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公司的多元化销售模式使其销售业绩持续攀升。但是,雅芳产品从各地分公司到专卖店、专柜的过程中,却常常发生问题。
究其原因,雅芳公司发现是经销商的满意度发生了偏移,而这种偏移主要是物流不畅导致的。雅芳公司规定经销商必须到各地分公司取货,但由于经销商分布很广,取货时,有的经销商常常要坐一整天车才能到达分公司仓库,有些没车的经销商拿到货物后还要租车运回、自行装卸,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困难。
不仅经销商感到吃力,雅芳公司也感到运作成本太高。雅芳采用这种方式通过长途陆运或空运将货物从广州工厂运到各地分公司的仓库,然后通知经销商到各分公司提货,要配合这种物流模式,雅芳在中国的75家分公司就要建75个大大小小的仓库,分散的库存导致信息的不畅通,雅芳销售额流失巨大。加上多个环节操作使雅芳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这种消耗大、速度慢、管理难的物流模式严重阻碍了雅芳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初,雅芳公司决心重组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研究,雅芳公司最终拿出了一套叫做“直达配送”的物流解决方案。雅芳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郑州、西安、武汉等城市共设立了8个物流中心,取消了原来在各分公司设立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仓库。雅芳生产出的货物直接运输到8个物流中心,各地经销商、专卖店通过上网直接向雅芳总部订购货物,然后由总部将这些订货信息发到所分管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据此将经销商所订货物分捡出来整理好,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经销商手中。
这其中涉及的运输、仓库管理、配送服务,雅芳全部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3PL )企业去打理。
“直达配送”项目确定以后,雅芳公司还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了中邮物流和大通国际运输为公司提供3PL服务。
2002年3月,雅芳首先与大通国际运输在广州试点,随后又逐步覆盖广东其他城市,再到福建、广西、海南。以2002年5月,中国邮政物流开始为雅芳提供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直达配送业务,并逐步渗透到东北、西南等地。中邮物流重组了雅芳产品销售物流体系,并与雅芳实现了信息系统对接,还开通了网上代收货款服务。到目前为止,共速达与心盟物流也都成为雅芳的3PL提供商。
另外,在中国邮政物流与雅芳公司前期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国家邮政总局委托重庆市邮政管理局为雅芳产品在重庆市的指定专卖店、分公司所属专柜、经销商管理专柜进行“门对门”的产品配送服务,市邮管局指定邮区中心局全面负责并实施雅芳产品在“重庆分拨中心”的配送任务。这不仅仅是一次为邮政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绝好机会,也是邮政物流一次难得的锻炼机遇。中心局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出台了一系列雅芳产品运输、配送、仓储及服务方案:改造整修1100平方米仓储库房,提供特殊产品恒温保存空间;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的司押人员担负配送任务;制定多种配送流程方案支持雅芳配送时限等。
中心局在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和资金收付结算等物流环节均制定了科学、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监管制度,确保在每个环节注入“精益意识”,以优质服务和良好信誉打造精益物流品牌。在雅芳一体化物流体系中,该局还指定专人负责网上数据信息管理,实现了数据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经过3个多月的初期运作,雅芳产品配送服务得到了国家邮政总局的肯定和雅芳公司的认可,配送准时率99%,物品完好率100% ,信息反馈率98 % ,客户满意率99 % ,均达到国家邮政总局的要求。
目前,雅芳产品配送业务已辐射至四川省和贵州省,重庆邮政作为西南地区雅芳产品配送分拨中心的服务范围已覆盖川、黔、渝两省一市。近期,雅芳产品配送将辐射至云南,从而实现重庆邮政一体化物流向西南地区的顺利延伸。
