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地理坐标:东径118°20′~118°40′,北纬32°10′~32°45′。南北最长处55千米,东西最宽处30千米。县境东邻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接滁州市、明光市,南连南京市浦口区,北与江苏省盱眙县比邻。来安县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位于南京1小时都市圈核心层,104国道连通南北,312省道横贯东西,洛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距南京市区60千米,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千米,距津浦铁路18千米,距省城合肥145千米。内河航运有汊河港、水口港可直达长江。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
来安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2006到2010年平均气温16.1度,均比常年平均偏高。平均降水量1036.1毫米,与常年持平。
2006--2010年气象要素表 年份 平均气温(度) 最高气温 (度) 最低气温 (度) 降水量(毫米) 2006 16.3 37.1 -6.1 1070.5 2007 16.6 37.7 -4.9 982.1 2008 15.8 36.1 -9.4 1044.7 2009 15.9 37.3 -9.5 992.0 2010 15.7 38.2 -7.4 1094.8 平 均 (极值) 16.1 38.2 -9.5 1036.8 2006--2010年,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有:
2006年6月8日17时左右,半塔镇、兴隆乡出现冰雹天气。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 2007年7月9日,全县普降暴雨,部分乡镇大暴雨。南部圩区内涝,56000亩水稻受灾。
2008年1月25日--29日,连续降雪,总量为29.6毫米。其中:1月28日降暴雪,降雪量16.4毫米,地面积雪深度26厘米,超历史极值。本次暴雪使49.2万人口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3万公顷,倒塌房屋310间,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
2008年6月21日雷官镇出现强雷暴,一张姓村民遭雷击身亡。
2008年7月31日到8月2日,全县暴雨、特大暴雨。9个乡镇降水200毫米以上,三城乡509.6毫米。有12个乡镇和1个农场受灾,受灾人口28.466万。 1人因灾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0公顷,成灾面积15333公顷,绝收8667公顷。倒塌房屋1893间。死亡大牲蓄156头。直接经济损失2.98亿元。 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25.5%;财政收入15.04亿元,增长18.7%;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15.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7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0元,增长14.2%。
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百亿俱乐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5亿元,近三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首超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超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县域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1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市第3位。
2013工业经济提档升级。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2%。新增规上企业28家,总数达121家,总数和新增数均位居全市第二。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8家,其中金禾、中普分别超30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4个,完成投资26亿元,增长12%。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6个,67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25%。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市级技术中心4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市第2位,金禾公司“麦芽酚系列生产工艺及技术创新”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私营企业397家、个体工商户1663户。
现代农业增产增效。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年丰”。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总数达5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增长42.5%。新增土地流转7.6万亩、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546户。半塔绿茶、金弘安大米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罗庄”牌葡萄商标获批省级著名商标。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跻身省级行列,嘉吉动物蛋白产业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林桥苗木示范区成为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桃花蔬菜示范区、相官威光绿园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农业物联网项目完成县级控制中心和林桥苗木、桃花蔬菜示范区技术应用点建设。获批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14.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2户。南京湾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一期精品商业街基本建成。金太阳装饰城入驻商户达589户,全年营业额25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12%,保障房、商品房建设同步推进,完成投资额、开发面积、销售收入等6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多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土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9919万斤,平均亩产106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586斤。
1950~1951年,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劳动人民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不断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57年,全县生产粮食23794万斤,为1949年粮食产量的2.4倍。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受“五风”影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61年底下落到10608万斤。之后,在纠正“五风”的基础上,调整了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生产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弊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33610万斤,油料作物产量891.6万斤,粮油作物总产34601.2万斤。 1978年以后,全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198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62053万斤,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259万斤,两项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和1978年相比,粮油作物总产量接近翻一番,等于1949年粮油作物总产量10399.2万斤的6.3倍。
截至2012年底,全年预计农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5.2%。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粮食总产44万吨,增长5%,水稻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民国时期,来安县的工场、作坊大都为前店后坊(场),自产自销,产供销均由业主安排,生产组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1950年至1953年,工业管理形式与民国时期基本相同。1953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进行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共成立2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这些集体性质的企业被纳入计划经济管理范围,企业主管部门向所属企业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对此无权更改。主管部门在下达指令的同时,负责对所属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除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可以就地采购部分原材料,自产自销一些支农产品和民用生活品外,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由主管部门统一采购,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和销售。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在生产上围绕生产计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件工资制。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369万元增至404万元。
1958年,县委号召各行各业“大办工业”,县城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转为地方国营工厂,乡镇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管辖,同时兴建起数十家工厂,其中县属国营工厂共有28家。这一时期,部分工厂或因资金、原料不足,或因设备简陋无法生产而先后停办。这一时期,由于县委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党组织包揽一切行政、生产事务,企业重完成计划不重效益,重产品数量不重产品质量,浮夸和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从1961年起,根据国家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有关规定,对1958年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县地方国营企业只保留了电厂,印刷厂和酒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的手工业企业全部恢复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各企业在各自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为保证产品种类全、数量多、质量好和圆满完成规定利润,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分配上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生产。1964年,全县手工业系统的年产值和利润分别由1957年的23.71万元和0.43万元增至25.63万元和0.47万元,当年上缴税金0.68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后两年中各企业无政府主义泛滥,“造反派”头头操纵企业大权,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下降。196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652万元下降到600万元。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恢复,生产有所回升。1969年以后,由于开展对“物质刺激”,“利润挂帅”的批判和把合理的规章制度视为是对工人的“管、卡、压”,再度造成企业管理混乱。企业负责人只能以所谓的思想工作代替管理制度,造成部分企业连年亏损。县农机车辆修造厂1971年至1977年累计亏损10余万元。
