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主要是依据物流总额、物流增加值、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等比较单一的指标来反映地区物流发展的水平,这种做法不能全面综合反映各区域物流发展状态,也不能系统分析各区域物流发展中各项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
200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了《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国家标准,并采用“经理人采购指数”来描述地区物流发展状况。
2009年途途物流研究数据中心发布了《公路运输企业绩效指数》。
目前,我国物流指数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一般参照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途途物流研究数据中心发布。 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指数研究方法来评价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考察物流产业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物流服务效果。比如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中,发货及时性是重要指标;英国物流指数中,运输过程产生的噪声和干扰也是重要考察对象;日本物流指数中,货运车辆事故数成为重要考察对象。
1991年美国出版了《美国联邦物流分析年鉴》,率先用物流指数研究物流行业发展状况。
2000年英国政府发布了《新世纪英国运输白皮书》和《10年运输规划》;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
2002年澳大利亚物流业行动议程指导委员会发布了《物流行动议程》等。
2007年,世界银行首次开发了物流绩效指数(LPI)。
2010年3月,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经济贸易物流——物流绩效指数与其指示》。
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主要指数普遍较高。在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体系中,只有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低于50%,其余各指数均保持在50%以上,尤以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最为突出,两项指数平均值均达到60%以上。
二是从变化趋势来看,主要指数如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虽有波动,但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从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这些特点来看,当前我国物流业总体处于平稳较快发展周期,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物流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因为物流行业是集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达,物流行业成了货品运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传统观点来看,物流是制造企业生产的一种辅助角色,被视为一个辅助职能部门。但在近年来,传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正试图向物流的服务领域延伸。在零售企业中,物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的配送工作和物流,为中小型连锁企业提供服务的配送中心也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物流行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即从大规模生产到精确准时制生产,包括采购和供应在内的物流,需要改变运营模式,实施准时制供应和准时制采购。另一方面,客户需求的实时性要求企业尽快向用户交付产品,以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物流企业系统具备与制造系统协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