纺织与成衣产品累计出口值约1,402.85亿美元,同期成长8.03%,创2003年以来新低。9月份单月出口值为184.04亿美元,较8月份有所下降。由于出口锐减,许多外贸纺织企业受其影响,开工不足,乃至倒闭。据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超过1万家纺织服装厂倒闭,2008年1-5月全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4.6万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1-2月仍然延续了这种情况。进口方面,2008年1-9月进口141.94亿美元产品,同期增长1.13%,增长速度趋缓。其中纺织品进口为124.26亿美元,呈现-1.28%的负增长;成衣进口为17.67亿美元,同期增长22.07%。 (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阻止外来的竞争,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印度于2009年1月23日正式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禁令在2月份开始生效。日本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在2009年3月1日起对出口到日本的医疗保健器械实行新的标准,不仅要求出口商具备ISO13485的认证,还需要进口商也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欧盟在2008年10月也出台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指令,该安全指令在玩具的设计、标识、生产、进口商责任、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实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又面临着严峻考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低价产品的进入,无端指责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与低价格是政府补贴的结果,要对这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结果专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这使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三)世界市场需求锐减,产品价格下跌,大大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汇能力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各国经济发展普遍放缓,有一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还呈现出经济衰退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相当数量企业倒闭,还有大量企业经营萎缩,失业率上升,失业人数增加,国内外需求不足。由于世界范围内需求不足现象的广泛存在,使得世界市场产品和劳务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给我国产品的出口和劳务的输出带来了严重困难,使我国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现有的海关贸易统计是以货物是否跨国境为核算基础的。但是,商品的跨国境流动并不必然等同于商品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发生转移。另外,没有跨国境的商品交易,商品的所有权也有可能发生国际转移。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恰恰可以弥补以货物是否跨国境为基础的海关贸易统计的上述缺陷。我们将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的贸易定义为“国民贸易”,相应的统计也称为“国民贸易统计”。国民贸易统计以商品所有权是否在国民之间进行跨国转移为核算基础,首先需要澄清两个概念。其一,国民的概念。通常认为,一国国民是指取得了一国国籍的人。国民是人的属性,而不是机构或者物的属性。机构(比如企业)的国民属性以其所有者或者其实际控制者的国民属性来确认。其二,商品所有权的确认。如果拥有商品所有权的是个人,则个人的国民属性决定了商品所有权的国民属性;如果拥有商品所有权的是机构,则机构的国民属性决定商品所有权的国民属性。因此,如果商品交易伴随着其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转移,则不论商品是否跨国境,均属于国民对外贸易,否则属于国民内部贸易。中国现在并没有开展国民贸易统计工作,我们仅依据可得数据粗略估计中国近年来的国民贸易状况。在估算时,我们假定:(1)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对国民贸易的影响较小,且这些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数据难以获得,故暂忽略不计;(2)中国国民对外贸易仅指货物贸易;(3)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购买对象仅包括中间投入品;(4)在华外资企业的所有权或实际控制权全部属于外国国民。我们分别对中国同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国民贸易情况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出如下特点。第一,海关统计的中国跨境贸易虽然从1998年到2004年均有三四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的对外国民贸易却一直逆差,且逆差规模正在迅速扩大。1998年中国的国民贸易逆差还只有210亿美元,但是到了2004年逆差规模已经达到1387亿美元之巨。海关统计贸易差额与国民贸易差额之间的差异也从1998年的643亿美元扩大了2004年的1706亿美元。两者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不得不让人惊叹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力。第二,海关统计的进口与出口都要低于国民贸易的进口和出口,尤其是国民进口要远远高于海关统计的进口。估算结果显示,中国跨国进口规模与中国在国内从外资企业的进口(购买)规模基本相同。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销售可以理解为外国企业为规避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向中国国民的出口。由此可见,海关统计仅仅衡量中国国民真实进口的一半。显然,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存在较大活动规模的情况下,国民贸易统计相对于海关统计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第三,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从1998年的21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804亿美元,从而使中国对外不平衡尤其是对美贸易不平衡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估算结果却显示,中美国民贸易却一直基本平衡,真正属于中国人的中美贸易顺差其实并不存在。此外,中国国民对美国的跨境出口和中国国民在中国境内对美国在华企业的销售额基本相当,而中国国民从美国的跨境进口低于中国国民在中国境内从美国在华企业购买额。这说明中国国民与美国在华企业之间的交易从总体上要高于中国国民与美国之间的跨境交易。