从1979年起,县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通过整顿,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恢复,产品质量、产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等项经济指标逐步得到落实。各企业还先后实行了“包产到人,企业效益和个人利益挂钩”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0年,二轻工业系统年总产值、利润、税收分别由1978年的504.99万元、29.97万元和42.41万元增至714.01万元、42.05万元和58.49万元。
从1982年起,县政府针对预算内国营企业的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财经纪律、劳动纪律、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县轴承厂由于在1970年至1982年的12年间累计亏损34.2万元,被列为整顿试点单位。1982年,县政府和县经委向该厂派驻了整顿工作组,该厂通过整顿,于1983年实现产值27.4万元,比上年增长93%;产品销售收入40.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4%;获利润3.16万元。此后,在取得整顿经验的基础上,各企业相继开展整顿调整工作。在生产上,立足于内部改造、挖潜、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各企业设立生产综合奖、超产奖、增产节约奖、质量管理奖、发明创造奖等,部分企业还根据不同生产车间和工种,实行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和包干盈利提成等多种工资形式,这些分配形式调动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进一步发展。
1984年,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来安县有关部门于同年6月在10个县属国营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5年,全县各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的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企业开始逐步脱离“统购包销”的轨道,实行产品自产自销,以销定产;产品逐步面向市场和用户。1985年,县各工业企业经过连续6年的调整整顿,经营管理基本走上正轨,有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活力;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4391万元。
来安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7.8%。规模工业增加值超全省1.7个百分点。一产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总量达93家。 来安县商业兴起于清末民初。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来安县后,来安县商业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来安县在国民党统治下,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繁多,商业未能得到恢复。民国37年统计,全县私营商业只有1090户,从业1314人;且均为父子店、夫妻店。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供销合作社商业,开展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断开拓商路,扩大网点,使来安县商业日趋繁荣。1958年以后,由于商业体制多变,来安县商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管理混乱,经营水平下降。1978年以后,由于进行了商业体制改革,建立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为主体,以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85年,全县商业、饮食服务业共有经营单位4516个,从业人员12457人;农副产品收购额711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1913万元。与1977年比较,经营单位增加3511个,从业人员增加9832人,农副产品收购额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是1977年的4.7倍和2.9倍。
截至201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0.5%,新增限上企业22户、个体工商户790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92%和65.8%;利用外资2810万美元。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县累计旅游接待人数90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33%。全县22个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89.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房屋销售面积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5.8%,实现销售金额3.4亿元,同比增长289.8%,完成投资9.9万元,同比增长169.1%。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也有较快发展。
导语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安徽近年打造以汽车工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煤化工业为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你知道安徽有哪些产业园吗?下面51Dongshi编辑就从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园区等类型为大家介绍安徽产业园区的概况。
安徽产业园概况产业园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安徽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截止2020年末,安徽省产业园的数量达3300多家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369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
安徽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居民企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以下企业认定为高新企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和安徽形象,企业本身也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202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59家,较2013年净增6541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8%,较2013年提高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2013年增长1.64倍、1.56倍。
安徽知名高新技术企业(部分)公司名称公司名称公司名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更多安徽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保税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截至2020年12月,安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
安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青岛占有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时间:1993年4月
区域面积:258.57平方公里
产业体系:形成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现代服务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绿色节能建筑、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十大产业。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时间:1993年4月
管理面积:138.28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光电信息、5G及人工智能+、光伏、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前景良好。
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在一些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从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开始,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共设立16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安徽占有6个,这些高新区不仅引领着各市的发展,同时为安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时间:1992年5月
总面积:327.756平方公里
产业集群: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时间:2001年
总面积:35.19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以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大数据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为四大主导产业。
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990年起,中国先后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等6种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2年起新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60个,其中综合保税区147个,安徽占有5个。
合肥综合保税区设立时间:2014年3月17日
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
合肥经济出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设立时间:2010年7月5日
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
园区功能:加工制造、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等。
更多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安庆综合保税区
安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自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10)发布实施以来,2015年、2017年、2019年、2020年共推出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已成为旅游行业继5A级景区之后又一金字招牌,是旅游产品改革创新、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截止2020年12月,安徽共有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合肥市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产业园概况高新企业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园区各城市产业园区推荐阅读安徽省级开发区省、市级开发区是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管理的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发挥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重要作用。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省级开发区1991家,其中安徽占有96家。