可以说,大通国际运输和中邮物流已为雅芳公司提供了包括干线运输、仓储、配送、退货处理、信息服务、代收货款等多项服务,雅芳的供应链开始变得紧凑起来。重新调整物流系统给雅芳公司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过去70多家分公司仓库减少为8个区域分拨中心后,物流操作人员由过去的600人减少到182人,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物流资产占用。
而且,在配送时间上,实行直达配送前,如果厦门的一家经销商要货,必须先通过雅芳厦门分公司订货,由分公司统计好各经销商的订单后给总部下订单,再由广州工厂将货物运到厦门分公司,分公司通知经销商自提。这样的过程通常需要5―10天左右。实行直达配送以后,从经销商上网订货到送达只需要2―3天时间,降低了缺货损失。
事实上,在将物流外包到物流公司以后,雅芳开始专注于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业务,各分公司也从过去的繁琐事务当中摆脱出来,专注于市场开拓,一年间产品销售量平均提高了45% ,北京地区达到70 %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通过雅芳物流转换的成功,可以看出物流对于企业,尤其是对于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供应链先破后立:雅芳如何压缩成本
在1998年被勒令业务转型的诸多直销商里,转型后最成功的就是雅芳——到2003年,雅芳已经在中国大陆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分公司,并设立了5000多家专卖店和近2000家商场专柜。
但在部分雅芳自己人眼里,这并不是什么奇迹;而奇迹在于:在更复杂的业务环境下,到2003年底,雅芳将自己的运营成本整整降低了约30%!其中大部分来自物流成本的降低。
自己人眼里的雅芳物流
据一些雅芳公司员工介绍,在1998年以前,就有相当数量的雅芳**,在扩展某些中型城市业务的时候,建立起了自己的专卖店。也就是说:当1998年被禁直销转做批发和零售时,在最难操作的零售业务方面,雅芳基层销售人员(后来的经销商)的“零售知识”并不是零!
而这批人,也是最先对雅芳物流弊病有深刻体会的人——那时,恐怕雅芳自己的高层还没意识到这些。
例如,在1996-1997年间的湖北某中型城市开辟雅芳市场的莘峰,她在自己家乡做成几笔大单(集团购买,类似批发业务)后,就开办一个雅芳店面。她的目的是:雅芳**可以提货,客户也可以直接来购买。
这样,即可以减轻雅芳**到省会去取货的困难(相当于设了个经销商中转仓),也解决了客户有时想买但又找不到**,或等**上门了,但客户又由于时间的延误而不想要货的问题(相当于零售店)。按莘峰的话:“店面开张确实提高了雅芳推销的时效性。”
既然做了零售店,就天然具有一种对顾客的承诺:在固定时间、地点,我这里能给你提供相应的商品。但当莘峰去武汉分公司补货的时候,却出现问题了:
对在外地的雅芳**,当时雅芳分公司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措施上还是很欠缺。比如雅芳**要赶下午的火车回去,这就使她们盼望公司可以开设外地买单服务台,提供包括优先提货、免费送到车站等服务,“但是没有”。
另外,外地雅芳**来分公司取货,本身成本就高,但即使事先有沟通,可是在她们去了以后,货却往往被一些省会的经理和非销售人员利用便利和非正规手段截取,发往别处。那外地雅芳**就只好等着,这极大地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而分公司的经理们实际上也有苦衷:他们在当地租用的仓库成本非常高,因此很希望周转速度能更快一点,这就迫使他们尽量把商品更早的发出去,哪怕来要货的是“非正常渠道人员”。至于外地雅芳经销人员是否有抱怨,就不能管那么多了。
工厂仓库
分公司仓库
雅芳**/门店仓库
工厂仓库
分公司仓库
经销商专卖店/商场仓库
在1998年改营批发零售后,雅芳的外地经销商(很多是原来的雅芳**,只不过现在自己做店面)依然遵循着老的提货方式——自提自运。其物流运作稍有复杂,但结构未变。
有一个例子是,一位住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的雅芳经销商,去位于乌鲁木齐的雅芳分公司取货,必须带着一大堆钱,坐整整一天的火车到喀什,然后再转坐12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目的地,而这样来回离店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星期。这给经销商造成了很大困难并且浪费了他们的管理时间。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2年初。
双重成本压力
