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新村
嫩江两岸柳丝长,绿水白帆映霞光跳起快乐的“哈肯麦”,“扎恩达勒”撒满江这美妙悠扬的歌声,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达斡尔族文化历史的辉煌。如今,面对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否已被人们遗忘?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农业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三百多年前由黑龙江以北迁徙到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如今,全国达斡尔族共有十几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我省齐齐哈尔市、内蒙古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新疆伊犁等地。
达斡尔人居住相对较为集中。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有13个达斡尔族村,其中,哈拉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人口达斡尔族占70%以上,村里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居,依稀可见达斡尔族村寨的原貌。据村长康铁贵介绍,这一座座草房冬暖夏凉,大部分有50多年的历史,冬天屋里根本不用生火,独特的西窗户,能保证采光充足。“勒勒车”,是他们过去用来运输和生产的生活用具,如今,在哈拉新村的展览馆中仍可见到。
目前,达斡尔人依然保持着春节拜年、新娘给公婆装烟等礼仪风俗。在春夏时节,他们喜欢采集柳蒿芽、黄花菜等野菜,尤其柳蒿芽,达斡尔语称“库木勒”,是达斡尔人从小酷爱食用的一种野菜。现在,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人们聚集在风光秀美的草原上,品尝绿莹莹、香喷喷的“库木勒”汤,进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创造了丰富的本民族语言。但由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通晓达斡尔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哈拉村77岁的达斡尔族老人乔永福不无忧虑地说,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还能听得懂,但已经说不全了。今后,在民族学校开设达斡尔语言课,对于继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1954年冬,哈拉村就成立了业余剧团,由20多人组成,主要以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为主。近十余年间,演出260多场,何德志、那音太等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
据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馆长鄂忠群介绍,在音乐方面,达斡尔族继承、发展了扎恩达勒、哈肯麦呼苏古、乌钦等形式。其中扎恩达勒是歌唱的形式,哈肯麦呼苏古是歌舞的形式,乌钦则是一种说唱艺术。
“哈肯麦”舞,是达斡尔族传统舞蹈,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舞蹈语汇来源于大自然、劳动和生活中,如鹰飞的动作、布谷鸟的叫声、挑水的动作等等。那优美舒展的压腕和雄鹰般展翅高飞的双臂动作,给人以落落大方和遨游天空的感受。如今,达斡尔人仍然经常聚集在一起,吟唱婉转悠扬的“扎恩达勒”,跳起欢快的“哈肯麦”。这种自唱、自跳、自乐的娱乐模式,深受达斡尔人喜爱,也是“哈肯麦”舞流传至今的关键。另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传统的“哈肯麦”为基础框架,还改编和创作了《采黄花》、《土风舞》等很多新的达斡尔族舞蹈,使“哈肯麦”舞永葆艺术青春与活力。
达斡尔族有不少唱不衰的优秀民歌,从古至今不断流传,很多人都会哼唱几句。1956年,达斡尔族著名歌手何德志,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唱民歌《心上人》,一时轰动北京,并荣获优秀奖。《心上人》之所以享誉全国,除了何德志唱得好以外,那就是因为这首歌从未终止过旋律和乐句的创新。“扎恩达勒”正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加强了流传的活力。
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达斡尔族自古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作品,得到了广泛地搜集、整理、出版。迄今为止,已出版6本民歌集、6本民间故事集、1本英雄史诗、1本长篇叙事乌钦专辑、1本谚语。
“扎恩达勒”和“哈肯麦”在民间尚有一定的基础,而“乌钦”则显得有些后继乏人。目前,能吟诵、演唱长篇叙事乌钦《少郎和岱夫》的民间艺人,仅剩那音太一人。另外,会吹奏达斡尔族传统乐器口弦琴的人,也已屈指可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司法局局长陶贵水,虽已年过半百,但去年曾赴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学习吹奏口弦琴。谈起这段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咱不能眼看着民间艺术失传。
达斡尔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民族艺术非常发达,多数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如今,何德志、那音太、色热等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艺的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年事已高,因此,抢救工程一定要落到每一个才高艺湛的民间艺人身上。
在现代化的强力冲击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很容易被遗忘。不过,人们看到,达斡尔族文化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正在得到有效地保护,人们相信,历史的辉煌将会照亮明天。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行政区划
驾车路线:全程约26.4公里
