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对军火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
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
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内山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 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产业构造委员会内设立了“物的流通分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同年成立的另一个日本类似的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
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觉得“物的流通”也有点长,于是就干脆简称为“物流”了。“物流”这个词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实现了从萌芽起步到快速发展,从理念传播到实践探索,从一路追赶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变革,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跨越的轨迹:70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酝酿萌芽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生产、分配等实行计划管理,计划部门管指标、物资部门管调拨、交通部门管运送。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以铁路和水运为骨干,其他运输方式为补充的运输体系,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物资储存与调拨,物流活动以传统的物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为主,参与主体均为公有制企业,实行政府定价,专业化分工不强,物流运作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基本满足这一时期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起步发展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1978年,国家有关部门赴国外考察学习后将“物流”概念引入国内,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此后,中国物流研究会等研究组织相继成立,物流专业期刊杂志开始创办,一些高校先后开设物流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有关部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国内物流业发展,开启了我国物流业理论探索与产业实践的新征程。随着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物流业初具雏形,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企业更加多元,货物运输量从1978年的32亿吨增长至1999年的129亿吨,增长了3倍左右。快速成长期:从2000年到党的十八大前。新世纪伊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带动物流业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密集制定出台大量政策举措,成立“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我国物流业发展开启“新纪元”。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物流业第一个国家级规划,随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专业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为物流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在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下,实现了从物流弱国到物流大国,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的跨越式转变。提质增效期:党的十八大以来。2014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系统提出物流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了一段时期内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围绕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出台物流业降本增效实施方案,启动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等。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物流的基础性和准公益性地位,为新时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在127个城市布局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2019年两会前夕,国务院24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出台《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明确将物流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物流工作的总目标。这一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