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之货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它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装配、运送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通过配送,物流活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物流配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大批量、少批次物流配送活动逐步被小批量、多批次所取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占有市场份额,物流配送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中心环节和最终目的。
石油企业物流配送的合理化标志
积极构建符合石油企业要求的物流配送机制,实现由二级单位领料到物资公司统一配送的变革,“变领为送”。根据所需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配置、加工、备齐,以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准时送达到指定地点。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照一般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志。
一、库存标志:实施配送后,物资库存总量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二级单位库存总量之和,库存周转速度高于实行配送前各二级单位库存周转速度。
二、保证供应标志:实行配送,应确保对各二级单位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提高而不是降低。
物流配送的保障能力,是科学、合理、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具体来讲,如果保障能力过低,就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如果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求,属于资源的浪费,也是不合理的现象。
三、社会运力节约标志: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用物流配送予以解决。
四、物流合理化的其他标志:主要包括,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是否减少了物流损耗;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效果;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是否降低了实际物流中转次数;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等。
开展石油企业的现代物流配送
一、进行物资的直达配送:对品种单一、需求量大、可整车运送的物资,由配送人员依据配送计划,从供货厂商处提料,直接送达用料单位;或由供货厂商提供车辆、配送人员押运,将物资直接送达用料单位。
二、推行加工配送:通过物流加工和配送相结合,在不增加物流中转次数、不增加太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求得物流增值服务的合理化。同时,借助于配送,使得加工的目的更加明确,和用户的联系更为紧密,避免加工配送的盲目性。
三、开展共同配送:对在同一配送路线上的不同单位所需的多品种、小批量的零星物资,“化零为整”,精心设计配送方案,科学安排配送时、线路,将物资送往各用料单位,从而求得物流配送的合理化。
四、实行送取结合:配送时,将二级单位所需物资送达后,再将二级单位(或其附近、相同运输路线上的单位)生产的产品运回、入库或直接送达到用料单位。这种送取结合的方式,可以使运力得到充分利用,配送功能得到更大发挥。
五、推行准时配送:对一般物资,推行准时配送。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到了准时配送,二级单位才能够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另外,物资供应能力的保证,也取决于准时供应。建立准时配送系统,是国内外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目标。
六、推行即时配送:对生产急需的物资,通过即时配送,做到随要随送。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最终解决即时物资供应,即时配送是重要的保障手段。
物流应急机制文档
物流的流程流程:接单、登记、调用安排、车队交换、提货发运、在途追踪、到达签收、回单、结账。
物流(英文名称:logistics)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消费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解释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率的完成,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顾名思意
货物在流通过程中发生意外,无法正常到达,甚至无法到达的时候的应急处理方式
比如本地在促销一种产品即将脱销,大量进货,但由于天气原因,或者路况问题,即将出现断货,该如何处理,这就是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