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后勤供应系统采用托盘、集装箱、叉车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和装卸手段,将大量军用物资源源不断从美国本土运送到指定目的地,然后再有序地配送到各个战场,这一做法,促使人们认识到如对物流进行系统的活动,则能完成以往需由多项活动才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人们首次发现物流系统功能的价值。
(2) 第二阶段:在二战之后,人们将用于军事上的物流系统动作的方法与技术移植于民间的经济贸易活动中,换言之,在经贸活动中采用物流系统功能,可为企业注入新的管理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结构模式。
(3) 第三阶段:企业家在运用物流系统功能中发现物流功能能为他们降低商品流通的成本,从而可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人们又发现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4) 第四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人们发现在物流领域里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大。这一价值的发现,越发引起人们对物流的关注、重视并引而用之。
(5) 第五阶段:由于物流与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节约地、充分地使用设备、资源和配置资源。于是人们又发现了物流对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和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6) 第六阶段: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发现以“物流”为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作用。
第一阶段 20 世纪初至50 年代物流的萌芽初始阶段。实业界开始对物流关注1956 年物流概念引进,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重视。在此期间政府加强对物流基础实施的建设,比较重视有关车站、码头的装卸运作的研究和实践重视工厂范围的物流。对传递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第二阶段 20 世纪60至70 年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形成,物流在为顾客提供服务上起了重要作 用。特别是配送得到快速发展强调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的需求增多,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成立了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获取采用了电话、计算机等设备和技术。第三阶段 20 世纪70至80 年代逐步改变传统的采购、销售、研发等企业分解式管理的思维方式,物流已向协作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进入物流的合理化阶段。用系统的观点开展降低成本的活动,企业内开始出现专业物流部门。物流子公司开始兴起。全国范围的物流联网蓬勃发展开始探索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制造业采用准时生产模式。物流采用了现代的传真、条形码扫描等技术。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第四阶段 20 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物流高速发展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利用点信息系统、条形码等技术收集传递信息。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物流合理化观念的面临进一步变革。物流企业的信息基本现代化。基于互联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兴起。