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起来了,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早的。秦汉时期,全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就有了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古代?快递员?常被称为?健步?,而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 ?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后来还有用传车和马递的方式送快递。
? 不过,近代的快递业最初是起步于国外的,当时的这个行业主要是依靠供应链物流开展商务快件业务,而中国的快递在早期是以国有为主,主要是与国际快递企业合作,开展国际业务。后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快递业才算真正的诞生。快递行业从最开始的单一化快递业务,到后期的集快递、快运、金融等多元化业务为一体的快速发展平台,短短几十年,中国快递从成长初期的边缘行业,蜕变为了整个社会的明星行业,中国的快递业已经达到了从1到500亿的高速发展。
? 对于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上的发展也对快递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重要保障。另外,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强大的信息化技术,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而且还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在中国,电商已经是中国快递的一个特色,它在快递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这使得中国的快递业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真正的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
?
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第一,快速发展的趋势。2005年中国快递业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5%,预计今后五年内增长的速度在30%左右。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市场需求,二是快递业载体装备水平的提高,三是国际快递业的冲击与拉动。
第二,从传统邮政业务向物流业务发展的趋势。一是服务功能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服务转化;二是服务客户从一般家庭向工商企业为主转移;三是快递客体从一般信函、包裹向文件与货物扩展,电子、医药、图书、汽车零部件、高档日化品等商品成为快递业新的客体。
第三,快递企业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所有制结构讲,既有国有如中邮速递(EMS)、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也有民营如宅急送、申通快递等;还有外资如美国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中外运敦豪(DHL)、荷兰天地(TNT)等,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国际快递以外资为主,国内快递以国有为主导,民营为主体。目前,城市内快递民营约占90%,省际间快递民营约占50%。
第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趋势。没有物流业的支撑,电子商务不可能实现其功能,目前许多电子商务业务,特别是国际间的电子商务业务是通过快递企业来完成的。
第五,集中度逐步提高的趋势。国际上快递巨头已十分明显,它们在中国的业务通过并购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也在扩大。国内的国营快递业通过重组也在扩大实力,如中铁快运与中铁行包的重组,中国邮政速递与中邮物流的重组等等。民营快递号称有5万家,上百万人,年营业额超100亿元,“散、小、弱、差”比较明显,今后分化与重组在所难免,优胜劣汰是客观规律。
中国快递发展趋势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前景。日前,由国家邮政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全国首次快递服务业统计调查公布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快递服务业发展目前呈现出几个新趋势。货运公司
从调查数据看,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在业务结构中各具优势。2006年国有快递企业的国内异地快递业务收入占该板块快递业务总份额的64.1%,其份额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快递企业。同期,民营快递企业的国内同城快递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较2005年实现了54.4%的增幅,同城快递业务份额提升了6.8个百分点。在国际快递业务方面,2006年外资企业占该板块业务总收入的60.1%。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达瓦表示,快递服务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快递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快递服务不仅在企业数量、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还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紧密结合,成为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这次调查表明,中国的快递服务业发展正处在崛起之中。
达瓦指出,今后政府部门和邮政业从业主体都应当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遵循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科学发展的层面看远的、想新的、做实的,统筹行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快递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快递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从被调查企业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生产场地面积、营业网点数量、运输设备配备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快递服务支撑能力提升显著。与2005年相比,2006年被调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增幅为43.3%;独立分拣场地面积增幅为68.8%;拥有营业网点增幅为28.6%;拥有揽收、派送等用途的汽车数量达3.2万辆,增幅为32.4%;摩托车1.8万辆,增幅为44.2%;计算机5.7万台,增幅为53.1%;手持终端设备4.8万台,增幅为119.8%。计算机、手持终端设备投入增长迅猛,有效提升了快递企业揽收、分拣、派送、查询等环节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另外,随着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投入的增加,网络的迅速扩张,快递企业在上门揽收、投递到户、限时送达、跟踪查询等服务功能上日趋完善。在被调查企业中,2006年能够全面开展国际、国内业务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数的28.4%。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8.8%的企业能够提供查询服务;在能够提供查询服务的企业中,又有93.1%的企业能够提供按作业环节的查询服务。
二是快递服务业总体规模增长迅速。从被调查企业的从业人数、业务量、业务收入的发展情况看,快递服务的总体规模增长迅速。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服务表现出非常强的活力,在需求的拉动下从业主体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新增快递法人企业404家,增幅为20%。所有被调查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6.3%,快递业务量增长22.4%,快递业务收入增长25%。从数据上看,快递服务规模的增长与GDP增长密切相关,2005年至2006年,大体上GDP增长1%,快递规模增长2.5%。相关数据表明,快递服务需求旺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与国民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应,快递企业数量、资产、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法人企业数量占全部法人企业总数的73.7%,企业资产占全部快递企业资产的72.1%,业务量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75.5%,快递业务收入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总额的81.4%,营业利润占全部营业利润总额的97.6%。在东部地区,快递服务又集中于重点区域。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东部,快递服务区域布局同样显示了集中化的特点,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重点区域。东部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快递服务发展最为集中的区域。
三是国际快递服务多元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根据初步测算,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48.4亿元、52.4亿元、98.8亿元,分别占快递业务总收入的49.5%、17.5%、33%。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完成业务量61927.5万件、28571.8万件、15493.6万件,分别占总业务量的58.4%、27%、14.6%。调查结果显示,快递服务从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