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价值
1.时间价值: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
◇物流的时间价值从三个方面实现:
a.缩短时间创造价值(时尚性、保鲜的产品)
b.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c.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如,红酒、白酒等)
2.场所价值:
“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异。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因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
如,两地之间流入产生的价值:
a.集中生产场所→分散需求场所
b.分散生产场所→集中需求场所
c.甲地生产→乙地需求
3.加工附加价值:
加工活动不是创造商品主要实体、形成商品主要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物流加工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
现代物流的作用
1.物流保障再生产过程。
(物流是生产过程的基本保证;物流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
2.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如,快递物流,接受订货到发货的配送、信息通畅、使物流成本最小。)
3.提高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4.提高企业的核心的能力。(通过物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物流增强企业竞争力。)
5.降低物流活动中的成本。
(目前,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5%;日本的占9.5%;印度的占9%;中国的占16%。
由此得出结论,提升我国物流行业效率和效益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电子商务要以物流为基础,才能实现对流通领域的革命。
◇城市的现代化必须以物流的现代化为依托。
◇现代物流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
◇现代物流业能够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
物流的职能
◇主体职能:
运输、储存、配送
◇辅助职能:
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
◇信息职能:
大数据收集、需求分析、订单处理、订单传递、作业信息处理与控制、客户关系管理、物流运营决策
现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
——营销学者Fred E.Clark
——1929年《市场营销中的原则》
营销的实现需要物流信息、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功能密切配合。
◇物流体系的形成
——1954年,Boston举行的第26次国际流通大会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物流是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
——1961年
爱德华.W.斯马凯伊(Edward W.Smykay)
罗纳德.J.鲍尔索克斯(Ronald J.Bowersox)
弗兰克.H.莫斯曼(Frank H.Mossman)
撰写《物流管理》
◇物流价值的发现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PD产品配送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综合物流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供应链阶段
(目前市场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物流合理化目标
1 .最短路径:运输配送的路线是最短的或较短的。
2. 时间少:以较少的时间实现一批货物的运输、配送。
3. 整合好:物流功能集成度高,例如,物流功能包装,装卸搬运和运输的集成,可靠的包装方便装卸搬运和运输。
4. 高质量:按照物流服务质量指标提供物流服务。如及时送达,包装盒货物完好。
5. 最低库存:库存与服务满意度是相互排斥的,通常情况,保证服务满意度需较多存货,存货多增加了服务企业库存成本。
6. 低成本:同一单物流业务,不同物流企业运作,出现成本差异性,有时成本差异非常显著。
7. 生命周期支持:在物料、商品和保质期内,实现物流,确保物流过程增值。
8. 安全准确环保:物流过程“安全第一”;准时,送达指定地点、指定客户,物流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国际物流概况及结构(美、日、中)
1.美国物流产业概况及结构特点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物流管理的内容已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
——电子数据交换(EDI)
——准时制生产(JIT)
——配送计划
◇20世纪90年代
电子商务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发展,促使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美国物流的成本改善经历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物流成本下降从16.50%→10.60%,约10.50%。
◇90年代之前,物流主管比率12%
◇90年代直到今天,物流主管比率>35%
就美国奥尔良洲立大学表明,美国
物流管理人员年薪酬——7万美元
物流主管年薪酬——10万美元
副总裁年薪酬——20万美元
(美国物流从业者:92%学士学位,41%硕士学位,22%有正式从业资格证书。)
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特别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宏观政策导向,给物流产业带来快速增长。
——全面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地铁,高铁物流设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全球创新的物流作业和管理理念(如,准时制运作,零库存)
——确立海运立国战略(港口物流的通畅性、安全性、及时性、环保性,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并且物流成本最低)
◇主要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产品,生化产品)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8%。
——物流总成本,约占GDP的9.58%。
◇政府的综合物流政策
1.科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80年代创新的准时制物流和零库存理念,如今风靡全球。)
2.重视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很多工科院校重视物流工程技术和人才的培养)
3.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政府制定了全国物流发展统一的行动计划综合物流施政纲要》,从规划到布局,硬件设施及软件开发,规划管理等各方面,规划引导日本现代物流业。)
◇
积极加快建立物流基地,其突出特点是得到政府政策扶持,基地通常建在中心城市边缘的交通枢纽地带,物流基地服务功能齐全。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
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 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 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 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