经销商体验的成本并不仅仅是资金成本,还有他们所强烈感受到的时间和辛苦。如果在这几方面投入甚大,超过经销商的忍耐程度,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来转嫁这些成本。
他们的转嫁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接受窜货:就是接收其他价格优惠地区的货物,这肯定影响当地的价格体系,实际上影响的是当地渠道体系对品牌的忠诚度。
2、接受假货:即用低进价的假货销售毛利来抵消正货的运营费用。
3、转换品牌:即投入其他化妆品品牌的渠道,替它们做专卖、做商场。
这几种方式到最后,无疑都是将“投入”的球踢到了雅芳公司自己脚下,也就是说:这些方式都将大大提高雅芳公司的运营成本。
更明显的成本负担来自雅芳自己的物流运作体系。这个体系即:雅芳通过长途陆运或空运的方式,将货物从广州运到全国75个分公司的仓库,然后由经销商到所属区域的各个分公司提取货物,并在专卖店或专柜向顾客出售。
随着雅芳在中国销售额的扩大(2001年销售收入8亿元人民币),各地经销商的要货量也在上升,为了防止大面积缺货,并维持分公司的安全库存,分公司向工厂订货的数量更被放大,这就导致了著名的“牛鞭效应”——分公司仓库的库存额大幅度增加,因此也就要求租用更大的仓库。
此外,分散在各类城市的75个大大小小的雅芳分公司仓库,使得雅芳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去从事仓储、出纳、打单等营运作业。显然,这种以“分公司仓库”为中心的物流模式消耗大、速度慢、管理难,越来越不能跟上销售的步伐。
向客户 “献殷勤”
雅芳必须先解决经销商的问题——自从变为批发零售业务后,雅芳实际上就是在贴近于一个一般的化妆品制造商,中国的中高档化妆品品牌越来越多,经销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经销商)向谁表忠诚,全在于厂家是否能提供更好的运营服务——天平在向掌握“终端话语权”的经销商这端下沉。
从2000年底开始,雅芳经过将近一年的摸索、研究,决定通过重新整合物流来提高竞争力。为此,雅芳自行开发了一套基于因特网的经销商管理系统(简称DRM系统),并拟定了一份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于一体的企业物流解决方案。雅芳把这套方案称为“直达配送”。
在“直达配送”项目的脚本下,雅芳给自己设定了三个目标: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企业库存量、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借助物流改革一步到位。
2000年10月开始构筑的DRM系统,其实就是实现企业组织与庞大分销体系的在线管理,它降低的是包括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通过DRM系统,经销商可以在因特网上查询产品信息,了解最新的市场促销活动。此外,借助DRM中的支付功能,经销商可以在网上订购产品,并通过银行的网上支付业务实行网上结算。
与推广DRM系统同时,雅芳取消了原来在各分公司设立的七十五个大大小小的仓库,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郑州、西安、武汉这八个城市设立八个区域服务中心。每个区域服务中心覆盖相邻省市的产品配送。
从2002年3月开始,雅芳开始和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实验“直达配送”的业务模式。
新的业务流程是:雅芳生产线上的货物直接从广州运输并存放到八个区域服务中心,各地经销商通过DRM系统直接向雅芳总部订购货物,然后由总部将这些订货信息传到区域服务中心,各中心根据经销商所定货物,进行包装、分捡、验货,然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经销商手中。
那位住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的雅芳经销商,如今进货时,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肩扛手提了,只需要上因特网下订单,在线通过银行网上支付业务付款,然后就可以等着第三方物流公司在72小时内将货物送到店里,最后在网上签收就可以了。
这个物流体系的
作者:bingirl 回复日期:2005-3-22 18:50:00
这个物流体系的一破一立,最关键的角色就是第三方物流商。因为一开始,直达配送只是个预期中的理想状态,实施的整个过程,雅芳要确定:分公司仓库取消后,谁来做自己区域分拨中心?谁的物流网络能覆盖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谁能往新疆一个偏远的地方送货?谁能在送货时安全地代收货款?谁的配送系统能支持网上支付?更重要的:谁能在提供这些服务的前提下要求最低的费用?