起点:齐齐哈尔市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50米,左转
2.行驶40米,左转
3.行驶330米,左转进入新明大街
4.沿新明大街行驶2.3公里,过右侧的担保大厦约70米后,右转进入新江路
5.沿新江路行驶390米,左转进入健康街
6.沿健康街行驶1.3公里,左转进入齐甘辅路
7.沿齐甘辅路行驶7.1公里,稍向左转进入S302
8.沿S302行驶13.5公里,直行进入富梅路
9.沿富梅路行驶670米,右转进入育德街
10.沿育德街行驶5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梅里斯区
1956年5月,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下辖17个乡和10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7个乡是: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卧牛吐达斡尔族乡、雅尔塞达斡尔族乡、梅里斯达斡尔族乡、杜尔门沁达斡尔乡、哈拉乡(今哈力乡)、腰库勒乡、共和乡、瑞廷乡、达呼店乡、胜利乡、大民乡、水师乡、水师营乡、哈拉乌苏乡、哈什哈乡、联合乡、榆树屯乡。
1957年1月15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设6个中心乡。即水师营中心乡(辖水师营、哈拉乌苏、榆树屯);卧牛吐中心乡(辖卧牛吐、莽格吐、雅尔塞);腰库勒中心乡(辖腰库勒、杜尔门沁、哈拉);达呼店中心乡(辖达呼店、瑞廷、胜利);联合中心乡(辖联合、大民);共和中心乡(辖共和、梅里斯、哈什哈)。
1958年5月,富裕县划入的勇敢乡,并入联合乡。5月19日撤销雅尔塞达斡尔族乡的建制,成立齐齐哈尔市国营雅尔塞农场。1958年末,建立华丰人民公社,下辖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梅里斯乡、共和乡、哈拉乡、哈什哈乡,并更名为管理区;卧牛吐、莽格吐两乡划归建华人民公社管辖;达呼店、瑞廷两乡及雅尔塞农场归龙沙人民公社管辖;腰库勒、杜尔门沁两个达斡尔族乡分别划归红宝石人民公社和红岸人民公社管辖;榆树屯、大民屯、水师营、哈拉乌苏四乡分别划归龙沙和铁锋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10月后,梅里斯恢复郊区体制,机构名称为齐齐哈尔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办事处,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辖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国营农场管理局及齐齐哈尔市周边1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70年3月5日,梅里斯下辖梅里斯、哈拉、共和、卧牛吐、莽格吐、大民、边屯、雅尔塞、瑞廷、水师营10个农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2年,大民公社划归龙沙区管辖。
1973年,将水师营公社划给昂昂溪区领导。
1974年,边屯公社划给铁锋区管辖。
1980年,5月31日,梅里斯区管辖梅里斯、雅尔塞、达呼店、卧牛吐、莽格吐、瑞廷、共和、哈力8个乡和1个街道。
1984年1月18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哈拉乡改为哈力乡,3月13日,恢复卧牛吐、莽格吐为达斡尔族乡。12月30日,撤销雅尔塞乡的建制,成立雅尔塞镇人民政府。
1989年6月起,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共和乡、达呼店乡先后改乡设镇,
1990年底,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下辖4个乡、4个镇、1个街道。
1992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共辖1个街道和8个乡、镇,其中卧牛吐、莽格吐为达斡尔族镇和达斡尔族乡。
2000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
2003年,撤销哈力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梅里斯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梅里斯村。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4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梅里斯街道、雅尔塞镇、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达呼店镇、共和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梅里斯乡、瑞廷乡;哈拉海农场。
2005年7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撤销瑞廷乡并入达呼店镇。
2011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辖1个街道:梅里斯街道,4个镇:雅尔塞镇、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达呼店镇、共和镇,2个乡:莽格吐达斡尔族乡、梅里斯乡。
2014年4月,根据黑龙江人民政府批准,梅里斯乡改设为梅里斯镇。 2011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7.9亿元,比2010年增长43.7%。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比2010年增长11%;林业产值0.09万元,比2010年增长115.1%;牧业产值5.2万元,比2010年增长10,渔业产值0.06万元,比2010年增长9%。粮豆总产量485000吨,比2010年增长0.6%。
2011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畜牧业总产值完成5.2亿元,比2010年增长6.1%。2011年末大牲畜存栏7.3万头,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1.3万头;奶牛存栏5.8万头。2011年肉类总产量1.4万吨。 2011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业余体校1所,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地42个,参加体育活动人员10.5万人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城镇98.1%,农村为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