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快递给别人有很多种方法,只要有对方的收件地址、名字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就可以了,可以拿着你要寄的东西去附近的快递站点,告诉工作人员你要寄快递,提供地址给他们就行,还有就是在丰巢下单自己邮寄,或是选择快递上门取件,建议使用快递上门取件比较方便,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手机的支付宝,点击我的快递,如果这个页面没有可以点击“更多”,在里面可以找到;
2、点击预约寄件;
3、填写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信息,寄件人就是你自己,收件人就是你要把快递寄给对方的那个人,然后选择寄什么快递,在里面打勾就行,勾选同意须知点击确认;
4、物品信息根据自己寄的东西来选择,如衣服就选服饰,文件就选择文件,选择上门取件的时候,是两小时内或者两小时后、明天等,自己选择时间,点击下单就可以了。
在线下单寄件还可以看到大概的运费是多少,只需要等快递上门取件寄走,是比较方便的。
有个80后的朋友第一次自己使用公众号下单寄快递,由于操作失误下错了订单,就找我吐槽了2句。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顺丰、通达系都是这样啊,寄件人在上,收件人在下。但仔细想想,做快递物流这么多年,各家企业的下单、查单等主界面,真的是惊人的相似。但相似就真的是好的(符合用户认知的)吗?于是我就针对今天的小故事,在内部展开了一轮小小的头脑风暴。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货,有人提到电商(淘宝)的一键退货,丰巢柜自寄,寄信等跟寄递相关的经历和关注点。
大部分人都提到说在寄快递时都更关注收件人,且根据用户在不同终端的浏览习惯,理论上也该把重要信息放在用户最容易注意到的位置才对, (注:用户在PC端浏览时,视线流成F型,在移动端的视线流一般从上向下,在左上和右下角,也会生成对角线关注点) ,那为什么各大快递网站和公众号上,都还是把寄件人放在收件人上面,引导用户先关注寄件人呢?
我们把记忆拉回10年或者20年前,最早的被大众所熟知的寄递服务当属信件了。下图是我找来的信的内页和信封的模板,我们会发现信件都是收信人信息在上,也就是先写收信人信息。
直到90年代宅急送、顺丰及通达系起网后,大众接触到的面单,从5联单到3联单,再到现在的电子面单,我们会发现一个共性,不管是纸质的手写面单,还是线上下单,都是先引导填寄件人,再填收件人。除顺丰的纸质面单外,其他线上线下面单的寄件人区域和收件人区域都是一样的层级。
虽然知道了用户在发货时更关注收件人信息,而这也更符合普通用户的基本认知。那作为产品经理,你会轻易改变设计方案,调换收件人和寄件人的显示位置吗?
我不会。
低头看看正在码字的键盘,字母排序一点不符合用户对26个字母的认知,从使用频次来看,甚至还违反人体工程学,但还是被沿用至今。虽然这期间也出现过其他从理论上来看更优的键盘,但由于人们的操作习惯,导致替换成本太高了。除非有绝对的优势,否则略胜一筹的产品很难撼动用户习惯。
17年初在某通做网站升级的时候,我们在不改变用户习惯的基础上,尝试了微创新,对老用户尽可能的弱化寄件人信息,让用户更聚焦在核心内容上。但没有统计下单时长等数据来验证,单从用户问卷回收情况来看,整体是相对提升的。
另一个案例是UPS公众号下单,分了2种场景,预约取件的只需填寄件人信息;而在线下单的跟国内快递公司公众号类似,唯一的差异在,寄件人信息默认是展开,而且默认带出我注册时的手机号和姓名(国外都是先注册才能下单)。虽多一步点击,但起码今天故事的主人翁(我那位下错单的朋友)不会在这个点上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