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
从实践角度看,物流管理岗位根据物流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企业物流岗位,主要有供应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具体就业岗位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包括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包装、装卸、分拣整理、报关、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岗位;二是物流企业,主要岗位有储存、运输、调配、分装、流通加工、信息、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
结合物流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可以得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即运输技能与仓储技能。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离开了运输,物流就失去了主线;仓储是物流的支点,支撑了物流的运行。运输与仓储是物流的'两大支柱,二者是主体;其他要素(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必须依附于运输与仓储之上,属于肢体。
1、运输技能
本文所论述的运输技能是指国际货物运输技能,因为国际货物运输技能的范围大于国内货物运输技能,难度也远远高于国内货物运输技能,因此掌握了国际货物运输技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国内货物运输技能。目前,高职中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是以运输技能为核心的专业。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正式收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此后该专业在各高等院校及中等院校如雨后春笋纷纷开设。2006年海关总署规定报关员资格考试的报名资格为大专学历以上,从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成了既没有本科学历,也不会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是高职独一无二的专业。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核心技能突出,所以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大有超过物流管理的趋势,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甚至超过了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属于物流管理的核心技能,所以其快速发展也就不难理解。
2、仓储技能
除了运输,物流活动中的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基本上是在仓库进行的,仓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仓储技能涵盖了除运输以外所有的物流功能,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二个核心技能。
物流竞赛是物流技能的直接表现形式。2009年教育部主办了“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物流技能竞赛”,该物流技能竞赛以仓储技能为核心,进行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2010年全国物流技能大赛的主题为“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比赛内容为制定储配方案,实施储配方案。由此可见,仓储技能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明确核心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然后围绕核心技能,发展相关的技能,最终培养出符合需求的高端物流人才。
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公路、水路运输发达,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在东南沿海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多。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首先有运输技能,其次是仓储技能。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企业很少,主要依赖铁路运输,,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首先有仓储技能,其次是运输技能。
(二)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改进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键措施。校内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是基础,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
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建立与校内实训平台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以促进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三)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培养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关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应当是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是让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定岗实习,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此外,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深度合作,能够把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合作形式,共享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