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经济开发区作为山西省较早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17年的创新发展,管理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长足发展,新的社区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带动了辖区农村的全面进步,加快晋中开发区整体城市化的进程,对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晋中经济开发区自1996年设立以来,按照“领先一步、率先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有利的区位、交通、信息优势,不断优化环境,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龙头”,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在工业化的拉动下向城市化方向加快演进。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晋中开发区从成立之始,就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产业立区,通过创优环境,创新体制,优化服务,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
从1996年至2006年,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2亿元。在招商引资中,晋中开发区坚持项目高标准,产业高“门槛”,重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入区,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区,限制小规模项目入区,堵住淘汰以及高污染的项目入区。十年中,下马了1项高排放冶炼企业,拒绝了多项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很可能造成较大污染的项目。随着晋中市主城区功能的明显提升以及山西省构建大太原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晋中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核心地位明显放大,招商引资开始跨入了一个引大项目、引大资金、引产业链、引高新技术的新平台,为经济社会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先机。
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原则,结合区位特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十年努力,已经初步形成医药食品、纺织机械制造、民营科技、汽车贸易服务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医药食品企业达17家,纺织、专用汽车改装、矿山设备等机械制造企业20多家,汽车贸易服务企业20多家,吸引了国内汽车的主要品牌,其中4S店7家,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太原——晋中两市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快速起步,晋中开发区的区位内涵和产业潜力评价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商贸、信息、仓储、包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更加显化,对国内和境外商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去年以来,已经有秦皇岛渤海物流集团的三晋物流中心、中国铁路快运集团山西公司的仓储中心、山西省煤炭管理局融资组建的煤机国际物流港落户,项目入区前期工作全部启动,这些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吸纳国内生产流通企业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250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物流网络覆盖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和主要国际港口。
经济发展持续高位运行。设区以来,晋中开发区一直保持了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走势,各项指标高位运行。2006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72300万元;增长12.7%,财政收入完成17218万元,增长30.8%,按照“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晋中开发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全方位创优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力促物流产业强势崛起。可以预期经济发展的质量会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会出现跨越式刷新。
基础设施功能快速提升。为了优化招商引资“硬环境”,构建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晋中开发区坚持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好有限的自有财力,筹集资金集中投入道路、电力线路、供水、集中供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实现产业园区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热、通电话、通宽带、通公交、通有线和场地平整的“九通一平”,签约项目,可以无障碍“落地”,顺畅建设。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吸引了教育、医疗事业等功能性项目投资的加大。2006年山西农业大学分校区正式挂牌入驻,当年招生2050名。按照招生计划,4年在校生将超过9000名。山西交通学院新院选址于开发区,规模为在校生10000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面向晋中开发区谋求扩张发展,4年制本科在校生达8000余名。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分院在校生达到4400余名。体现城市功能的公共项目的快速增加、扩大,客观地又促使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跟进、完善和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晋中开发区在致力于招商引资、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园区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在征用土地中严格执行法规政策,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而且注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村村通”油路、通公交工程已经完成,11个村的饮用水达标工程正在推进,有线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已经全面覆盖。2004年开始率先免征农业税;粮食种植补贴面向种植户直接足额发放。2007年开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一体化规划已经组织了三次专家论证,总的方向是适应农业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新村规划坚持适度分片集中,向小区化过渡,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