第四,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加工贸易产品,使用了大量从世界其它地区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种情况将本来是世界其它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头上,从而夸大了中美之间的实际贸易顺差。美国的“原产地规则”也没有识别出中国到美国的出口中到底有多大份额是由中国创造的,另有多大份额是由其它国家创造的。。从数据来源看,估算中美国民贸易是以现有的海关统计为出发点的。因此,加工贸易对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真实性的影响势必也要影响到我们对中美国民贸易的估计。幸运的是,加工贸易对中美国民贸易差额的影响要大大低于其对海关统计贸易差额的影响,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完成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中国对美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中占据了80%左右的份额,在中国从美国的加工贸易进口中占据了90%左右的份额。而外资企业对美国的贸易是排除在中美国民贸易统计之外的。国民贸易统计与海关统计的差额反映了更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信息,可以作为海关统计一个很好的补充。中国国民贸易与海关统计的跨境贸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的跨境贸易,二是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的交易(购买和销售)。前者计入跨境贸易而不计入国民贸易,后者不计入跨境贸易而计入国民贸易。对上述两个差异来源的考察发现,无论是在海关统计还是在国民贸易统计下,外资企业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巨大的国民贸易逆差及其同海关统计下的巨额顺差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下是我们对部分相关问题的初步思考。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存在很大的损失?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贸易差额对应的贸易收入净额虽然是贸易利益之一,但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福利增进主要来自国际贸易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等,恰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指出的,贸易差额可能是贸易利益中最不重要的一种。因此,中国的国民贸易尽管存在较大的逆差,但其所昭示的较大国民收入损失可能比不上中国从整个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收入增加或者福利改进。其二,我们所估算的国民贸易是指国民货物贸易,没有包括服务贸易。实际上,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还进口(购买)了大量中国国民的服务,包括劳动服务、资本服务以及政府的服务等,外资企业需要分别向中国的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政府提供工资、利息或者红利、缴纳税费等。因此,中国国民服务和货物贸易差额可能要比单纯的国民货物贸易差额要小得多,相应的国民收入流失可能也要小得多。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否没有增加外汇储备,而是在消耗外汇储备?事实上,国民贸易与外汇储备之间并没有像跨境贸易那样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外汇管理是以国境为界限的。只有跨境的国民贸易才涉及到外汇交易和外汇储备的变动,在中国境内的国民贸易一般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不直接对应外汇的流动。但是,中国境内的国民贸易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一些间接联系。比如,中国境内的国民贸易逆差意味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销售大于购买,意味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商品净收入大于零,成为外资企业的利润来源,增加中国经常项目下外资企业的收入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当然,如果外资企业将这部分收入用于在中国的再投资,则不会影响外汇储备的变动。现在观察到的对外不平衡是否并不存在?中国目前的对外不平衡乃至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主要指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都是真实存在的。跨境贸易差额与国民贸易差额的差异显示,制造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是外资企业而不是中国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不仅直接产生了很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外资企业把中国原本要进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境内生产和销售,把原本从其它国家出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外资企业所产生的贸易不平衡要大于中国总体的贸易不平衡,说明中国本土企业是中国对外收支不平衡的平衡力量。另外,外资本身的流入也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看待外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一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仅体现在跨边境的交易上,而且也体现在国门之内的交易上。国民贸易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国民贸易的进口和出口均要高于海关统计的进口和出口,据此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和对外开放度显然比基于海关统计的计算值更高。包含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购销行为的国民贸易统计,显然比海关的跨境贸易统计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当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并不都是些负面影响。外资企业还有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引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等等诸多正面影响。如何全面评价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如何全面评价外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中国未来贸易格局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这也正是我们研究中国国民贸易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