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库存分为商业库存和战略储备。交易库存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在原油需求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能够高效运营,同时防止原油供应可能出现短缺;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原油危机。各国原油库存对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其数量的变化与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平衡的变化直接相关。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来自美国石油协会(API)和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的每周原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已成为许多原油交易商判断国际供需的依据。短期原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实际操作。
2. 原油库存和油价
原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公布后,WTI油价选择上下波动,直接影响了伦敦和新加坡布伦特原油的走向,导致油价上下波动。原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原油公司倾向于增加交易库存,减少当前供应,从而刺激现货价格走高,减少期货合约的现货价差;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原油公司倾向于减少交易库存,增加当前供应,导致现货价格较低,与期货价格的价差合理。截至2009年11月末,经合组织国家商业原油库存已达27.38亿桶,比去年同期增加5100万桶,可满足经合组织国家60天的原油需求,超过率最高。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限制。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称,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商业原油库存将保持相对充裕,高库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上涨。
(3) 美元汇率因素?影响油价的实际水平
由于国际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也是影响原油价格涨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美元升值时,黄金、原油、铜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原材料价格将有下行压力;反之,当美元贬值时,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2002年至2010年7月,由于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原油价格稳步上涨。美国为缓解次贷危机而采取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直接导致流动性涌入,引发全球通胀和美元持续贬值,推高商品价格。包括原油和美国油价。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油价跌至新高,2008年7月创下147美元的历史新高。在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油价迅速跌至35美元。因此,美元与油价之间存在典型的负相关,美元疲软将支撑油价。
但是,美元汇率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还不够显着。统计分析显示,WTI原油期货价格与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2,说明在油价波动中,美元汇率对供求关系的作用很小.原油关系。
你了解美国历史吗?独立战争、建国、制宪、内战?
下面是邮寄国际信件说明:为了保证用户邮寄的国际邮件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正确书写国际邮件封面非常重要。因此,应加大向用户宣传此方面的知识。国际邮件封面的书写格式,应按照万国邮政联盟的规定办理,在邮件上写明收、寄件人姓名和地址,书写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书写文字要求。收件人姓名、地址应用英文、法文或寄达国通晓的文字书写。如只用了英、法文以外的其他寄达国通晓文字书写收件人名址时,还应用中文或英、法文加注国名和地名。寄达国名和地名应用大写字母书写。平常函件上的寄件人姓名、地址可以用中文书写,但应用英文、法文或寄达国通晓的其他文字加注国名和地名。寄往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的邮件,也可以用中文按中文习惯格式书写邮件封面,或者是寄件人名址部分用中文书写,但需用英文、法文或寄达国通晓的文字加注国名和原寄地名,以便在寄达国无法投递时可以准确地将该邮件退回寄件人。
二、书写格式要求。国际信封上的“ TO”表示寄往哪里,“ FROM”表示寄自哪里。收件人姓名、地址应写在信封正面,中间靠右偏下的位置,与信封长度方向平行书写。
三、书写顺序要求。收件人名址的书写顺序:第一行写收件人的称谓和姓名,第二行写收件人所在单位名称,第三行写街名和门牌号码,第四行用大写字母写寄达城市(地区)名和国名。收件人的邮政编码应写在寄达邮政规定位置。寄件人姓名、地址应当写在邮件封面的左上角或者写在邮件的背面。
四、书写墨迹要求。国际信件封面上收、寄件人姓名和地址应使用钢笔、毛笔或圆珠笔书写,墨色应使用黑色或蓝色,不能用红色或铅笔书写,也不可涂改。
又:
1.书写格式
(1)寄件人地址姓名应写在信封左上角。
(2)收件人地址姓名应写在信封右下角。
(3)用法文、英文书写时,按姓名、地名、国名逐行顺序填写,地名、国名用大写字母书写。
(4)用中文书写时,按国名、地名、姓名逐行顺序填写。
(5)用法文或英文书写以外的文字书写时,寄达国国名和地名应用中文或法文、英文(字母要大写)加注。寄件人名址如只用中文书写时,必须用法文、英文或寄达国通晓的文字加注我国国名和地名。
(6)寄往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地区的特快邮件封面收、寄件人名址可以用中文书写。
2.信封要求
(1)不准使用旧信封或废旧纸张和有字纸张制成的信封装寄。
(2)信件应装入标准信封内,并将封口粘固。
(3)如用透明窗信封装寄,透明窗必须是长方形的,其长的一边应和信封长的一边平行。信件应适当折叠,使其在信封内有所移动时,收件人的姓名地址仍能通过透明窗清晰露出。
(4)透明窗应该用在灯光下不反光的透明纸制成的姓名地址仍能通过透明窗清晰露出。 这样写:
发信人地址,也就是美国地址,写在信封左上角
J J(你的名字)
XX Lindley Ave,
Juneau, AK, 29203
收信人地址,也就是中国地址,写信封正中间,第一句一定要写
