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营销基础知识有哪些
1. 市场营销的基本定义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定价、分销和促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2. 市场营销的基本功能1、了解市场消费需求;2、指导企业生产;3、开拓销售市场;4、满足顾客需求。3. 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产品内在品质------市场销售定价与企业生产成本-----消费者满意度-----交换交易关系------市场营销者4. 6Ps分别指:6PS分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权力、公共关系。
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做出与产品开发有关的计划和决策。它包括产品的效用、质量、外观、式样、品牌、包装、规格、服务和保证等。
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提供服务所实施的定价策略。它包括基本价格、折扣、付款方式、信贷条件等。
分销策略:分销策略又称渠道策略,是企业使其产品进入和达到目标市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商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场所、储存和运输等。 促销策略:促销策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流通,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各种促进销售活动的措施;它包括:人员推销、广告、营销推广、公共关系等。
权力:在发展大市场营销时,为了进入特定市场,必须找到有权打开市场之门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立法部门、政府部门官员等。 公共关系:权力是一个推的策略,而公共关系则是一个拉的策略。
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逐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并保持一种更持久、广泛的效果。5. 细分市场的含义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
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6. 细分市场的目的 细分市场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 指最终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的,是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即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
通过市场细分对企业的生产、营销起指导作用。7. STOW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8.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 (Shitsuke)、安全(Safe)9.4C及如何运用4C包含:消费者(Consumer's needs&want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A、满足消费者的需求(customer's need),即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去设计产品,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完全合理,二是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来自品质和功能,外在只是附属; B、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成本(cost)去定价,即从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去定价,先了解消费者满足需要愿意付出多少成本,而不是先忙于给产品定价, 但企业不能因此过于被动,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价格过高,而企业又没有降低成本的途径,企业总不能因此停止生产;C、本着方便购买(convenience)的原则进行渠道规划,即消费者的角度反向设计渠道,首先考虑顾客购物等交易过程如何给顾客方便,而不是先考虑销售渠道的选择和策略,目的是为了缩短销售的过程;D、变单向促销为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就是把单一的促销行为变为整合传播推广,其本质在于寻找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促销方式,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不断进行整合,把顾客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形地结合在一起。
2.关于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市场营销包含三个基本的含义:① 市场营销是一个交换活动,交换作为一种活动,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管理性;② 交换活动是以满足需求为核心的;③ 市场营销活动形式上是在出售产品,但是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满足需要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在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中,包含了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成本和满足;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这些基本概念。
需要(need) 需要的基本性质就是它不依赖于营销活动而存在,营销者既不能创造需要也不能改变人的需要,需要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出发点。 欲望(what) 它的含义是:想获得某种具体满足需要的物的愿望。
人类的欲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差异,表现为满足同一种需要会有不同的欲望。
例如:任何一个兽药经销商都有对兽药的需要,但是,对一个有经营头脑、技术手段较高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中高档产品;而对于一个经营一般、毫无技术可言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的是低档、低价产品。 需求(demand) 需求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产品的愿望。
所以,需求属于一种特定的欲望,即指有购买能力的一种欲望。 在市场营销学中,一般将产品定义为满足需要和欲望的媒介物。
在市场营销中,始终强调一个重要观点:生产者的眼光不能盯在自己的产品身上,而要盯在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上。 市场营销活动也不是以营销者的产品为中心的;相反,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的。
如果营销者的眼光不是盯在顾客的需要上,而是盯在产品身上,必然会犯“营销近视症”。即关心自己的产品,迷恋自己的产品,而置顾客的需要与欲望不顾。
这样的营销者,或迟或早将导致企业步入经营困难。 按市场营销学的规定,产品价值的含义为:一是产品中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欲望的内质称产品的价值。
如果一个产品不具有这样的内质,就没有所谓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产品不能用于交换,至少是不能用于给判定它无价值的消费者进行交换;二是价值量是以满足需要程度为衡量尺度的。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它的价值就越小。
被营销者生产并拿到市场上交换的产品所包含的所有消耗,构成营销者的成本。营销者倾向于在出售每件产品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得到交换收益。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即是得到更多的货币收入。 因此,营销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将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产品始终只能按其所具有的价值量的大小进行交换。一个消费者在实际对产品价值进行判断时,是通过比较进行的。
这种比较直到他认为其每支付一单位的货币时得到了尽可能多的价值为止;而开始时,营销者希望产品能够尽量按高的市场价格来出售。这样,双方都要进行相互比较,形成各自的市场“试错过程”。
经过“试错”,双方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消费者将按每单位价格支付与所获得的价值量相同,营销者按每让渡一个单位的价值与得到的货币量相等的法则进行交换。这就是按“等价交换”原则实现的“均衡交换”。
在这种均衡交换下,营销者的产品如果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具有更大的满足需要的内质的话,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换机会和盈利机会。 (四) 交换、交易和关系营销 交换(exchange) 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儿取得其所需要的东西的行为。
交换要能进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 至少要有两方存在; 2. 每一方都要有被对方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交易物); 3. 每一方都要能够与对方或是参加交换的其他方沟通信息和传递货物(信息流与物流能通); 4. 每一方都可以自由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东西(权力平等); 5. 每一方都要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是适当且称心如意的。 只有上述条件都具备后,交换才能进行。
因为通过交换,参与交换的每一方都比交换之前的境况得到改善,所以,交换被认为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是指的通过交换,将原来对于自己没有用而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交易(trade) 交易是交换的一个过程。它是指参与交换的双方在达成交换条件后,将相互之间有价值的东西给对方并从对方手里得到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交易可以以货币为媒介,也可以不以货币为媒介。 在营销活动中,要与交换的对方建立某种实现交易所需的营销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一种以利益相互承认为基础,在交换双方或多方建立起信任、了解和相互关心。当这种关系建立后,可以明显的减少每次交易的谈判过程,因而可以减少交易的成本和时间,甚至变成一种愦例化的行为。
关系营销的最终结果是创造出营销企业的最好资产,即有了一个固定的营销网。营销网由企业与其营销伙伴,如供货商、分销商与忠诚顾客等共同组成。
现代营销已经从主要追求每次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与其它各方利益最大化转移。因此,商业信誉、品牌声誉、企业形象、营销战略伙伴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