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南郊区利用资源优势,以煤炭生产为主。积累原始资金,滚动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龙头,交通运输、建筑建材、机械加工、冶金化工、饮食服务、饲料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格局。拥有名优产品如:活性炭、石墨、硅铁、硅锰、电石、轻质碳酸钙、硅酸盐、玉米淀粉、纯苯、甲苯、二甲苯、硫化碱、有机复合肥等。南郊区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成塔山、平旺、韩岭、水泊寺四大工业园区。
企业入驻南郊,利用该区的资源、区位、名城等优势,新建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效益好的项目,涉及行业有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电厂、建材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等。南郊区在调产上,鼓励发展煤炭转化升值型产业、非煤产业、高科技产业。
2011年该区兼并重组保留煤矿17座,其中10座煤矿正在基建施工、3座煤矿正常生产。通过兼并重组,煤矿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机械化开采程度有所提高、回采率达到70%以上,全年共生产原煤325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为零。该区煤炭运销业全面改造提升,新建、扩建了一批万吨整列发煤站,年发运能力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该区在发展煤炭优势产业,扩大煤炭加工转化。先后新上各类项目517个,其中区属企业2个,乡镇企业515个。产品由原来的5大类76个品种发展到18大类150个品种,有25个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产品,有15种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011年累计对18个村、6347户村民实施了整体搬迁,治沉工程96栋安置楼房已完成主体工程,7栋已开工建设,全部完工后可安置受灾户6168户。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农村街巷硬化完成310公里,占全覆盖总任务的50%;2011年全年累计投资69.83亿元,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12个村、16个建设项目,共计240.5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规划120.35万平方米,可安置拆迁户9716户。按照“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的目标要求,继续抓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巩固、完善和提高,完成18个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绿化15个,硬化街道37.8公里,建设农村超市18个,基本实现了“四化”和“五有”的目标。城建道路拓宽、同左路绿化、太阳宫建设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拆迁任务完成77.22万平米,安置涉拆户9519户、1.5万套,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拆迁安置任务。
在山西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扩建了泉运公路,成为山西省县乡第一路。改造区驻地五一街,使之成为南郊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强化以“一改两建三通”为主的村镇建设,该区190个村中有185个村进行了旧村改造,48个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和娱乐通讯、办公等设施综合配套,村村通了自来水,村村建起了卫生所和保健站。南郊区已有93.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混凝土或砖木结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6平方米;1989年经山西省验收,全区实现平原绿化,被林业部表彰为平原绿化先进区,1995年经省验收全区基本实现绿化达标,1996年,被山西省政府评为“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种先进区,山西省通道绿化现场会在该区召开。该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8%,园林化达标单位达到67家。 南郊区有石窟,佛寺、庙宇、摩崖石刻及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等十余处。其中,云冈石窟就位于该区云冈镇境内,还有汉高祖刘邦被围的白登山、战国到明代的古长城和烽火台,列入省、市重点保护文物的观音堂、玉龙洞、焦山寺、禅房寺塔等,也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东北虎林园、小南头龙真民俗风情园、白马城平城观景台、马家小村北魏鹿苑已被列入全市20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中,野生动植物游乐观光园成为该区旅游业新的亮点。
生态旅游
西韩岭乡北村和水泊寺乡石家寨等村有种植绿色西瓜的土壤优势,马军营乡白马城村、口泉乡落里湾村有种植无公害葡萄的传统历史,该区将这些农业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建起了观光型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云冈镇刘官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文明村,村民有住窑洞、敲锣鼓的风俗习惯,该区因势利导,及时开发推出了刘官庄村晋北民俗文化游。
工业旅游
太平家私公司是该区一家生产各类家具的现代化民营企业,该企业生产厂房坐落于北魏皇家园林遗址内,在区旅游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该企业围绕北魏文化,恢复建设了古式楼台亭榭、曲水流池等一批景观,组建了北魏民俗文艺表演队,成功申报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红色旅游
鸦儿崖乡老窑沟村是七峰山下一个富裕村,村民富裕后不忘***,为教育后人饮水思源,该村依托大山山坡修建了浓缩中国***伟大历程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圣境。该景点已成为大同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休闲旅游
滑雪、滑草游是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重要支撑点。南郊区马军营乡小石子村卧龙山滑雪场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新亮点。 云冈石窟
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时代,由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历时40年的开凿,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云冈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截至2014年云冈石窟,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达51000多躯,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一窟、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区中心。上华严寺,前院有山门、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禅堂、僧舍。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佛坛上塑有5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3尊为木雕,其余2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10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精巧玲珑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
焦山寺
焦山寺石窟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高山镇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因建于焦山上而得名。随山势由下至上分为五层,层层升高,节节收缩。一二层为石券窟洞,三四层开有石窟,窟内有壁画和泥塑佛像,门拱上端现存长方形孔洞和椽碗,可知早年曾有窟檐。窟前左右壁上雕刻有佛龛,从佛像造型和衣饰风格看,为北魏晚期作品。第五层为寺的制高点,上面建有三层六角砖塔,高10米多,为明代所建。
白登山
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五公里处。西临御河,东接采凉山,南傍张同公路,北靠方山。历史上白登之战正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