TO: P.R. China
(然后就都写中文了)
中国A省B市C区D小区1幢2单元301号 Spring 收 邮编xxxxxx(一定要那地方邮政编码)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前殖民时代
美洲原住民画像
主条目:前哥伦布时期和美洲原住民
在欧洲人来到这里之前,印第安人等北美洲的原住民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相传他们的祖先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经由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洲,并且在这里生存繁衍,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对于原住民的人口,历史上的统计有很大出入,据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来到北美洲)的估测,北美印第安人总数大约有八百万到一千万人。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健康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各种病菌,在150年内,原住民的人口锐减了90%;他们的村落被摧毁,原本用于畜牧或种植的土地被毁掉了。
[编辑]
殖民地时代(1493年—1776年)
《五月花号公约》
主条目:北美殖民地时代
“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由于一、英国移民移民北美是为了追求自由和财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贫农。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权。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广泛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相信社会契约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护而得人民支持才组成的。
在十八世纪中期,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殖民地议会仍信奉英王乔治三世,不过他们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时英法的七年战争结束,急于巩固领土,使向北美殖民地区征租重税及英王乔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张高压手段。因此引发北美殖民者的不满,如“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言、“波士顿惨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于1775年4月在列克星顿和康科特打响“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奏。后来,这些殖民地便成为美国北美独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个州。
[编辑]
重要历史事件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召开了弗吉尼亚议会,这是世界最早的代议制机构。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国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签署五月花号公约,决定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763年,乔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为想避免与印第安人冲突而增加军费。但此时北美人口和地价激增,农民、商人等是希望积极向西拓展。其中反对最强力的是乔治华盛顿与富兰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国国会通过很多条款来向北美征税及设立海关,是为了弥补七年战争的债;1765年的《印花税法》更为过份,甚至报纸也征税。发表“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言,声言没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国国会就不会纳税。从此北美殖民者与英国的拉锯不限经济利益,事态升华至政治问题-政府的权力的界定。
1767年英国国会无视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通过“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补贴英国本土地税的减免,波士顿和纽约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货,英人出兵波士顿,最后发生波士顿惨案(Boston Massacre)。事情引起反英情绪,英方撤销大部分税款,只保留茶叶税。英方保留茶叶税是为帮助英国东印度公司廉价倾销茶叶。
1773年波士顿茶叶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殖民代表决定终止对英贸易,不接纳“唐申德法案”,号召欧洲殖民者加强武装,准备作战。
1775年列克星顿和康科特战役为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召开,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队的总司令
1776《常识》(Common Sense)一书出版。作者汤马斯·培恩(Thomas Paine),在这本小册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须独立,原因首先英国剥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颠的,美洲上是有法国人,德国人等在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财富的。这本书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响。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言新国家是独立的,完全脱离英国,目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编辑]
美国独立战争
主条目: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后,正在庆祝胜利的美国民兵。
[编辑]
背景
