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全面自动化实现之前,物流行业需要许多人从事实实在在的运输或仓储的操作。我赞同随着物流业高度发展,从事物流工作的操作性白领的工作职位降到最少,但蓝领或近似蓝领的工作职位也会逐渐降下来。对物流知识和供应链design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物流设计和决策团体。其他的非脑力劳动的各种工作都会降到最低,对于这些岗位的物流知识当然也就无所谓了。现在的读物流就象之前的读电子商务的,而国内不少所谓物流公司其实就是运输公司。 对,我做过一个法国企业的物流,管料管仓库,受财务总监的管。你说有多大出路?而且土就别说了,没必要花大钱去读专门的洋文凭。
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有在掌握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成为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将在市场营销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资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通规律,寻求获得最大空间和时间效用;研究物流内在规律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之关系;掌握物流现代化趋势以及相关的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
该专业学生将学习多门基础课、专业课,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配送中心论、运输经济学、包装学、仓储管理学、国际货物与运输、物流环保、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经过四年的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获得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并适宜到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中心从事物流和相关的运输、仓储、物流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北京物资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2002年,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已有67名毕业生。上海财大于2001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新增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上海财大的物流管理专业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计算机、数学方面的优秀基础,同时对于市场经济要有全面了解,不具备该基础的考生不适合报考该专业。
物流是什么?随着最近国内物流业的升温以及国家政策对物流的大力推进,物流似乎已众人皆知。但物流究竟是什么呢?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物流概念露出迷惑的面孔。物流是仓储加运输?物流是配送?究竟该怎样认识物流呢?下面我可以谈一些我对物流的看法,希望能够给众多对物流感兴趣的人以帮助。
物流理论及概念的形成:
有人误解物流是在近代才有的,其实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像任何一门理论一样,在产生该理论之前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早就已经产生,这才符合认识论的规律。物流也是这样,当人们开始认识物流,研究物流以前,物流活动就在人类社会中充当起非常重要的角色。
1.中国的物流研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中我国也有非常出色的物流运作,早在隋朝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承担南粮北运的国脉操作,就是一条世界闻名的物流大通道。
2.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入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入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我国物流界泰斗王之泰教授,为我国物流理论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现代物流学>目前仍为许多大学研修物流课程时的必修本.
3.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也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
4.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入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入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我国物流界泰斗王之泰教授,为我国物流理论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现代物流学>目前仍为许多大学研修物流课程时的必修本。
5.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也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
物流研究产生在当代有其必然趋势,发达国家之所以开始研究物流是由于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利润逐步减少,而其追逐利润的嗅觉迫使其开始发掘这块被其所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
物流日前发展迅速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使得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消费与生产都已经穿越了国界,同时生产分工的更加细化,物流的运作变得更加复杂,成本日益庞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操作的经济实体,这也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目前物流研究的方向很多,因此社会上出现的概念也较混乱。但我们了解了物流的来龙去脉也就能较清楚的对待。我的建议是了解物流理论的形成历史,并用供应链的角度明确各环节的组成部分,用方案案例的方法去讨论物流操作从而增长我们的物流认识。
1、二者具有共同的理念
综合运输与物流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系统思想指导之上的。综合运输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发展成一个优化的运输系统。而物流则是由各种功能、各种资源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2、二者的发展都为对方创造了条件
运输是物流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现代发达的综合运输基础之上的。因而,综合运输的发展必将促进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的发展也可以使综合运输从中发现新的机会,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切入点。 综合运输与物流的主要区别:
1、内涵上的区别
运输在本质上强调的是面向“任务”,即运输任务;面向“单一客户”,它追求的是准时、完好、经济的完成客户每一次交给的运输任务。而物流更多的是面向“流程”,即企业业务流程,它要求的是物品持续无间断、快速流动并保持与采购、生产、销售节拍的高度同步性。
2、二者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
由于交通运输是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基于使运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考虑,各级政府就成为综合运输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而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是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愿望。通俗的讲,前者发展的主要对动力来自“官方”,后者则来自于“民间”。
3、二者发展的目标不同
综合运输的发展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领域提出的新要求而出现的以提供安全、快捷和高质量的交通服务为目标。物流的发展目标是更好的融入供应链,促进物品无间断、快速流动并保持与采购、生产、销售节拍的高度同步。当然,目标不同,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就不同。
4、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
综合运输发展追求的是现代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之间高度的一体化,使运输对象(货物或旅客)实现“无缝式”的空间位移。而物流的发展追求的则是供应链上所有主体间(包括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高度一体化和柔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