安徽省级开发区名单园区名称园区名称园区名称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经济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安徽南陵工业园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工业园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五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安徽凤台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安徽淮南毛集经济开发区安徽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安徽马鞍山雨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含山工业园区安徽和县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金桥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安庆临港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安庆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安徽潜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安徽岳西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工业园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安徽休宁经济开发区安徽黟县经济开发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安徽定远盐化工业园安徽凤阳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明光经济开发区安徽阜阳经济开发区安徽颍东经济开发区安徽颍泉经济开发区安徽临泉经济开发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阜南经济开发区安徽颍上经济开发区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安徽灵璧经济开发区安徽泗县经济开发区安徽裕安经济开发区安徽叶集经济开发区安徽霍邱经济开发区安徽舒城经济开发区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安徽亳州经济开发区安徽谯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涡阳经济开发区安徽蒙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利辛经济开发区安徽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东至经济开发区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泾县经济开发区安徽绩溪经济开发区安徽旌德经济开发区加载更多安徽物流园区物流园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园将在现代物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11月,根据申报通知要求,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竞争性比选,拟确定宝特芜湖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八家物流园区为第四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至此,安徽省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到20家。
园区名称批次安徽华源现代物流园第一批合肥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第一批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港口物流基地第一批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第一批蚌埠皖北徽商物流港第一批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第一批合肥港物流园第二批皖北合一冷链物流园第二批淮北杭淮惠龙物流园第二批明光广大现代物流园第二批马鞍山钢晨物流园第二批芜湖三山综合物流园第三批马鞍山郑蒲港新区临港现代物流产业园第三批宝特芜湖现代物流产业园第四批中外运物流华中中心物流园第四批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项目第四批徽运物流园(合肥公共物流园)第四批芜湖市中桩港后物流园第四批皖北快递产业园第四批滁州华塑物流园第四批青龙山商贸物流园物流集聚示范区第四批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以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在中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2021年1月22日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获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合肥包河创意文化园成为全国19个获得创建资格的园区之一。
合肥包河创意文化园安徽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是新时期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农民增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2021年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安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经遴选推荐、评估评审、审定公示等程序,确定无为市开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3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安徽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地市/省有关单位园区名称芜湖市无为市开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滁州市来安县大英耘泰现代农业产业园亳州市涡阳县楚店现代农业产业园合肥市肥东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安市金寨县麻埠六安瓜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淮北市烈山区榴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安市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市旌德县三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市郎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亳州市蒙城县乐土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市绩溪县龙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宣城市泾县汀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庆市宜秀区杨桥现代农业产业园阜阳市颍州区西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安市裕安区林寨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庆市潜山市塔畈现代农业产业园滁州市明光市潘村洼现代农业产业园池州市青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阜阳市颍东区正午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庆市太湖县熙岸现代农业产业园芜湖市鸠江区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池州市贵池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蚌埠市固镇县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庆市岳西县菖蒲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监狱管理局白湖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合肥市巢湖市环湖北岸现代农业产业园滁州市南谯区乌衣现代农业产业园滁州市琅琊区三官现代农业产业园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现代农业产业园淮北市杜集区高岳现代农业产业园淮南市潘集区高皇现代农业产业园淮南市寿县迎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铜陵市铜陵郊区陈瑶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宿州市泗县刘圩现代农业产业园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现代农业产业园宿州市萧县杜楼现代农业产业园阜阳市临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加载更多安徽电子商务园区近年来,安徽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已成为安徽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器。2019年12月27日,安徽省商务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按照评审结果,拟确定安徽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等53家企业为2018-2019年度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安徽春潮飞天电商文创园等32家园区为2018-2019年度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2018-2019年度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议名单申报地申报园区名称合肥安徽春潮飞天电商文创园淮北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淮海壹号)亳州利辛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宿州安徽微谷电商物流创业园宿州泗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宿州宿州(_桥)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宿州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安徽蚌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蚌埠蚌埠电子商务产业园阜阳阜阳国通电商产业园淮南淮南市“江淮云”电子商务园淮南寿县“互联网+”产业园滁州滁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滁州天长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滁州凤阳县隆盛电子商务产业园滁州明光电商产业园六安金寨大别山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六安霍山县大别山电商产业园六安六安康桥特色(婚纱)产业小镇六安舒城徽网在线电子商务产业园马鞍山马鞍山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芜湖芜湖萤火虫电子商务产业园宣城泾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铜陵安徽铜草花电子商务产业园铜陵铜陵“铜官数谷”电子商务产业园铜陵枞阳电子商务产业园池州东至县汉唐电子商务产业园池州贵池区电子商务聚集区安庆安徽中合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庆望江意达童装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庆48号电商文化园黄山黄山文创小镇电子商务产业园加载更多安徽各城市产业园区合肥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地标推荐阅读安徽体系文章推荐01安徽著名人物汇总安徽名人02安徽GDP房价人口安徽大数据03安徽旅游攻略大全安徽旅游04安徽旅游景点大全安徽景点05安徽著名品牌大全安徽品牌06安徽美食最全攻略安徽美食07安徽传统文化盘点安徽文化08安徽学校名单汇总安徽教育09安徽便民服务信息安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