北美殖民地于18世纪逐渐繁盛,在经济上也开始寻求独立,减少对英国的依赖。然而这引来英国不满,因为英国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为它廉价的原材料的供应地,以及商品的倾销市场。英国政府乃率先颁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开拓,并禁止其发行自己的纸币,再对其课以重税及解散其议会,这使得殖民地居民发动了大规模示威。英国当局乃在1773年3月5日派兵射杀反抗英国的波士顿居民,称为“波士顿屠杀”,制造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英国当局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案”(the Intolerable Acts),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州外,12个殖民地的代表会议选派56名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宣言,并建立大陆协会。新英格兰的人民组织了民兵,并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北美殖民者在对英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并且建立起了美利坚合众国。
[编辑]
和平条约
1783年美英于巴黎签署美英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与会者除美英代表外,还有法国与西班牙代表。会谈中,法西代表漠视美方利益,美方秘密与英方交涉,最后美国以平等地位与英国缔约,也受国际承认。
[编辑]
1787年制宪会议
独立后,各州因邦联条例组成邦联政府,各州有独立自主的大权形同散沙。1787年谢斯领导农民起义,加速了制定联邦宪法的步伐,同年十三个州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联邦宪法中一. 采用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的民主政权;二. 采用代议制。这部是世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防止专政的三权分立思想。
[编辑]
1790年权利法案
补充了联邦宪法内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又订明了政教分离原则。
重要历史事件:
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市民与英国驻军发生冲突,英国驻军向北美平民开枪,造成举世瞩目的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来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编辑]
1789年—1861年的美国历史
1863年,南北战争
主条目:美国历史 (1789年—1861年)和南北战争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案让农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国势力从美国西部边界移除,并且提供美国农人一块广大的土地。
几个星期以后,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之间开战了。美国当时的收入仰赖向欧洲输出农产品,因此试图同时对两个战争中的强权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们与它们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间运输产品来获利。当这个行为对两个战争国有利的时候,它们便会准许,然而当这个行为无利于他们的时候便予以反对。
当1805年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被摧毁后,英国希望断绝法国的海外贸易纽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美国的贸易行为,英国于是对美国海岸实施了封锁。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历史
19世纪移居美国的欧洲移民
接下来的四年,爆发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北部各州击败了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双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国人牺牲,并且许多南方土地被毁坏。最后,奴隶制被废黜了,美国也开始了缓慢的重建。
这段时间也是一个空前的移民高潮,有3700万人在1840年与1920年间移居美国,范围包括欧洲、非洲以至亚洲。这除为美国提供充足劳动力外,并令先前未开发的区域得以开发,如加州中部。美国种族之间冲突开始,大量黑人遭受压迫,以便白人农民和大农场经营者可以接管他们的土地。
1865年—1918年的美国历史
1897年田纳西州百年博览会使用电灯。
内战后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向西移民,还鼓励修筑铁路,连接西部至经济较发达的东岸地区。同时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发现了金矿,吸引不少居于东岸的人淘金。1869年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竣工,铁路带给美洲原住民更多冲突,当当地美洲原住民首领和移民签订土地协议时,双方对协议内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财产理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猎。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开发了,许多原住民买了枪械,袭击移民宅地、马车队、铁路和美国骑兵。而美国白人则大量屠杀原住民赖以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万头,到1885年只剩下2000头。原住民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庄稼,他们不习惯种植,不能成为美国公民。原住民与美军长期战斗,使土著几乎灭亡。1890年,最后一次战斗屠杀了200多名苏族人。不久后所有的土著都被赶进保留地。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远结束。
这段时间美国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国内工业发展和一系列的国际投机活动,令美国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出现新的科技(如电报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兴建更大的铁路网络。
在这个时期,美国也成为国际性参与者。在1900-1903征服了超过一百万的菲律宾人,并屠杀了大量菲律宾人。
1918年—1945年的美国历史
1929年经济大恐慌,银行出现挤兑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却因置身事外,损失不多,声望大为增加。在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