在雅芳选择的2-3家第三方物流商中,最能符合要求的就是“古老的“中国邮政。雅芳发现:中邮这个在全国拥有57136处邮政营业局所和34540处储蓄网点的巨型物流公司可以帮自己做到很多事情。这其中包括网上支付:中国邮政有一个可提供资金结算的绿卡网,可提供交易双方网上资金安全划转,也可以遵照交易双方选择,提供电子汇款服务;利用投递网络,提供送货上门时代收货款服务,同时解决企业投送商品与收款的难题。
成本的下降点
目前,雅芳的营运成本占销售总额比例从8%降低到了6%,这是个非常惊人的转变。那么这些“节省“都省在哪里?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库成本、库存存置成本以及提货报关服务成本。其中运输成本一般占3%-5%,存货成本占30%,而仓库成本最大——至少60%,因此仓库成本(包括人事费用和仓库租金)也是可以下降最大的一部分。
雅芳八个区域服务中心的分拨库(五个为租用中邮物流的库),其仓库管理都是第三方物流商负责执行。这样,以前雅芳75个分公司共有600个员工负责收费、仓库、管理、打单等营运工作,现在员工数量锐减至192个人。这些员工工资一年最少一万/人(工资、资金、福利及保险支出),则现在节省至少408万。
不仅如此,雅芳还保证了更大的客户满意度,因此使近期的客户流失率大大降低,这节省的运营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亨利·明茨伯格:先破后立
2006-10-11 9:14:13
自从法约尔离开他的总经理办公室,把管理从企业经营中单独出来进行研究以后,管理成为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数追逐管理真谛的学者、企业家都为它不懈地努力着却常常不得要领。原因很简单,在企业、组织里,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由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形成的组织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管理是一种困难、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默契。
管理学者可以为管理现象给出合理化的解释,但是管理者更需要的是实用工具。明茨伯格的形容尤为贴切:“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这其中人们演绎的不同方式足以让管理学者们挠头。所有的战略、原则、目标等等在管理者面前都是苍白无用的。所有经他们归纳的理论观点,或许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暂时的光亮,聪明称职的管理者可以借着这点光不断地绕过障碍前行。但是角色的演绎却完全取决于管理者自己的理解。
明茨伯格这样比喻,管理更像是乐高玩具,而不是宜家模式:宜家要求客户把切割整齐、合乎尺寸的部件组装起来,就可以得到成品家具了。但是真正的管理更接近于玩乐高积木,部件的组装可以有无数的方式,而建立有趣漂亮的结构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管理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而首先它是一种充满常识的实践。
明茨伯格对管理的本质这样理解:管理是科学,是艺术,是技巧。科学需要通过研究来发展系统性知识,但管理甚至不是应用科学,管理科学只是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提供秩序。管理是艺术,建立在眼光、远见、直觉的基础上。艺术鼓励创造性,最终会产生洞察和远见。而技巧则以实际的经验为基础形成联系。艺术进行的是想象,科学进行的是规划,技巧进行的是探险。科学可以系统学习,但是艺术和技巧却不那么容易学习了,是管理者经难积累和思考行动的结果。
管理实践的特色在于它的模糊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理论,它要求对人的了解。当许多管理理论不断地封存在象牙塔里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纷纷参与进行研究管理,人们开始从人际、领导、组织、激励各种人的角度介入理解管理,成为点亮管理者眼前黑暗中的光亮。
虽然德鲁克在1954年就曾经说过“‘直觉’管理者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是50年以后,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依旧屈指可数。1908年,泰勒拒绝教授科学管理这门课,坚决认为管理只能在车间里学到,虽然这有点过于偏执。但是真正可以运用在管理实践中的理论是管理者自己生成的。明茨伯格用他的IMPM继续对管理理念进行实验、质疑、开拓、思考,打破旧有限制,但是管理者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寻求突破。
明茨伯格常说自己最富于创造性的想法是在运动中产生的,无论是骑自行车、驾驶独木舟,还是徒步远足、越野滑雪,他都会有独辟蹊径的念头。1987年,刚完成8天自行车行程的明茨伯格在途经爱丽舍宫时,看到很多警察正在守卫一条无人的街道。他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人回答他。他决定去探个究竟。于是,明茨伯格独自一人在这条林阴道上驰骋,最后在路的尽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位加拿大教授差点儿就成为第一个沿着爱丽舍宫进行“环法自行车大赛”的人物。在他的研究中,这种自始至终的质疑让他不断地抛出反叛的论调。他更像是个破坏者,但正因为有了他的“de”(破坏),才能有管理者在管理现实中的“re”(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