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贫富”二字展开的,在他们看来,农村大学生留在城市就是贪慕城市的繁华,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误区罢了。
我曾在大学毕业群问过百个农村大学生,最后得知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回去,并不是因为看不起农村,而是因为接受不了农村的精神环境。
什么是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基于生活环境之上的一种表现,它又被称为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如果再说得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三观、思想、眼界。
举个例子,普通人的精神环境通常是围绕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而展开的,他们毕生的追求就是买房买车并且以此为傲。
出生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的精神环境直接跳过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他们不会想着为买房买车花时间,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完成梦想,发扬家族企业
因为他们是精神环境截然不同的两类人,所以他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彼此。
农村的精神环境农村风景很好,山好水好,空气也好,绝对是生活和养生的圣地。
可大学生们一旦走出来就不愿意再回去,因为他们受不了当地的精神环境。
其一,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但农村依旧有非常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不管儿子是否有出息,他们都将其当成家族的希望;不管女儿多么能干,他们都将其当成外人。从小到大,他们都对儿子和女儿区别对待,女儿虽然是他们的孩子,但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在农村女儿自始至终都是个外人。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些父母还绞尽脑汁算计女儿,甚至想用女儿去贴补儿子。
其二,攀比成风,嫉妒心强曾经看过一则新闻,由于村里面的人都相继买了车子,有一户家中无驾照的人家也跟风买了一辆,他们早上一起将车子推出院门,晚上又将其推进来。车子不是用来开的,而是用来推的,这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农村很多地方都有攀比之风,同村之间,亲戚之间都不例外,恨人好,盼人穷几乎变成了一种常态。可这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又能怎么办呢?
其三,八卦力度太强网上给村头一起聊天的大妈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村口情报站,听起来好像特别搞笑,实际上非常恐怖。因为家家户户都认识,村里人口又不算太多,所以很多人都热衷于八卦别人家的事情。哪怕是夫妻俩正常吵架也可以传遍全村,可能还会通过添油加醋而改编成不同的版本。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情,经过别人的口口相传就完全变了味,这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事情。生活在村子里想拥有隐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控”当中。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应该是他们不仅会管别人家的事情,而且还会评头论足。
其四,目光相对短浅,不懂得培养下一代绝大部分农村人的人生追求都非常简单,他们觉得人这辈子就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便是结婚生子之前有一个农村妇女嘲笑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没有孩子,说她人生失败,是不完整的女人。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种事情发生在农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在农村人的心目当中,人活着就是为了结婚生子,至于梦想,那完全是他们人生字典当中没有的两个字。
很多农村人并不懂得培养下一代,他们对下一代也没有太大的期望,只希望他们长大了就结婚生子,至于有没有学历,将来怎么样,他们都不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要原因所在,家庭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改变不了环境,只能逃离环境。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山里有一个有名的跛子村,里面的人都是跛子,他们并非天生残疾,而是跟着别人学成这个样子的有一个读书人听了之后觉得奇葩,于是想进村改变他们,他迈着正常的步伐在村民面前行走,以为他们会羡慕自己,可没想到他却引来了他们的嘲笑。
村民们笑得前仰后合:“这个人走路太奇怪了,谁赶紧来教教他到底该怎么走。”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是改变不了环境的,只能融入环境。”就像跛子村的人,他们从不觉得自己有何问题,与之相反,在他们眼中正常人才是另类。农村大学生出生于农村,深知农村的精神环境,他们受不了那样的生活却又无力改变,所以只能选择逃离。这条路非常艰难,他们也心知肚明,但他们并不愿意回去,因为相对于生活的苦,他们更不愿意去承受精神带来的苦。
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别的看法呀?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