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些我自己的理解。
绍兴是我的老家,有比较浓厚的历史,出过很多的名人,鲁迅,王羲之,马寅初,都是很有名的任务。
周先生笔下有个孔已己,所以那有个雕塑和咸亨酒家,绍兴的老区里,有很多河流和桥,老人们也还是比较和蔼的,下面的是来自的资料。
绍兴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推荐几个名人的纪念景点。
绍兴鲁迅纪念馆 顺着鲁迅路走
绍兴吼山 位于绍兴市区以东十二公里处的皋埠
绍兴放生池 位于曹山上
绍兴烟萝洞 位于绍兴市区以东十二公里处的皋埠
五泄(绍兴诸暨) 位于诸暨市西北20公里处
西施殿(绍兴诸暨) 位于诸暨市城南半公里许浣沙溪畔
绍兴简介及交通 位于于浙江杭州湾畔,会稽山下。
绍兴东湖 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风景区
绍兴柯岩 绍兴城往西行车12公里
绍兴兰亭 浙江省绍兴市兰亭
绍兴鲁迅故居 在鲁迅纪念馆的一侧
绍兴大禹陵 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
绍兴会稽山 位于绍兴城东南
斗岩(绍兴诸暨) 处于诸暨市南部重镇牌头镇西北
大佛寺(绍兴新昌) 新昌西南1公里
穿岩十九峰景区(绍兴新昌) 位于新昌城西南22公里
绍兴沈园 在城内延安路洋河弄
绍兴鉴湖 位于绍兴城西1.5公里
绍兴羊山石佛 位于绍兴齐贤镇境内下方桥
绍兴咸亨酒店 鲁迅路44号上的“咸亨”发祥地
绍兴塔山 浙江省绍兴市城区景区,绍兴城南端
绍兴鲁迅百草园 在鲁迅故居的后面
绍兴三味书屋 鲁迅纪念馆对面
大通学堂(绍兴) 浙江省绍兴市府横街258号
绍兴蔡元培故居 在绍兴市区笔飞弄西侧
绍兴棋盘石、云石 位于绍兴市区以东十二公里处的皋埠
绍兴八字桥 位于绍兴市区八字桥直街东端
绍兴古越藏书楼 绍兴市区胜利西路503号
绍兴青藤书屋 在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
绍兴戒珠寺 市区西街
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市区塔山西麓和畅堂
绍兴秋瑾纪念碑 浙江省绍兴市城区景区
绍兴周恩来祖居 浙江省绍兴市劳动路369号
绍兴府山越国遗址 位于绍兴城西府山公园
绍兴吕府 浙江省绍兴市府横街258号
禹王庙(绍兴) 绍兴市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麓
绍兴莲花落(绍兴 绍兴
绍兴石佛寺 绍兴石佛寺
西施山遗址(绍兴) 在绍兴五云门外有座土丘
马臻墓(绍兴) 绍兴
绍兴西施山遗址(绍兴) 在绍兴五云门外有座土丘
观宗寺(绍兴) 位于宁波市区灵桥路
土谷祠(绍兴) 绍兴失区
绍兴市香炉蜂 绍兴市稽山门外
绍兴市印山越王陵 位于绍兴市区西南12公里
绍兴市风雨亭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府山西南峰
绍兴新昌十里潜溪 出新昌县城西5公里,经茶壶
绍兴府山景区 位于绍兴市区西南
绍兴蕺山景区 位于绍兴市东北面
绍兴兰亭景区 地处绍兴市郊西南
绍兴塔山景区 位于绍兴市区西南
绍兴古纤道 位于绍兴县柯桥镇、湖塘镇地界的
绍兴百丈飞瀑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王院乡境内
绍兴城隍殿 浙江省绍兴市安昌古镇
绍兴曹娥庙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
绍兴师爷馆 浙江省绍兴市安昌古镇
绍兴作为年号
南宋皇帝赵构年号(1131年 - 1162年)';
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年号(1151年 - 1163年)。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8,余庆堂: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下大庆村(山阴大庆)应氏,堂号为"余庆堂"。
四、应氏分布
1,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2,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五、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 材(?-1180) 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同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公元1615年至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应祚智(若愚),1957年生于安徽合肥。我国著名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杰出篆刻家、金石书画鉴定专家,著名慈善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特约书画家,中山大学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 应祚智大师曾在合肥、北京、昆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泰国、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工人日报》、《中国政协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书画报》(香港)、《澳门日报》、《美国侨报》、《欧州时报》等刊登。80年代师从前辈艺术大师赵朴初和林散之先生十年之久.代表作《百猫图》被誉为“近代所无”.1993年作品《双猫清趣图》在美国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展中展出。1994年作品《猫趣图》在中国美术学院陈列展出,《猫趣图》等六幅书画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收藏。1994-1996年新华出版社分别出版《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猫图》、《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集》。1998年作品《回眸图》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上获得“世界艺术金奖”(最高艺术奖)。2000年《回眸清趣图》等几十幅作品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国内优秀作者联展金奖(世界杰出艺术家)。1999-2001年新华出版社连续三年分别出版《中国著名画家应祚智画集》、《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集》。2001-2002年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分别出版发行《中国邮政明信片——中国书画百杰·应祚智作品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作品选》明信片,中国邮政局批准出版《当代国画名家应祚智作品选》邮票一套。2003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国画卷》、《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书法卷》及《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评介卷》。2004年2月《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全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应祚智在画猫、金石、书法及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方面独树一帜,罕有匹者,被誉为“世界猫王”、“东方猫王”,其书画作品被美、英、法、德、日、韩、意大利等多国的艺术馆及有识之士收藏。其个人传略和作品也多次被选编《世界美术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作品大画册》、《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国际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传世名画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二十世纪末中国美术家丛书》、《中华骄子应祚智》、《2004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年鉴》等等大典。近年来,他在北京、安徽、广东等地向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广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捐赠了价值近1600万元的《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精装图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